时间:2024-05-04
刘培中 洛阳理工学院 李静 南京银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目前教育界对基础教育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基础教育是对国民实施基本的知识教育以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的教育,一般指小学教育,有时还包括初中教育”车丹认为“基础教育,是人们为获取更多学问而在早期需要掌握的知识,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狭义来讲指九年义务教育,广义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本文研究的基础教育取狭义基础教育之意,即九年义务教育。
教育资源是指“与教育活动密切相关的所有人财物的总和;狭义的教育资源仅指教学设备、教育经费。”冯文全认为,“教育资源是与教育活动有关的所有资源”。本文所指的教育资源也就是教育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均衡,以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存在为目标的集制度层、物质层和意识层为一体的基础教育资源动态均衡过程。模式是一个过程或情境的一个质(或)量的表征,是“某种事物指引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形式。”综上,基础教育资源均衡模式是指可以达成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目的的重要因素,为促进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径的可供人们参考的标准样式。
经济发展不均衡、政策倾斜等原因,使得基础教育经费供给在区县(市)之间、城乡之间以及校际之间的配置呈现不均衡的状态。当然这一结果与各区县(市)公共财政收入和支出,尤其是教育支出有直接关系。
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要求基础教育资源的配置达到各级各类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基础设施配置亦是如此。基础设施是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基础设施的完备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的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当前,在基础校舍建设方面,农村很多校舍是危房,亟需修补或重建。此外,在某些地区,花费巨资设立的图书馆、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却沦为摆设,利用效率极低。
当前,城乡教师队伍配置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学前教育、小学阶段的不均衡。城乡教师资源体现出以下特点:城市教师学历高、教学能力强、学习机会多,而农村教师的情况正好相反。农村教师严重缺编,以代课教师、“民转公”教师为主体,一些地区教师还存在“兼科”现象,而这些教师的教学任务重、专业水平提高难、教学质量和效益无法得到保证,农村教师向城市的非常规流动,造成了农村师资不稳定不健全,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经济是影响教育发展的首要因素,经济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经费配置水平。改革开四十余年,居民收入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依然很大,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城乡教育发展的差异。2001 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 号〕提出“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区县为主的体制”。而这一政策在各地方的贯彻执行进一步拉开了城乡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加重了贫困县区政府和家庭的负担。
首先是“重点学校”政策。该政策的主要思想是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平均使用力量把所有学校办好是不可能的,只能集中力量优先办好一批条件比较好的重点学校。随着时间的流逝,政策红利倾斜下重点学校在经费投入、校舍建设、师资力量和行政管理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非重点学校的一般水平。其次是“就近入学”政策。在户籍限制的情况下,“就近入学”政策进一步加剧了城乡校际间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首先是“城乡二元”体制。城乡二元制度的实施标志着城乡户籍壁垒制度的形成,拥有城市户籍与持有农村户籍的居民,待遇不同,社会地位也不同,享受的教育服务自然也不同。其次是“以县为主”的教育投资体制。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问题,关系到教育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将基础教育的投资支出全部纳入到地方财政体系,地方各级政府将基础教育的责任下方到基层,最终使乡级政府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主要承担着,实际上在增加农民负担的同时,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也难以得到保证。
首先是“城市取向”的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尤其是基础教育资源在以往的配置过程中,受政府的决策的影响大,而政府分配教育资源的标准是学校的属性和地位,这也就导致优质资源首先投向重点学校,造成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其次是“功利主义”倾向的教育观念,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偏好见效快的城市基础建设、轻视见效慢的农村基础教育,从而导致长期以来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足、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差异大等问题。
协同原则,基础教育资源均衡模式的构建,既需要模式各部分的协同。共享原则,基础教育资源均衡模式构建的共享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基础教育资源的共享,二是信息的公开,感知端感知到的基础教育资源需求信息,可以在相应的云平台公开发布,做到信息透明。安全原则,基础教育资源均衡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技术之上的,因此保证相关信息技术的安全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保障基础教育资源均衡模式的信息安全,保护基础教育资源均衡模式使用者的隐私。
基础教育资源均衡模式构建的中心思想是构建基于物联网管理模式的集感知端、传输端、云端和应用端为一体,并将传感网与互联网、通讯网有机融合,专业云计算平台、基础信息资源平台和应用平台相结合的“三网”、“三平台”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模式,配套相应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以该模式的运行促进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
基础教育资源均衡模式的构建就是围绕整体框架展开的,其主要内容就是感知端、传输端、云端和应用端的构建,简称“四端”的构建。
在感知端的构建方面:感知端是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所需数据和信息的收集端。它是由无线传感器、智能手机、人的感知等各种类型的信息传感设备组成,形成一个巨型的网络——传感网。
在传输端的构建方面:传输端是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所需数据和信息的传递端,其建立在现有的“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的基础上,主要由移动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构成。
在应用端的构建方面:应用端是基础教育资源的配置端,该端由各种服务构成,主要是通过云为基础教育资源的配置者和基础教育资源的使用者提供服务。
首先要制定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标准制度。要深入开展调研,全面了解各区、县(市)、乡(镇)、村的基础教育资源现状,结合各地区基础教育人、财、物资源的配置需求,制定出系统的、规范统一的配置标准,为基础教育资源均衡模式的云端做出正确的资源配置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其次要制定成都市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评估制度。要实时跟踪资源被配置地区,动态掌控其资源配置现状,便于及时反馈和调整;加强对评估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评估能力和素养,保证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鼓励多方主体参与评估。
首先要制定相应的物联网法律法规,并系统梳理现有的各种法律法规,明确哪些法律法规能直接适用于物联网,需要制定哪些法律法规。其次要制定保证基础教育资源共享的法律法规。为此,有关部门需要将我国现有的信息资源共享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为信息资源共享立法奠定基础。
基础教育资源均衡模式的运行需要信息化尤其是物联网、云计算方面的人才。首先要高度重视高校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此,需要尽快提高物联网专业师资队伍的素质;加大投资力度,培养专业的学科骨干和技术人才。其次要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培训。积极充实政府人才库,要定期对政府已聘用的信息化工作人员开展有关物联网、云计算操作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知识,为基础教育资源均衡模式的运行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基础教育资源均衡模式的实现离不开相关技术的支持,因此,首先要熟悉云计算的相关政策,深入了解云服务供应商的运营政策,确保其服务接受外部审计和安全认证;另一方面要确保所有的云服务用户确切了解云服务供应商关于订购应用的政策,最大限度地保障云服务用户的信息资源和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其次要严格管理云计算的数据,对数据的标准和安全进行有效地管理,为智慧教育云平台的建设和运行提供一个标准的数据环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