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计算机虚拟化在无线电检测领域的运用

时间:2024-05-04

吉祥 山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运城中波转播台

浅谈计算机虚拟化在无线电检测领域的运用

吉祥 山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运城中波转播台

文章重点阐述了计算机虚拟化技术的划分,简单介绍了计算机虚拟技术的种类,详细研究了服务器虚拟化的实现方法,在短波监测与测向系统中的运用,以及卫星干扰源定位系统中的运用,希望在此领域中能够起到借鉴的作用。

计算机虚拟化 无线电检测 运用

1 计算机虚拟化技术的种类

这种技术主要分为网络虚拟化、存储虚拟化、桌面虚拟化、应用程序虚拟化、以及服务器虚拟化五种。

2 服务器虚拟化的实现方法

针对服务器虚拟化技术而言,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环境就是“服务器”,所模拟产生的计算机就是虚拟机。其实现方法重点表现为纯软件与硬件辅助虚拟化技术两类。前者在检测、校验以及管理维护领域投入的时间较多,此外二进制码的翻译会浪费大量的计算资源,所以,纯软件虚拟化运行过程中的开销会导致系统运行速度受到严重的影响。后者可以实现可VM等软件虚拟化技术相同的虚拟结果,然而又存在一些差异,这项技术是新时代催生的产物,效果较好,主要体现为降低软件虚拟机有关开销与支撑规模更巨大的操作系统等领域,硬件虚拟化技术把核心的编译环节融入芯片内,在编译速率与兼容性等领域都有了较大的改善。

3 短波监测与测向系统中虚拟化技术的运用

3.1 在短波单站监测与测向系统中的运用

针对短波信号的监测与测向通常包括下面几个途径:数据库筛选信息、通过监听机监听信号,同时使用测向系统实施测向,在地理信息地图上借助单站定位亦或联网多站交会的方式对信号展开精准定位。在使用琢磨虚拟以前,通常要求三个人依次在三台独立的工作站上互相配合进行操作,导致了各种资源的浪费;但是通过桌面虚拟化技术,只需一个人就能完成之前三个人的工作,而部分简单的设施就能够实现以上三个途径的工作,实现了效率的提升。

3.2 在短波测向和联网交会定位系统中的运用

联网交会定位也就是借助二到三个固定测向站在同样的时间对于同一种信号展开监测测向操作,同时经过其中一个站搜集全部其它各个站点测向信息,通过交会的方法定位发射源的一类无线电信号方法。借助服务器虚拟化技术,在远端各站已经构建完成监测与测向天线的前提下,仅仅需要在本地配备一套工作站体系,就能够实现所有的操作。在工作阶段,本地工作站给远端全部站点天线供给优质的服务,就像是不同的远端站皆具备一套完善的工作站,可以独自实现对同一信号的监测与测向操作,但是针对物理而言,只有本地一套工作站系统,最后本地工作站通过统计远端所有站点和本站测试信息之后,给予最后的检测结果。如此不但可以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而且在某种水平上强化了对系统的管控力度。

4 卫星干扰源定位系统中虚拟化技术的运用

此系统选择了“双星”定位的理念,通过检测得到的到达时间差与到达频率差参数,以检测环节中两颗星的空间星历数据为基础,对发射源进行地面的精准定位。

因为卫星干扰源定位系统对于测时精度与测频精度要求十分严格,同时定位计算的方式也是十分繁杂的,所以造成系统整体的投入较大。我国无线电监测中心在北京与深圳站即便皆布置了卫星干扰源定位系统,然而因为执行干扰源定位的工作十分复杂,难以通过此系统组织技术培训工作,同时对于系统的管理工作力度明显不足。虚拟化技术特别是服务器虚拟化以及桌面虚拟化改善了以上不足之处。

4.1 组织卫星干扰源技术工作

借助服务器虚拟化技术,能够把一台物理的卫星干扰源定位系统虚拟化成多台“虚拟机”,这对于工作人员而言,不同的虚拟机即为一套完善的卫星干扰源定位系统,工作人员能够实施参考源、采集信号、定位计算等基本工作,并完成多种定位工作。此类场景最具代表性的运用领域为通过卫星干扰源定位系统展开技术培训工作,能够把一台卫星干扰源定位系统的运用效果提升到最好的水平。实现培训的目标。

4.2 对于卫星干扰源定位系统实施远程检测与管理

因为卫星干扰源定位系统布局位置与生产制造公司处于不同的地点,如此出现管理与故障检测环节中,生产制造公司即指派维修人员到卫星干扰源系统安装出开展维修管理工作。然而如果加入虚拟化服务器与虚拟化桌面技术就能够进行远程维修与管理工作。也就是说,即便系统产生问题,维修人员不需要赶赴现场,仅仅需要在卫星干扰源定位系统中的任意局域网的节点处就能够实现维修工作,同时在维修的环节内,不会对其它工作产生不良的影响,互不干扰。

5 结束语

计算机虚拟化技术是以硬件系统的支持作为基础的,在不加入其它硬件设施的前提下,从根本上展现当下硬件隐藏的实力,提升硬件的使用效率,此外提升了信息传送和交流的力度,使相关人员的工作效率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给企业与社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伴随短波交会定位技术与卫星干扰源定位系统的不断完善,让计算机虚拟化技术的运用领域不断增加,其运用效率也在持续提升,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

[1]张勇.软件无线电技术研究[J].无线通信技术,1998,(3):54.

[2]MITOLA Joe.The software radio architecture[J].IEEE Comm Mag,1995,33(5):26-38.

[3]吴昊,张乃通.虚拟无线电[A].海峡两岸无线电技术研讨会.台北:无线电杂志社,1998.156—16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