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张桔娴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基于“互联网+”的移动互联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张桔娴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互联网+”时代已经悄然来临,移动互联技术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市场对该领域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移动互联课程知识更新速度慢、教学形式陈旧,培养出的人才难以满足市场需要。本文以“互联网+”为背景,探索移动互联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为学习培养适用人才提供帮助。
互联网+ 移动互联 教学改革
科技的发展进步使移动互联技术与网络技术相互融合,互联网的应用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展,通信业务也变得更加丰富。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智力支撑,但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问题使得市场人才缺口巨大。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则必须推进移动互联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从根源上解决人才供需矛盾。
移动互联技术发展的时间不长,因此该课程在学校开设的时间相对较短。不少学校在移动互联应用课程体系设置上还处于摸索探究阶段,很多该课程的授课教师并不具备相关项目开发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侧重于理论教学。同时,该课程的授课教材大多是知识点的堆叠组合,缺乏系统性,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难以让学生将知识点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更是无从下手。传统“重理论轻技术”的教学模式弱化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当步入工作岗位后将难以胜任岗位工作。
2.1 丰富教学内容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云计算、物联网等新生技术名词大量涌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设备的更新速度也是不断加快。因此,移动互联应用课程教学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更新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可以引入IOS、安卓系统的软件安装,智能移动设备APP开发,智能移动设备终端维护等内容,让学生能够接触到移动互联最前沿的知识信息。这样有效避免了因知识体系与实际应用不相符造成的人才供需不匹配问题。
2.2 创新教学方式
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衍生出大量的应用平台,如微博、微信、QQ等,老师在开展移动互联应用课程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新型教学平台,借助“移动互联网+教育”创新教学方式。这一课程教学改革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移动互联应用软件使用过程中加深对该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在操作实践中掌握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借助移动互联教学平台能够方便教师对学生进行课程考评,网上点名、虚拟教学平台测试考核等,增加课程教学灵活性的同时增强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交流。
2.3 将实际工作案例引入课堂
移动互联应用课程教学的重点应该落在实践上,学生仅仅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不知道如何利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工作实践也是无法达到用人单位需求的。因此,可以利用实际工作案例来开展课程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项目中积极独立思考,切实发挥好学习主体作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快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相关工作方法的理解掌握,以便在具体工作岗位中能够灵活应用。
2.4 利用启发式方式开展教学
移动互联应用课程与其他学科不同,其发展更新速度很快,理论知识体系相对不固定,学生往往是刚学会了一个知识点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又将面临新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仅关注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更要将应对问题的方式方法教授给学生。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例如老师可以向学生抛出一个与实际工作相关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自行通过资料查找、学习讨论等方式获得解答方法,锻炼学生自主研究能力的同时还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2.5 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在对学生就该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考核时通常采用理论知识测评的方式,但是移动互联应用课程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再好也不能等同于其技术水平过硬。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应当更多的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一方面可以利用互联网搭建学习平台开展上机实操,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由实习单位根据学生工作情况提出考评意见。在考核标准上可以与用人单位进行对接,老师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情况从多个方面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以检验学生是否满足市场需求。
在“互联网+”大背景下,较快的知识更新速度,多样的载体形式,多变的应用问题对移动互联应用课程教学提出了不小的挑战。面对新的形势,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学校要解决人才供需矛盾问题,则必须致力于课程教学改革,可以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引入实际工作案例、采取启发式教学等方式来扭转“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格局,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该课程,为市场输送适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资料
[1]刘国兰.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通信业的发展机遇与应对策略[J].信息通信,2014(9):223
[2]张琳,容晓峰,沈虹.移动应用开发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3(14):95-99
[3]刘爱军.物联网技术现状及应用前景展望[J].物联网技术,2012(1):6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