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谢嫦菲
武汉纺织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以移动学习为目的分析手机教育游戏设计及开发
谢嫦菲
武汉纺织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随着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了生活和工作的必需品,给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也受到很多人群的喜爱,并且已经演变成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受到时间、地域等条件的限制很少,能够随时随地开展学习活动。本文以移动学习为目的对手机教育游戏设计及开发进行了分析。
移动学习 手机教育 游戏设计 开发
随着手机价格的逐渐降低,基本所有的人群都能够承受手机的价格,并且手机带来的便利性是其他工具不能取代的,当前,手机已经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我国当前手机用户逐渐增多,覆盖我国各个领域、各个年龄群体当中,手机已经由传统的通讯工具发展为多功能的电力设备。使用手机开展移动学习已经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利用手机进行学习是一种新兴的教育资源,将手机和游戏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必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我国利用手机游戏开展教育活动属于空白领域,在未来会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在设计手机教育游戏的过程中是十分复杂的,它不仅要具备娱乐性和教育性的特点,还必须考虑手机终端的问题,将这三个因素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够开发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手机游戏。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1.1 充分考虑手机平台的独特个性
当前,市场上销售的手机种类很多,为了能够让手机教育游戏得到有效推广,在开发过程中,必须确保游戏能够在大多数手机上使用。一些手机受到内存、键位的限制一些复杂操作很难进行,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内存和键位的问题,最可能的满足大多数手机用户的需求。教育游戏难度不宜过大,要便于操作,系统清晰明了。教育游戏开发使用之后要做好后期维护工作,使用户能够自动更新和升级。
1.2 游戏情节具有学习目的
在设计手机教育游戏过程中,要时刻牢记教育的重要性,游戏内容必须具有特定的教育内容,是为了完成教育目标为设计的。手机教育游戏要让使用者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达到学习目标,难度不宜过大;游戏中可以安排一些提示,引导使用者的思考方向,提高思考能力;游戏结束后可以将游戏成绩及时反馈,通过大数据分析准确定位学习成效,找准学习水平,帮助使用者找准今后的学习方向和内容;在确保教育性的同时还要保证具有游戏性,能够吸引使用者通过游戏内容、主题、情节全身体投入到学习和游戏当中。
1.3 要注意游戏动机、激励机制和规则的制定
游戏动机是使用者开展游戏的前提条件,怎样更好的让使用者进行游戏,对游戏产生兴趣,并且始终维持这种兴趣,是游戏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游戏动机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内在需求,也就是学习的需求引发的动机,这种动机稳定性很强;外在环境诱导,通过外界刺激,让使用者对游戏和学习产生兴趣;自我调节,内通过内在需求和外部诱导,自我调节学习动机。为了让使用者使用保持对游戏的兴趣,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将游戏者的成绩在好友之间进行排名,对名次较高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形成外界刺激,提升使用者进行游戏的动机,并且还能够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可玩性。游戏也要在规定的制度下进行,要为使用者制定完善的游戏制度,确保使用者能够公平的规则下开展游戏。
2.1 角色场景设计策略
游戏设计的时候,设计游戏角度是游戏的最初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使用者对角色形象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良好的形象能够充分吸引进行游戏的兴趣,角色的设定必须符合使用者的喜好,可以根据游戏教育内容选取不同年龄段喜爱的角色。如果使用者对游戏角色并不喜欢,那么很难开展游戏。角色在游戏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关卡、道路得到一定的成长,让使用者见证角色的成长过程,加深对角色的感情,更好的开展游戏游戏。
2.2 交互设计策略
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认知,学习知识,在教育游戏开展的时候,可以将需要认知的知识融入到游戏的情节和技能当中,使用者在开展游戏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掌握不同的知识完成游戏的各种难题,在完成难题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学习和回顾。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互就转变为游戏者在游戏中获取的情感上的支持,游戏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所进行的评价,让他们获得一定的心理暗示,这种暗示多为鼓励、表扬、肯定的言语,通过这种情感上交互,达到优化学习效果。
随着移动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学习已经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另外,娱教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使教育游戏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各种企业培训和教学当中,必将成为未来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
[1]黄月胜,段前佳.手机教育游戏的价值和设计原则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11):75-77
[2]杨文正,邹霞.Flash Lite移动学习资源开发的新型技术[J].现代教育技术,2007,17(11):64-66
[3]万力勇,赵鸣,赵呈领.从体验性游戏学习模型的视角看教育数字游戏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6(10):5-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