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崔江涛,赵岩松,王 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计算机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1)
近几年,教育部提出中国特色“五位一体”评估认证制度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方法,评估和认证所秉持的“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学生和用户满意度”和“强化质量保证体系”的理念和标准具有完全“国际实质等效”[1]。2016年6月,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这标志着具有国际实质等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帷幕已经拉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遵循产出导向(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三个基本理念,这些理念对引导和促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保障和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促使专业不断发现问题、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的过程[2]。在认证过程中,需要充分体现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理念,而毕业要求达成机制则是持续改进教学质量保障与反馈机制中的核心环节,如何有效评价毕业要求的达成度则是产出导向教学模式的关键[3]。
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之一是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需要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教学环节进行达成度评价。评价的结果必须用于持续改进教学质量,通过建设合理的评价机制,逐步建立常态化、制度化、证据化的评价体系,并且要求每个教学参与者都要进行达成度评价。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是指针对特定毕业要求,学院基于学生在相关教学环节行为表现的考核结果,综合评价和判断全体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3]。
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机制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正确认识它在整个认证体系中的地位[4]:其内涵是跟踪某届学生的学习规律,对毕业要求进行达成度评价,并且要反映学生毕业要求达成的总体情况;其目的是发现学生的能力短板,进一步修订培养方案,改进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等。
许多工科专业采用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来进行专业建设,而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是判断专业是否建立OBE教学理念的核心。从现有积累的数据以及评价一届学生的客观难度来看,课程成绩评价法是目前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评价方法。课程成绩评价法,即利用学生课程考核成绩作为评价依据,主要以试卷和大作业形式进行课程考核;明确每个题目对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通过每个题目得分计算出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的评价值,最后得出该门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评价值。课程成绩评价具有评价结果客观、操作简单的特点。
目前,课程成绩评价法仅限于对理论课程的评价,对于工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以及重视过程考核的教学环节,课程成绩评价法则难以充分、全面评价整个教学环节对于各个指标点的支撑。此外,只通过课程成绩量化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对各项毕业能力尤其是非专业能力的合理评价。笔者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结合学校和专业的自身特点,介绍在达成度评价方面的实践和探索,主要理念在于逐步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1)从易于达成度评价的角度,设计、细化毕业要求和毕业要求支撑矩阵。细分的毕业要求要突出层次性、逻辑性和可衡量性;在考虑支撑的教学环节时,支撑每项指标点的教学环节不能过多或者过少,每个教学环节支撑的能力要求数目也要合理。
(2)多样性评价。需要针对专业特色和不同的指标点,重视过程考核和复杂工程能力方面的考核,采用适应性强和多样性的评价方法。教学环节的支撑可以与评价分开,评价不一定依赖于对应的教学环节。
(3)重视考核依据和评价证据。无论是课程教学、实践教学还是独立的能力评价环节,必须制定考核标准和依据。在评价过程中,需要保留毕业的原始评价数据和评价证据。
首先,基于OBE的培养方案修订和教学环节设计中,通过充分调研国内企事业单位,征求业内专家、用人单位、专业教师、在校学生和毕业生意见,以学校总体培养目标为基础,结合行业发展前景和新的岗位职业需求,明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梳理支持上述培养目标的毕业要求,并对毕业能力要求进行详细分解。然后,明确支撑各个毕业能力要求达成的教学环节,包括课程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设计、综合工程设计等,并最终构建教学环节对毕业能力要求的支撑矩阵。最后,需要通过合理的周期性评价来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明确评价责任人、评价周期、评价方法和评价数据来源,并最终为反馈和持续改进提供支撑。通用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体系
毕业要求是评价体系的目标对象,也是衡量学生能力培养的指标。根据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提出的12项毕业要求建议,结合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总结出符合计算机专业的12项毕业要求。在凝练专业毕业目标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实施过程中各项教学活动、文件内容等,将各项毕业要求分解为多个指标点,表1是毕业要求4的指标点分解表。
在毕业要求制定和指标点细分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内容。
(1)能力要求的可衡量性,针对专业学科水平和学术水准,细分毕业要求,要突出层次性和可衡量性,如计算机专业的特色是重视计算机硬件能力培养,在开发/设计、研究的毕业要求中,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硬件建模方法,并且能进行中等规模的硬件设计。
表1 毕业要求4的指标点分解
(2)综合考虑如何合理分配相应支撑的教学环节。基本指导思想是支撑每项指标点的教学环节不能过多或者过少,每个教学环节支撑的能力要求数目也要合理。支撑指标点过多,此项教学环节的评价对整体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影响过大;支撑指标点过少,此教学环节的必要性不够强。在实施过程中,采用横向切分和纵向递进两种分解方式,如对于工程知识,我们进行横向切分,划分成数理知识、学科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对于研究能力要求,纵向递进为需求和功能分析、方案设计、实现及验证、实验结果分析等。
根据培养方案的专业特色、教学安排、课程目标等,确定支撑各个指标点的教学环节。按照教学环节对指标点的支持力度和课程对相关毕业要求指标点分配权重系数,每个指标点支撑课程权重之和等于1。
在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分配支撑权重系数时,要涵盖学生在校期间所有必需的教学环节,不仅要包括理论教学,还要包括实验和实践教学,同时要保证实践教学和选修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的比重达到学校规定范围。考虑到同一个专业不同方向的学生需要达到相同的毕业要求,在对毕业要求指标点划分课程时,采用课程方向群组整体分配权重,即每个课程方向群组支撑相同的要求指标点,再根据各方向群组的课程进行毕业要求指标点的二次分配。实例中的操作层达标测试、综合层达标测试属于评价环节,实际运行时并无对应的教学环节,毕业要求4指标点对应的支撑教学环节见表2。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对象是培养方案中“能力结构要求”中制定的12项毕业要求及各个指标点的达成情况[5]。要完成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需要建立学院制度,明确评价结构、评价周期和评价方法。评价机构和人员包括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本科教学督导组、专业课程组负责人、专业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全面工作,并指定专人具体完成对课程达成度的评价。评价周期的设定应保证每门课程及每届学生都能在一个周期内得到评价,课程达成度评价周期为每学年评价1次,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周期为每两年1次。
表2 毕业要求4指标点对应的支撑教学环节
(1)课程成绩评价法。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法必须保证获取的评价数据能够证明毕业要求达成度的实际情况[6]。首先介绍目前专业主要采用的课程成绩评价法。通过对毕业要求的指标点进行分解,将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具体到每个教学环节对指标点达成度的评价,教学环节对指标点达成度评价以课程考核材料作为评价依据。
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度是依据对应的支撑课程的程度指标点[7]。课程达成度评价值计算以课程考试为例,为考查学生的整体能力水平,将对全部参加考试的学生进行整体评估,某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评价值的计算方法为:
D = W ×(E / M)
其中,D为该课程对指标点达成度评价值,W为该课程对指标点达成度的支撑权重(即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目标值),M为考试分值中支撑该指标点的总分指数,E为学生获得的平均分数。不直接打分的课程,按照等价原则对成绩进行转换得到相应的数值。
根据连续两年课程考核结果的评价,取各年度得分中的最小值作为本次该课程对相应指标点达成度的评价结果。分析课程评价结果,提出改进意见,填入课程持续改进栏目,完成课程对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表(表3)。
表3 课程对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表
在课程评价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得到毕业要求达成度。首先,计算指标点达成度:将支撑指标点的每门课程的达成度评价结果累加,得到不同指标点达成度评价结果值。然后,计算毕业要求达成度:选取支撑每个毕业要求的所有指标点达成度评价结果值的最小值,作为该项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价结果值。如果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结果值大于或等于达成度阈值,则表明对该项毕业要求的评价结果为“达成”,否则为“未达成”。
(2)评价依据合理性确认。为保证评价依据的合理性、课程的结束形式规范化,以及保持试卷深度的连续性,要求承担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在考试结束后认真填写完成“教师教学工作一览表”(见表4),内容包括对该门课程的评价依据合理性进行确认,对考核内容是否完整体现了对相应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考核的确认,对考核形式是否合理的确认,通过试卷分析等环节对结果判定是否严格的确认等。此外,学院将相应的试卷、标准答案等材料一并存档。
评价过程中的数据及评价结果主要用于教学的持续改进工作,如将各项数据及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到各课程组及任课教师,以便他们有针对性地改进相应的教学环节。
(3)评价案例。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评价方法为例,在确定毕业设计(论文)在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权重的基础上,实行多样化考核形式,将考核方式分为日常考核、中期检查、软硬件验收、论文评阅和现场答辩5个部分,并明确各个环节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力度(见表5)。
在各环节实施过程中,应规范评价内容、细化评分标准、确定评价人员。以中期检查为例,全院统一答辩形式,采用交叉双盲答辩方式进行中期答辩,即学生所有材料中不许出现指导教师姓名,学生和指导教师不在同一答辩小组,并要求学生按照学院规定内容完成“中期检查报告”;按照各个环节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力度,制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评分表”;答辩现场,中期检查答辩小组(由不少于3位教师组成)根据学生中期答辩现场表现情况和“中期检查报告”内容,确定中期检查最后分数。
表4 教师教学工作一览表
表5 毕业设计(论文)各考核方式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
表6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评分表
在学校的统一指导和安排下,针对毕业要求,尤其是复杂工程问题的相关能力要求,开展本科生实验实践能力达标测试,作为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有效组成部分。不同测试层次在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中的作用和占比见表7。此项措施能鼓励引导学生加强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并将考核成绩纳入学生毕业及授予学位最低标准范围内。大一、大二阶段与基础教学和实验相结合,完成相应的实验实践环节,从简单的实验方法学习到完成基本实验操作,再到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大三、大四阶段,将实验实践环节和专业课学习相结合,完成相应的工程设计和课程设计,完成综合性和复杂性项目,在此基础上开展开放式、创新性实验,并实施“开放性指导+集中式答辩”模式。
表7 各测试层次对应的实验内容及面向学生
针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估反馈,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尤其是软件类课程,进行课程考核改革。借鉴ACM/ICPC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的经验,学院搭建了软件类课程实践能力考核平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向服务器提交自己的程序进行验证,实现从知识考核到能力考核;平台还可以在考核和学习过程中,记录学生对各个题目的反馈、教师评价、重点知识完成情况及最后考核成绩,保留整个课程的评价数据,进一步帮助分析和评定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评价。
除课堂培养之外,学院引入CCF软件能力认证考试并将其作为认证考试考点之一,每次认证有近300位学生参与,实现了学生本科4年内至少参与一次认证。认证考试全部采用上机编程方式,重点考查学生使用编程语言及算法开发软件模块的能力,为检验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了另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目前,所有软件类教学环节都采用或者部分采用上述考核平台,主要优势在于能真正考察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避免眼高手低,使课堂学习更能联系实际。
“第二张成绩单”是指“能力素质拓展模块”考核认定办法,由基础素质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两部分组成,分别涵盖学生人文修养的素质培养环节和开展课外科技实践创新活动的能力培养环节。“第二张成绩单”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方式和实践创造能力的评价,量化记录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创业实践等情况,包括学科竞赛、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课外见习、论文发表、社会公益等活动。学院建议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时,与不同学科的学生合作,共同进行实践与开发。“第二张成绩单”能帮助学生强化课堂学习知识,激发自主创新、创业意识,提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完成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向学院提出申请,通过指导教师对学生完成情况的评价和学院审核情况,进行“第二张成绩单”成绩认定。“第二张成绩单”的考核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认定,与课堂教学中试卷、大作业等考核方式相比,对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评定更全面、准确,尤其是对非专业能力,如对多学科背景能力的考察,其支撑力度更大。
根据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人才培养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反馈意见,学院在高年级开设综合训练和大型工程设计类必修课程。课程充分考虑学生兴趣和专业方向,结合当前最新科技发展和科研项目,设计近百个综合训练或工程题目。组织若干教师为导师组,以3名学生为一个团队,利用一学期时间,完成一个近似实用的系统。课程从资料查阅、方案设计、方案论证、硬件制版或软件实现、验证测试或调试、课题验收答辩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要求学生结合设计要求和条件,并综合考虑成本、性能、法律法规、社会责任等因素完成综合设计。在完成综合设计的审核中,指导教师评价、同组学生评价、工程设计质量、工程设计报告和答辩组老师的意见,共同决定了学生最后的成绩,多方位的评价依据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价学生。
与用人单位及行业特色鲜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实习基地,如“西电—SAP”实验室、“西电—微软”实验室、“腾讯俱乐部”“西电—宇龙”合作基地、“西电—鲲鹏”合作基地等,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公司项目和课题。在完成项目和课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职业规划与职业道德、行业工程标准与规范、IT项目组织与管理3门课程;企业考核学生,根据企业导师指导意见、企业专家评价、学生学习报告、课题完成情况及答辩验收成绩共同考核学生,并保留相关材料,以评价学生对相关毕业要求的达成度。
从专业人才培养角度看,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是教学质量保障与反馈机制中的核心环节,如何有效评价毕业要求的达成度是实施OBE教学模式的关键[8]。专业进行工程教育认证的目的是推动专业建立面向产出的内部评价和改进机制。采用适应专业特色和不同毕业要求的多样性评定法完成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是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所在。我们除了采用常规课程、实验和实践环节的能力评价,在学生非专业能力评价层面也进行了改革和探索,并且普及了面向计算机专业的实验实践能力达标测试,促进学生开展跨学科团队合作,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和“第二张成绩单”的认定,全程跟踪并评测每个学生在实验、实践以及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环节的达成度。在今后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会继续发现实践中的不足并进行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吴岩. 深刻把握形势, 精准把握问题,用国际实质等效认证推动工程教育质量提升[EB/OL]. (2015-09-30)[2017-06-09].https://wenku.baidu.com/view/70817d6eba0d4a7303763a02.html.
[2]蒋宗礼.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认证与改革[J]. 计算机教育, 2010(1): 7-11.
[3]王泉. 专业认证与专业建设[J]. 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 2014(2): 58-60.
[4]孔祥杰, 夏锋, 宁兆龙, 等. 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探索[J]. 计算机教育, 2016(9): 9-14.
[5]刘志军. 如何判断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机制的合理性[R]. 北京: 2016年认证协会专家培训.
[6]欧红香, 葛秀坤, 邢志祥.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体系探究: 以安全工程专业认证为例[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0): 4-5.
[7]崔国庭, 张仲欣, 任广跃.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 基于2015版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6(6): 72-74.
[8]于蕾, 刘玉萍, 李薇, 等.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J]. 计算机教育, 2016 (7): 31-3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