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贯彻工学结合思想,提高计算机基础实训课的教学效率

时间:2024-05-04

文章编号:1672-5913(2009)10-0146-02

摘要:本着提高学生应用动手能力的教学目的,本文提出将“工学结合”思想贯彻到计算机基础实训课的教学过程中,采取项目驱动方式的案例教学。备课时准备好实训素材和样例,课堂教学中教师精讲学生多练,针对实训内容不定时作总结拓展,鼓励学生主动解决疑惑,布置操作性强的课后练习,这样将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学效率;工学结合;项目驱动;计算机基础实训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教育模式。应体现“三化”和“四个结合”。“三化”即是能力培养的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的职业化。“四个结合”即是教学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要企业与学校相结合,教学过程要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的角色要与企业员工的角色相结合,学习的内容要与职业岗位的内容相结合。

计算机基础实训课在大学中主要培养学生在学习期间和今后工作中所必需的较高水平的信息化办公能力,课程内容包括在Word中进行图文排版,在Excel中处理数据,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用Dreamweaver制作网页,用Photoshop处理图像和用Flash制作动画等。

由于计算机基础实训课所学计算机操作技能直接面向办公应用,可以很好地贯彻工学结合思想,用实际办公应用中的实例,以项目驱动方式引入和实施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动手能力和自行解决操作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从重理论体系转向项目驱动模式,更适合计算机基础实训课的“实用”课程目的,也更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以下以作者所在教研室针对这类课程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为例来予以说明。

1备课

作好课前准备,对课堂实训的顺利、高效开展至关重要。

1.1确定教学内容

本着课程的面向办公应用目的,选择好教材,由以理论体系组织内容的普通教材转向以项目驱动为主体的实训类教材。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准,操作技能以“实用”为原则,确定以项目驱动的教学案例。我们目前采用的各课程的教材都是“十五”或“十一五”规划高职类教材。

另外,也应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需求和已拥有的计算机能力选择相应层次的教学案例和实行不同的学时。例如,我们对电子类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应用”整周实训课程,考虑到这些学生已经是大二了,拥有较高计算机能力,课时就从普通非计算机专业的54学时调整到32学时,Excel中案例也引入了逻辑较为复杂的IF函数与VLOOKUP函数间的嵌套。

1.2充分准备好实训素材

确定教材和教学案例后,备课时教师应对案例进行完整操作,然后确定教学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接着考虑案例特点和学生的操作能力确定案例的分块分阶段设计,有必要时应准备各阶段的半成品素材,并提供样例或样例的屏幕抓图。充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学生需求和可操作性,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例如在进行网页设计课程的表格布局教学时,由于要进行多层和多表格的嵌套,表格的边框有些是隐藏的,最后小表格中还将插入文字、图片等内容,学生从最后的直观图难以确定各表格间的嵌套情况,也难以确定各表格及表格中内容插入的顺序。所以教师备课时,可以分阶段提供表格插入效果的屏幕截图,并将这些效果图和操作要求放在Word文档中提供给学生参考。

2实训课课堂教学

进行课堂教学时,应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师当好引导、演示和释疑的角色。

2.1实行项目的场景式引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内容引入时,可以采用讲个小故事、模拟生活中的某个实际应用场景等,来引出学习内容和说明其应用,这对引导学生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在学习Word长文档排版之前,不妨引入一个排版任务的场景:为年度总结报告做个排版,分别设置各级标题和正文的字体、段落,做个目录,再将页码、一级标题等信息放在页眉页脚。引入这样的场景,学生明白学习目标后,学习热情自然高涨。

2.2讲练结合

计算机实训课主体应该是学生,学生的操作时间应得到保证。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练习,教师可紧凑地进行演示讲解,然后学生练习。为了使教师的讲解、操作演示达到最佳效果,我们采取了如下的一些措施。

(1) 教师操作演示时最好采用全屏广播的形式(我们机房的计算机都安装了“达道”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这样学生能清楚地观看教师的演示,不至边听边做而漏听了某些步骤。

(2) 教师广播的时间应严格予以控制。每次讲解最好控制在6分钟以内,如果超出了10分钟,学生可能会产生听觉疲劳,也会由于演示过多而掌握不佳。一次课教师总的讲解、演示的时间最好不超过课时的1/3。

(3) 如有必要,可将学生常出现的错误做法予以演示或提示。

(4) 教师在讲解、操作演示结束之前,最好再将本次的讲解、操作演示作个很简单的回顾或小结。这个做法非常实用。

(5) 涉及到理论知识,本着实用的目的,讲解不可过宽过深,够用就行。

(6) 如果是复习性质的课,可让学生先练,教师在学生逐渐反应有疑问时再统一讲解演示,可收到事半功倍、水到渠成的效果。另外,也可请学生上教师机演示,以活跃课堂氛围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7) 教师讲解时的语言应清楚、简练,语速中等偏慢更好,这样让学生能有缓冲、理解的时间。

讲解、演示完了,鼓励学生大胆地去练习,学生完成得好应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学生练习时,教师最好站在机房后部,总揽学生的操作情况,学生如有疑问,再去个别辅导。尽量不要在学生认真练习时还在喋喋不休地强调练习时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学生操作完后,还应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实验效率和将来有何用途。

2.3解决疑惑

学生在练习时有疑问是正常的,解决疑问常有3种方法。首先鼓励学生尽量通过查看帮助或者根据操作的前后联系来自己解决问题。学生自己解决不了,可以和同学相互探讨尝试解决。如果问题还未解决,再向老师请教。

不管是学生间相互指点还是教师给出指引,应尽量不要越俎代庖“抢鼠标”,应该是在他人指引下,由疑问者本人独立完成。即使老师给疑问者现场操作演示,在演示完时也应撤销所做操作,让学生独立再操作一次。

如果学生出现的疑问比较普遍时,教师应通过在教师机上广播演示来释疑。

2.4总结拓展

在讲解过程中或者快下课时,做一些总结拓展是有必要的。总结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总体了解,也可了解实现相同任务的不同操作方法,还可让学生知道所学内容的实际应用。

讲解或总结时应注意说明操作的合理性:还有什么其他操作方法?哪种方法的操作效率更高?如何操作能方便以后再修改?如果不采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可能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例如我们在讲Word文档的排版时,用到了样式。给学生说明,运用格式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运用样式就能实现一次修改多处的段落或文字的格式,也方便以后再修改。

3课后作业与思考

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布置一些课后练习题或思考题有助于巩固学习效果。

课后作业可以布置教材中的练习题,也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供其它的练习题。但是,所布置的练习题如果是操作实例,对于学生应该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我们在学生学完Word和PowerPoint后,布置了一个大作业,要求学生分组收集相关专业资料整理成一篇长文档并按要求完成排版,再整理制作一个相应内容的用来做“报告”用的演示文稿。

作为平时操作计算机时的指引可适当提供一些思考题,例如,学Excel或PowerPoint时,哪些操作与Word或其它软件中的操作类似?看到他人的Office文档、网页或图片,思考自己如何去完成,有什么借鉴之处。

综上所述,让“工学结合”思想贯彻教学过程,本着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让学生更多地去独立练习。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和进行精简的演示讲解,通过项目驱动方式的案例学习。学生在浓厚兴趣和实用需求的带动下,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杜学森. 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 教育与职业,2007(11):30-32.

[2] 赵云霞,史洪云,魏玉洁.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1).

[3] 秦高德,李群先,曾煌兴. 基于学生心理需求的提高实训课教学效率的措施[J]. 计算机教育,2007(18):40-4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