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工厂碎影·劳动时光

时间:2024-04-23

这是一组跨越三十年的影像记忆,马卫国在齐鲁石化工作了30年,其中29年从事摄影工作。期间,为企业、工友们拍摄的照片无以数计。从最初的黑白影像逐步过渡到彩色时代,直至用数码记录取代胶片。记录影像的工具一直在变,影像中的人物和场景也在不断变化,不变的是他对工友们的关注和对摄影的热爱。

2006年,马卫国正式离岗,30年间整理保存的资料照片刻录了几十张光盘,这是最真实、最朴素的时代记录。每一幅照片,哪怕只是一张笑脸,一个简单的动作,都是一张时代符号,我们都能从细节中读取到独具特色的时代记忆。而对于摄影人来说,每张照片的背后都有着难忘的故事,每一张对镜头绽放的笑容都是他继续创作的动力。

在又一个“五一劳动节”到来之时,我们从这30年的影像记忆中精心选择,从数万张作品中摘取少数,即便他们不是你认为的最精彩的光影,却是足够丰满的时代记忆,平凡而珍贵。 ——编者

马卫国(笔名“石花”):1977年2月到齐鲁石化公司橡胶厂工会开始担任摄影工作,1978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摄影作品。1981年6月加入山东省摄影家协会,2000年2月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曾任齐鲁石化公司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现任临淄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代表作品《塔林小径》《憨》《焦尔焦·洛蒂》等。有多幅作品多次在省以上影展影赛中获奖。2004年被山东省摄影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优秀会员称号,2013年被评为临淄区“德艺双馨”文学艺术工作者。

《试漏》摄于1977年

作为石油化工企业杜绝跑冒滴漏是减少污染的必要措施,因此工人们在日常操作中,经常拿着装满肥皂水的塑料瓶子在装置中检查漏点并及时消除,尽管这种办法比较原始,但确实很奏效。这位工友名叫夏侯常胜,是与我同年退伍进厂的好友,他虚心好学,朴实能干,只可惜因患病英年早逝。这是当年我为他拍摄的一幅工作照。

《打夯》摄于1977年

齐鲁石化橡胶厂建厂初期,面临着繁多的基建施工、生产准备等重任。而那时候援建施工队伍又被集中调走突击建设第二化肥厂,我们的工人不等不靠、自己动手承担起了一些繁重的施工劳动。这是工人们在平整装置周边的地面,五个小伙子打夯,用不了半个小时,就会累得大汗淋淋,腰酸胳膊疼。

《青年突击队》摄于1978年

20世纪80年代初期流行着一首清脆明快,歌词朗朗上口,体现着80年代的积极理念以及对祖国深切希望的歌曲: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城市乡村处处增光辉但愿到那时,我们再相会,举杯赞英雄,光荣属于谁?为祖国,为四化,流过多少汗?回首往事心中可有愧那时候,我们企业的年轻人就是以这种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奋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我在20世纪70年代末厂里设备大检修期间拍摄的这幅青年突击队的合影,真实再现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精神风貌。

《气焊工》摄于1980年

这位朴实憨厚的气焊工,是机修车间的青年工人,在设备检修中不怕吃苦特别能干,经常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赞扬。当我为他拍照时,小伙子还很不好意思。看他那头戴的工作帽上缝补的稀稀拉拉的大针脚,就知道这肯定是小伙子自己缝的。那个年代,艰苦奋斗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的风气。石化工人和石油工人一样,都处在创业的年代,工人们都传承着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

《激战之后》摄于1988年

每年的设备大检修我都几乎天天下现场拍摄工人紧张的劳动场面。拍摄当天,我在检修现场看到一个小伙子正在用高压水枪冲洗设备(这是检修中比较脏的活),他脸上、身上溅满了污水,我便靠了过去。在逆光下,他脸上的水滴,眼神都有较好的视觉效果。当他稍一停顿的时候,我立即用长焦距镜头拍下了这一幅特写,仅拍了一张,他顺手擦了一把脸,脸上的污水汗水瞬间即逝。

《老当益壮》摄于1989年

这位老师傅叫李洪阳,当年50多岁。在电气工人中他属于年龄比较大的。作为班长的李师傅,在工作中从来都是身先士卒,脏活累活抢着干,给工友们起着模范带头作用。这爬高压线杆的危险活,他更是当仁不让第一个上去。为了更好的表现他的工作劲头,我也爬上高压线杆为他拍下了这幅高难度的工作照。

《设者的舞姿》摄于1984年国庆节

1984年齐鲁石化公司正值三十万吨乙烯装置处于紧张的建设施工阶段。国庆35周年之日我看完了电视直播的阅兵式,就拿上相机来到丁二烯施工现场,拍摄节日期间工人们建设施工的场面。在一脚手架前,几个工人正在上面捆绑钢管,他们那几乎相同的动作,在蓝天白云下很是生动有趣,我赶紧按下快门,一幅富有劳动节奏韵律感的《建设者的舞姿》永久的保留在了我的底片上。

《我们班打了第一名》摄于1980年

在过去那“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企业里也坚持民兵轮训。虽然训练很吃苦,但是车间里的工人都盼着出来参加训练,就是因为参加军训就可以参加实弹射击,那对年轻人来说是最高兴的事情。

《抬头拉车》摄于1983年

这是我为机关干部在建设工地参加义务劳动时拍摄的一幅照片。拉车人叫车成聚,当时是厂部人事科副科长。随着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企业也经历了多次改革改制变迁。车成聚后来成为改制单位的董事长,在他和他的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原本一个劳动服务公司所属的小化工厂,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规模浩大的上市公司。

《我们厂的大喇叭》摄于1979年

在齐鲁石化橡胶厂至今保留着从建厂就形成的广播宣传形式。上班前厂区内外的高音喇叭里就会按时播放歌曲音乐,到了上班时间就准时播放上班号。到了下班时间就会准时播放下班号,而后播送车间宣传员撰写的宣传稿件,工人们也习惯了听着号音上下班。这是当年的广播员在检修现场安装高音喇叭,他就是后来成为齐鲁石化公司宣传部长的丁圣光。

《女气焊工》摄于1983年

焊工分为电焊和气焊两个工种,在企业里属于维修工。只要装置中出现问题,不同的维修工人就要各自负责解决不同的故障和问题。不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必须及时解决处理,以保障生产不能中断。从现场来看,这个故障点很别扭,女气焊工只好席地躺下去处理,身后的碎石子可以看出,她的身子底下也不会干净,或许还有碎石子搁着。但是女气焊工顾不上那么多,赶紧处理故障才是最急需的。这就是我们朴实的工人,不怕脏和累的工人。

《银塔女豪杰》摄于1988年

从画面中女工背后的银塔上就可以看出她们所在位置的高度,这是仪表女工在高约60米的银塔上检修仪表设备。别说在这上面干活,就是顺着斜梯爬上去也是累的气喘吁吁。要是遇到大风,整个塔身都在摇晃,我上去拍摄还得心虚地抓着栏杆。所以说,敢于上塔的女工确实称得上是女中豪杰。我们的仪表女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认真检修毫不畏惧,按她们自己的话说:这是我的工作,怕也得上。

《油漆工》摄于1979年

满身的油漆、银粉告诉我们,这个帅气的小伙子在检修中担负着为设备粉刷油漆银粉的任务,这是一项又脏又累的苦力活,那真是脏了自己,干净了设备。可是我们从小伙子脸上的笑容,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为自己所做的工作感到自豪。

《珍惜》摄于1979年

这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叫荣君,当年5岁。那个年代,厂里对幼儿园的管理非常重视,因为一个孩子最少牵挂着两个职工,它关系到职工能否安心工作的大事。随着岁月的流失,孩子早已长大成人,并且有了她自己的孩子。

《青年操作工》摄于1984年

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进口并开始兴建的三十万吨乙烯工程正式动工,随之招收了众多的青年工人,他们有的来自附近农村,有的是来自大专院校的毕业生,还有齐鲁公司技工学校自己培养的中专生。这些年轻人为企业增添了活力和朝气,他们后来都成为生产上的骨干。

《力举千斤》摄于2004年

巨大的吊钩,说明了被吊装塔体的重量绝非一般;挺拔的身姿,展示了工人健壮的体魄和勃发的力度;湿透的衣服,告诉我们起重工人在烈日下工作的艰辛。这就是我们的工人,忍受着烈日下的高温,奋战在检修现场。“咱们工人有力量”,不是一句简单的歌词,在这里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

《塔林小径》摄于1988年

银塔、油罐、管线,这都是石化企业的标志性装置,我们的工人们就是整天与这些装置打交道。他们除了在操作室认真监控装置运行情况,严格调节各项工艺指标外,还需要定时到装置中巡检,在塔群上爬上爬下更是必须坚持的,这塔上的竖梯就是工人们的必经之路。我的《塔林小径》就是再现了操作工人在装置中巡检的过程和艰辛。画面中,我有意识取其塔群的局部,使塔盘那有规则的花瓣状给人以图案的美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