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凭借导学功能,活用“泡泡”提示语

时间:2024-05-04

和桂萍

摘要:翻开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会看到精读课文中出现了新增的“泡泡”提示语,从中能看出其导学系统的改革尤为突出。教材中编者以学习伙伴的口吻,以“泡泡”的形势插入了许多提示语,意图明显,即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学会思考,学会发现。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和良好习惯,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下面以人教版三年级教材为例试作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17)16-0096-01

Abstract: by opening the standard experimental teaching materials of human edition, we can see the new "bubble" prompt words in the intensive reading text, from which we can see that the reform of its teaching system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In the textbook, the editor inserted many hints in the form of study partner and "bubbles", with obvious intention, that is, to guide students to read carefully, learn to think, and learn to discover. This is conducive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strong interest and good habits in learning Chinese and improving their reading ability. Take the third grade textbook of pep edition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Key words:primary school;The language;assignments

前言:課标中对第二学段中阅读教学的目标明确提出:“能对课文中不能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课文中的“泡泡”提示语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本,体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落实了“三维目标”,也是落实学段目标的有益举措。

教材中的“泡泡”提示语从内容上来看,有的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有的引导学生抓住某些重点词、句子、课文片断理解课文内容,有的引导学生想象描述课文中的生动情景,有的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或表达手段,有的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而我们在使用“泡泡”时,要从内容上和形式上抓住根本,引导理解。

1 抓“形象”,导“联系”

小学生特别是中年级学生,他们理解课文中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是以感知课文所描述形象为手段的,进行抽象的定义解释是不足取的,有的“泡泡”提示语就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以句(文)解词,以句(文)解句。其基本手段就是引导“联系”,通过联系加深印象,把需要重点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凸现出来,从而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她是我的朋友》的“泡泡”提示语:“联系上文,我读懂了‘迫在眉睫的意思。”教学这个片断时,可设计如下活动:1、让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然后提问:你感受到什么?有什么疑问?2、抓住文中“……小姑娘伤得最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她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这句语感悟到小姑娘急需输血,从而在读书过程中理解“迫在眉睫”一词的意思。3、在这迫在眉睫的情况下,阮恒做了什么呢?

当然,得用“泡泡”对词语和句子进行了解,还要因文而异,采用形象比拟等手法,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进行。具体到每篇课文,应该在充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语言和特点而定,不能拘于死板的形式。

2 抓“妙笔”,导“研读”

课文可以说是书面语言的海洋,里面精妙的遣词造句数不胜数。课文的“泡泡”提示语很多都是生动、贴切的比喻,形象、巧妙的拟人,还有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充满韵律美。我们让学生体会这些语言的表达技巧,应该让学生研读文本,体会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以及这些语言的准确之处、鲜明之处、生动之处。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争吵》中的“泡泡”提示语:“这里的‘挨字用得真好!”这个“挨”字是文中的点睛之笔,要引导学生研读这一细节,初步领会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学时可设计如下活动:1、如果把“挨”字删了可以吗?引导学生辨析。2、“挨”能变换成“等”之类的另外一个字吗?为什么?从这个“挨”字可以看出什么?。像人教版三年级教材这类“泡泡”还有很多,如《荷花》中的“冒”字,都可以引导学生研读语言,让学生想象写话,从而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巧妙,感受作品中的生动形象和优美语言。

3 抓“生活”,导“还原”

教材生活中的“泡泡”指示语,有的以语文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提示学生学习语文时把语言文字在头脑中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直观感受。但是,有的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学习带来一定的学习困难。教学中可以营造一种宽松平等的氛围,提供背景,创设情境,有效学习。教学时,要激活学生生活经验和文本中语言的相似块,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如三年级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的“泡泡”提示语:“我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这个“泡泡”是在学生读懂课文之后,激发了已有的生活经验储备,激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课文内容的相似块,明白生活中的大量砍伐森林的坏处之后提出的问题,目的在于教育学生要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类似这样的“泡泡”在三年级下册教材中还有很多,如《想别人没想到的》中的“我也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的事”,《可贵的沉默》的“我也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一面五星红旗》中的“我想对那个面包店老板说……”。像这类“泡泡”提示语,都要让学生通过文本再联系生活中的现象,从而悟出道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这样,通过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可以把语言文字变成活生生的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运用好“泡泡”变成一般的教师提问。我们教师利用“泡泡”提示语设计语文活动,还应以亲切的话语进行启发诱导,使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另外,有些“泡泡”,老师可以适当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探究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有些“泡泡”教师要依据课文主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辅以适当的点拨和讲解。

参考文献:

[1]也谈小学习作生活化教学[J]. 刘臣发.作文教学研究. 2013(0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