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摄影》主题研修班两年记

时间:2024-05-04

刘清

作为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专业摄影媒体,多年来《中国摄影》杂志一直在倡导摄影各相关领域的融合与发展,倡导摄影具有现实针对性,倡导摄影关注身边人、身边事,关注变化中、行进中的国家状态、民众生态,使摄影更深入地发挥其促进社会进步的功用。在新的传媒环境下,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延续这种理念,同时建立新的摄影知识服务生态。

依托于杂志的资源优势,经过精心的筹划,2016年《中国摄影》主题研修班应运而生,至今已举办20期。这些研修班包括山东日照“自然的魅力”、广东深圳“记录的价值”、江苏镇江“稻作文化”、河南禹州“观神垕”、四川成都“新场故事”、广东增城“记录再记录”、安徽黟县“逢场作戏”、山东潍坊“人类之友”、山西平遥“摄影项目管理”、江苏连云港“交汇点”、广东新塘“聚焦新塘”、四川成都“影观黄龙溪”、河南焦作“云台新景观”、山东高密“观非遗”、安徽淮南“寿州三记”等。高强度的学习和拍摄对学员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研修班对每位学员要求如下:有一定的摄影经验,具有地市级以上摄影家协会会员身份;每一天的听课、拍摄和点评环节都不得缺席,每一天都必须保质保量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学员圆满完成培训后,均可获得具有唯一编号的《中国摄影》杂志主题研修班结业证书;每期都会有一到两名优秀学员获得免费培训资格,优秀学员的佳作还会在《中国摄影》杂志主刊及增刊择优刊登;另外,学员还有机会获得免费复训机会(凡《中国摄影》主题研修班学员,均有资格免费参加《中国摄影》杂志主办的其他研修班学习),甚至作为受邀嘉宾参加《中国摄影》杂志社主办的摄影季、研讨会、摄影展等相关活动……

根据举办地点的地域特点精心设置主题,使《中国摄影》主题研修班具有了鲜明的个性。围绕着既定主题,杂志社精心设计课程和拍摄方案,同时邀请不同类型、充满个性的摄影家和国内外摄影界知名学者、专家、以及《中国摄影》杂志资深编辑担任研修班老师。胡武功、任悦、门晓燕、罗伯特·普雷基、于德水、王武、孙慨、吴林森、沈珂、李波、奚志农、严明、杨抒怀、袁洁、陈奇军、郑浓、木格、姜纬、焦波、杨会、赵迎新、柴继军、顾晓军、黄利平、湛汝松等先后担任过研修班老师。他们扎实细致的授课和指导对研修班的成功举办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理論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是《中国摄影》主题研修班的重要特点。每期研修班在三至四天的时间里,学员们每天都有半天理论学习,半天围绕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拍摄,晚上老师们再对学员们当天拍摄的作品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和指导,每天的讲评讨论经常持续到深夜。几乎所有研修班老师都在倡导,拍照从身边最熟悉的开始,从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开始,风景不在别处,风景就在你我身边;几乎每一位老师在课堂上都提醒学员们要多学习,多读摄影以外的书,提高综合艺术修养。摄影与生活一样,要有个性化的、真诚的体验与感受。只有点点滴滴地积累自己的系统知识,才有可能在开拓独创思考方面有收获。所有的老师都在强调学员的独立思考和摄影个性化表达,都在向学员提示什么是摄影的专业精神。

通过几天的高强度学习和拍摄,学员们进步很快,除了构图、瞬间、人物形象等摄影基本功的掌控变得准确外,不少学员感受最深的是摄影拍摄理念的巨大转变。参加“记录的价值”主题研修班的学员刘厚廷说,四天三晚的学习,对我的摄影水平有着全方位的提高,带给我很多思考,摄影不是举起相机按下快门那么简单,而是要思考,我要拍什么?为什么去拍?参加“稻作文化”主题研修班的学员周明生感受颇深,确实,通过几天拍摄作业总结,困惑我多年的“主题、题材、拍摄”等问题,现在有了明确的思路,让我真正感到了“意在笔先”的意义所在。“影观黄龙溪”主题研修班老师木格总结了学员身上发生的变化:“通过老师课程讲解和要求,学员们纷纷跳出以往习惯见什么拍什么的思维方式,开始用新角度新方法去介入自己面对的场景。从第二天学员们开始结合自己的经验、判断、理解去创作属于自己的图像,到第三天学员们变得理性,把前两日的创作认识朝向更明确的方向加以实施,三天下来,让我们惊喜的是有几位学员已经具有了接近摄影专业创作者的状态。”

除了为学员们的进步而欣喜,老师们也对他们未来的摄影之路提出了很多希望。一直致力于摄影策展、出版工作的姜纬老师在“聚焦新塘”中国摄影主题研修班中说到:“依靠短短的、有限的研修班时间,要想完全突破原先已经固定化、单一化的思维模式和行动方向,当然是不现实的。但至少,我期待通过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让学员认识到,方法的个性有多殊异,人的精神世界就有多宽阔。如果我们想提高自身的摄影水平,提升自己的观察眼界,就必须从方法入手。对此,我的方法就是先引导学员明白:不急于用照片对现象进行简单解读和判断,不急于用照片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而是先寻找到镜头能够看见的事物与能够表现出的事物之间的轨迹。换句话说,就是先去进行有效的视觉训练,尽量多学习、多试验、多掌握一些表达的方法,只有方法思路打开了,方法运用灵动了,才能够真正去表达自己想要的。”“新场故事”主题研修班老师胡武功在总结学员面临的问题时指出:“技术上的问题可以在拍摄中慢慢提高,观念上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在作品中放入自己的所思所想,老师的引导只占了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学员自己的揣摩。写文章需要掌握基本的句子搭建和语法规则,摄影也是一样,对于每一个视觉元素的把握和其表达的意思,对于视觉语言的形成,都需要时间的磨练。”

总体上,研修班的老师们对这种摄影学习模式给与了高度的评价。参加连云港“交汇点”主题研修班的于德水老师说:研修班的“主题设置是有针对性,所设定的目标也是清晰的。这在当下众多各种形式的学习班泛化的热潮中,显得与众不同。”摄影史研究者孙慨在回忆他参加的“稻作文化”主题研修班时说,“从我参与的此次研修班来看,几位老师的授课内容都做了精心的准备,相互之间既有弥补也有递进,体现了《中国摄影》在组织研修班的成熟理念。”参与“寿州三记”主题研修班授课的严明老师说:“这样好风气的研修班其实也是对国内成人摄影教育薄弱的一种重要补充,研修班这种教学形式,给摄影培训提供了参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