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肖知兴
研究西方管理学的历史后,大家会发现,管理学诞生一百多年来,每隔20~30年,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交替成为管理学的主流。交替周期基本与宏观经济周期吻合,萧条期人文主义主导,繁荣期理性主义主导。当企业绩效更多地取决于资本管理时,信奉理性主义:当企业绩效更多取决于劳动管理时,则信奉人文主义。更简单地说,实业界缺什么,理论界就会喊什么。繁荣期容易浪费,所以强调理性,强调控制,节流增效:萧条期预算紧缩,所以强调信任,放手让员工去创新,开源增效。
某种意义上,这种周期性与时尚业的流行趋势没有本质的不同。经济上升期,一般流行短裙子和冷色、中性色,鞋跟偏高。人生苦短、夜夜笙歌、及时行乐等成为各类领导品牌的集体潜意识。经济下行期,则一般流行长裙子和暖色调、粉色调,鞋跟偏矮。梦幻世界、独处空间、庇护港湾等温暖系的话语成为更容易流行的品牌主题。箱底奶奶的裙子突然被翻出来又成为时髦单品,就与这种周而复始的流行性相关。
所以,一种管理理论是否流行更多地取决于当时的经济、社会、政治背景,与这种理论本身是否正确、是否有效、是否适用反而关系不是最大。当然,另一方面,凡是准确地抓住了深层次、本质性问题的管理理论,不管当时是否流行,一般都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会逐渐成为历代管理者学习和奉行的经典。例如,上述的每20~30年的一个流行周期很多都给我们留下了经典的管理理论,理性主义如科学管理学派,人文主义如人际关系学派,都是当时蔚然成风的管理思潮。
因为流行与否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一个阶段的大众情绪的把握(算命先生、媒体主编、蛊惑人心的政客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这种能力),这就带来了一种炮制流行管理理论的商机。这种人往往首先需要充当一种类似“天气预报员”的角色,努力准确判断社会热点,迎头赶上:然后是用各种商业和非商业手段添油加醋,添柴加火;最终目的是在该理论流行周期结束之前努力收获最大的名利。至于这种理论多大程度上符合严谨的理论和实证的学术逻辑,是否能真正帮助企业人把企业做得更好,就基本不是他们最操心的事情了。
做企业的人很精明,他们为什么会给这种卖蛇油、大力丸、狗皮膏药的人买单呢?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至智者察人则明,察己则暗。企业人面临的市场竞争越剧烈,变化越大,不确定性越大,他们的焦虑程度越高,对号称能解决你问题的理论的免疫能力就越小,尤其是对那种号称能够立竿见影、一劳永逸地解决你所有的、一切的管理问题的流行理论的免疫能力。当然,另外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企业人越是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越是浮躁,越是急于发财,他们对这种流行理论的需求就越大,上当受骗、花冤枉钱的概率也就越大。
越是流行性的、流行周期越短的管理理论,越是需要用各种装神弄鬼的手段来包装其“管理大师”。道理很简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这种流行管理理论的投资回报率。与这种管理大师关系密切的三个行业是商学院、咨询机构和培训机构。正规商学院一般都是非营利机构,加上商学院教授对学术逻辑的尊重,一般而言,他们努力去包装这种管理大师的动机较弱:咨询机构收款往往稍滞后于服务,所以面对客户的“预算硬约束”,包装这种管理大师的成功率不高:与之相比,培训和类培训行业对这种管理大师的需求量较大。反正光说不练,对企业的危害性相对较小。
明白这个道理,大家对于过去一两年企业界热炒的各种管理概念和管理理论,如颠覆式创新、裂变式创业、事业合伙人等,就应该有个清醒和全面的认识了。首先,它们不是什么新理论;其次,它们未必能解决你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不要因为盲从这些流行理论而伤害到企业的长期发展。流行的管理理论的主要作用本来就是抚慰那部分比较浮躁的企业人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公平交易。如何让企业更有效、更好,从来就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让企业更有效、更好,只能靠掉头离开各种峰会、论坛、大赛,回到企业,回到市场,回到客户,尊重一时一地的各种条件,因地制宜,因时而变,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去做好企业的每一件事情。
塞氏企业的自组织传奇在上个世纪末已经成为经典,作为企业文化的最典型的案例,进入了很多主流的商学院和教科书。他们没有管理制度,没有组织架构,没有正式职位,想什么时候上班就什么时候上班,想什么时候创业就什么时候创业,不仅自己给自己定薪水,连老板的薪水也都由他们定……中国的“互联网思维大师”想到的,他们做到了;互联网思维大师没想到的,他们也做到了。但是,所有的管理真理都是局部的真理;所有的管理实践都是本地的实践。仔细阅读,他们这种乌托邦式的管理方式背后其实有很多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如里卡多·塞姆勒本人的个性和价值观、塞氏企业所处的行业的竞争格局、巴西这个南美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等等。新世纪以来,塞氏企业发生的种种变化,也是这些前提条件发生变化的结果。
经历了这波互联网思维大潮洗礼的中国企业人,应该对西方有两个管理学界(大众管理学和学术管理学),两个学界甚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多一份理解了。流行的可以成为经典,如果它们确实原创性地抓住了一个深层次的本质问题,其学术逻辑经得住时间和历史的考验,而且大师们自己不那么热衷于名利,没有到处留情,扔下太多的烂摊子的话。但大多数流行的东西,往往是无法满足这几个条件的。
《塞氏企业》这本书的启示也在于此,里卡多·塞姆勒在上个世纪80年代重塑塞氏企业的变革实验,从放弃通过收购做大企业规模开始,回到自己的本心,回到企业的现实,回到人性的根本,而不是在管理概念上追新逐异。所以,在这个日益浮躁和喧嚣的时代,让我们回到当下,关注现实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