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人民币贬值的不同逻辑

时间:2024-05-04

刘西曼

我从不相信阴谋论,但是,阴谋论一直有市场。

最近流行的阴谋论就包括人民币贬值和全球性对中国经济的看空。比如,2月25日,国内市场美元/人民币即期汇率报6.1245,人民币汇率创7个月新低,人民币创3年来最大日内跌幅,今年累计贬值幅度已经达1%,几乎回吐了过去一年的涨幅。

目前已经至少有两种阴谋论浮出水面:第一种,看空中国经济前景,特别是银行、地产前景,所以,海外资金向中国流动的趋势戛然而止了;第二种,外汇局有意压制人民币升值进程,对前期流入中国的热钱进行“绞杀”,使其知难而退。这些分析合理吗?

一个国家经济的内生动力,从本源上来说,主要的、甚至唯一可靠的衡量标准就是生产力(特别是人均生产率),也叫“内生增长率”。按照中央重要的经济智囊团成员之一、社科院研究员蔡昉的研究,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率大约为7.2%左右。这个内生增长率,主要取决于“资源红利”、“人口红利”、“技术红利”和“制度红利”,基于历史性统计,70%~80%主要源自技术红利,大约10%~20%来自人口红利,鉴于中国的资源是“赤字”,所以可以忽略不计。

最近几年,中国的人口红利大幅消退,甚至将在3~5年内转为“赤字”。但是,这个影响在短期内并不算大,而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假定2013年,中国因为人口红利拉动的GDP增长有0.3%个百分点的话,可能要到3年后才会归零,达到所谓的“刘易斯拐点”,中国经济内生的潜在增长中枢会从7.2%下降到6.9%。

因此,我们现在看到中国的内生增长率,核心要聚焦在技术红利上。中国正在进行波澜壮阔的信息化、机械化,这些都是产业升级的内驱力,这个内驱力主要源自中国有更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大军——可以看做另一种人口红利。

但是,我们难于直接观察生产率的提升,只能从几个维度去评估:数据一,即使中国存在较大的产能过剩,2013年制造企业的投资增速仍然保持在17%~18%的较高水准,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增速,意味着设备升级和更高的效率;数据二,2013年中国的工业增加值仍然保持在8%~9%的较高区间,2014年的增长目标仍然达到9.5%的较高目标;第三,中国在全球货物出口的市场份额仍然在不断提升,面向欧、美、东盟等国的增速仍然较为稳健。

从这个意义来说,而不是从投资、消费和出口来说,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仍然可能是充足的,可能会以每年0.1%个左右百分点的速度下滑,但是,没有滑坡的风险。人民币长期升值的动力依然存在。

长期逻辑如此,但是,短期则未必了。

决定中国短期货币政策的逻辑,特别是外汇政策的逻辑,最终几乎都可以归因于出口和出口连带的就业。而被业界不断议论的“热钱”,从来都是一个模糊的说法,什么算热钱呢?如果“热钱”的进入只是为了博取人民币升值的红利,我觉得可能是不充分的:毕竟,目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已经大大减小,全年升值1%~2%的话,对热钱也并没有足够吸引力。

所以,我更倾向于认为,“热钱”之说固然不无道理,但是,阴谋论和不可知论的成分更浓厚。于是,我们回到中国的政经逻辑会看到,保出口、特别是保就业才是更可靠的分析依据,恰恰这方面,中国近期遇到了一些挑战。

我们首先需要洞察一个数据。2014年1月,中国一般货物贸易出口增速达到10.6%,这看起来是一个比较好的增速,但是,占比1/3左右的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业务却不大一样:来料加工业务下降2.8%,进料加工出口则只增长5.2%,增速下降都很快。对于这个问题,需要辩证地看待:一方面,这符合中国长期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利于产业升级;但是,另一方面,如果调整力度过大、过快,则会严重影响到经济增速。

还有一个数据,也是至关重要的。过去两年,中国出口都没完成增长目标,如果进一步细分则问题更为突出,比如2013年,中国出口的主要国别中,面向欧盟的进出口总值只增长了2.1%,面向美国为7.5%、其中出口增速不足6%,主要拉动力源自面向东盟、拉美和非洲的出口。

但是,近期,新兴市场的货币大幅贬值、日本货币也大幅贬值,这必然与中国的进出口形成更为激烈的争夺。其中,新兴市场的对手会对中国的来料/进料加工形成竞争,短期过大影响就业;而日本等国家的贬值、以及发达市场需求的不振、美国制造业的回来,会压制中国中端产品的出口。

这时候,我们就更利于理解外汇管理局、央行的逻辑了,很可能是它们在干预,但是,干预的逻辑更可能是为了平滑出口增速和结构调整节奏,而非“热钱”、或看空中国所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