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春天里 生态情

时间:2024-05-04

周传馨

和谐生态,发展之本。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倡导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绿色消费方式,以实现物态平衡、生态平衡和心态平衡。

***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提“蓝天保卫战”,引发热议。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年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各项目标、任务如何落实?眼下各地正紧锣密鼓地筹划中。

科学施策改善大气

今年,全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分别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明显下降。如何打赢“蓝天保卫战”?各地干部群众纷纷表示,就是要科学谋划、真抓实干。

“科学施策、标本兼治、铁腕治理,是改善大气质量的有效途径。”山东东营市委书记申长友说。2016年,东营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蓝天白云天数273天,同比增加46天。成绩的背后是苦干、实干。去年,东营市制定出台了《基本建设类化工项目先期介入服务工作程序》,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严格环境准入,对重污染项目实施一票否决,对“地条钢”等高污染、高耗能项目采取停水、停电、拆除等断然措施,同时,鼓励引导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促进重点企业技术改造。

东营市民刘小琴有一个3岁多的孩子,去年年初咳嗽不止。“吃药打针都不见起色,去年9月过后,孩子居然好了。医生说,应该和空气质量转好有关系。原来光听说空气对孩子呼吸系统有影响,这次真是亲身体会啊。”

为了巩固大气污染防治成效,东营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他们将突出针对PM2.5和挥发性有机物的防治,完善大气自动监控系统,年内所有产生挥发性有机物的企业完成治理任务。实施“工业绿动力”计划,加强散煤治理,所有燃煤电厂和10吨以上燃煤锅炉全部完成超低改造,全部淘汰10吨以下燃煤锅炉。

让湿地恢复本来面貌

在生态系统中,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我国是湿地大国,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备受关注。今年两会提出,要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启动森林质量提升、长江经济带重大生态修复、第二批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工程试点,构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长城。

“湿地保护恢复,光有热情还不够,更需要科学施策、标本兼治。”黑龙江省七星河湿地管理局局长王丽华告诉记者,七星河湿地今年要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大对生态保护和功能修复的项目支持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竭力解决生态环境短板。

位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境内的七星河湿地,是一块具有“北大荒”原始风貌的湿地,2011年被正式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湿地保护工作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我们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根本,坚持不懈修复湿地,目的就是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恢复本来的面貌。”王丽华说,经过不断努力,七星河湿地的核心区内已无耕地,缓冲区和实验区内的耕地也正通过补偿、置换等方式逐步退出。

春秋两季是捕鱼等破坏湿地资源的高峰期,七星河湿地的工作人员都奔着一个目标去,管护好湿地,让环境更美丽。

同样,在海南省海口市,湿地面积占国土比例达到12.7%,仅著名的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的面积就达1578.2公顷。海口市市长倪强说,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确保现有的湿地面积、物种多样性,还要加快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让现有的湿地面积增长,种类更全,物种更丰富。

完善生态补偿

在日喀则市南木林县艾玛乡的柳果村,满眼整齐的树林。几年前,这里还是远近闻名的风沙源头。回忆当年,52岁的村支书米玛说:“过去这儿是雅江冲积形成的荒滩戈壁,寸草不生。每到冬天,大风卷起漫天飞尘。”

在生态脆弱地区,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是各地干部群众热议的焦点之一。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要生态”,正在成为共识。对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成为西藏最受群众拥护、综合效果最突出、受益面最广的政策之一,也成为我国政府从战略全局高度重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大举措之一。”西藏自治区政协常委、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索朗多吉说,近年来西藏推行生态补偿机制后,充分调动了当地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形成保护生態环境的长效机制。

2014年,为了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西藏在集中全区80%以上人口的“两江四河”流域开展造林绿化工程。南木林县艾玛乡作为工程的启动点,目前,植树造林2.6万亩,栽植各类苗木130万株,成活率达95%以上,树木涵养水源、固沙治沙效果初步显现,含氧量提高5%,空气湿度增加10%。今年,当地的造林绿化仍在继续。

“和合”二字为核心

和谐理念是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生命智慧,是国家强盛、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坚强基石。构建以和谐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核心价值理念,旨在建立一种良好的秩序,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追求一种崇高的境界。它集中体现在天地人三者的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关系,即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存共荣。这是和谐理念的终结追求和理想目标。

和谐理念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华和合文化基础上,又赋予了全新的时代特征与内涵,成为应对全球挑战与冲突,破解发展难题,从根本上转变不切时宜的思维方式、发展方式、生活方式的内在动力和价值取向。这既是人类反思自身行为、满足生存需求的本能觉醒,也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回归。它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和战略抉择,影响和改变着经济社会结构的生态适应和行为准则。由此,必将引发新一轮科技创新和技术革命,使整个“地球村”的村民们朝着尊重自然、改善自然、相互依存、共存共荣的方向发展。

和谐理念的核心和本质是“和合”二字:“和”即和谐、和平、祥和、太和,“合”即结合、合作、融合、保合,其内涵可以用“和谐、融合、绿色、公平”八个字来概括。

和谐——社会发展的最高追求。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五个方面的挑战与冲突(即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精神危机、文明危机)。它关系着人的生命存在和利益。为寻求应对挑战、化解冲突之道,中国选择把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存的目标,充分显现了生态文化的价值与功能。

融合——“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融合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长期相互交汇、碰撞和渗透的结果。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之所以被全球所接受,正是文化与理性相互碰撞、融合的结果。

绿色——生命、健康与活力的象征。追求绿色发展、倡导绿色生活,促进绿色文明,通过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促进人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根本转变,达到发展秩序、生产秩序、社会秩序、生活秩序、心态秩序与自然生态演变秩序之间的融合与平衡。

公平——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它包含权益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和分配公平。公平准则超越人际关系与权威而存在,按自然法则和行为规范办事,任何成员都不可超越。要兼顾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发达国家或地区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贡献者与收益者之间的权益均衡和高度统一,这表现为人类不仅要善待自然,善待生命,注意保护资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还要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以充分尊重社会公平正义,体现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价值。

关键在人,成败在人

能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关键在人,成败在人。人类社会在进入工业文明之前,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力较弱,人与自然处于相对和谐的状态。随着工业革命插上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翅膀,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日趋膨胀,进而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又毫无顾忌地向地球大量排放“三废”。由此引发了全球气候变化、森林资源与石化能源枯竭、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荒漠化加剧等一系列生态灾难,足以讓人类猛然醒悟。“如果有一天,所有的野生动植物都因失去生存的空间而消亡,那么这一天,也就是人类的末日。”如此警世之语,绝非危言耸听!

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生态文明的本质和核心。科学运用和谐理念,将以人为本与以自然为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发展历史的总结和升华,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

纵观今日之地球,人类已经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昂贵的代价,现在应该到了从沉痛反思中觉醒的时候了。人类必须共同担负起“保护地球绿色家园”的责任,和谐必须成为生态文明的主旋律,切实的行动必须开始,以化解生态灾难的降临,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