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张佑健 廖继标
摘要:当前,由于我国制造业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力日渐削弱,因此产业升级成为一个迫切问题。基于此,文章以企业创新为视角,在梳理国内外学者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其对我国产业升级的一点启示。
关键词:产业升级;产业演化;企业创新;制造业;产业结构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4-0001-03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34.001
产业升级是指产业结构和产业素质以及产出效率的提高与改善。产业是由一个个个体企业所组成,它本身是一个虚拟的概念,因此产业升级有赖于构成产业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竞争与协作,从而促进共同进步。本文认为,企业创新是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因素,正是因为企业创新,才导致行业内企业犹如生物界中生物“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为了更好地对这个问题加以梳理,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对这一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综合分析。
1 国外研究述评
基于企业创新的产业演化理论,尽管正式提出这个概念的时间不长,直到20世纪80年代演化经济学兴起才逐渐繁荣起来。但是关于这个议题的研究思想早就渗透在各派经济学者的著作中。
1.1 古典经济学的分析
劳动分工是斯密(1776)《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核心主题,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而分工的发展或提升意味着企业多样性和企业异质性的增加。因此,在亚当·斯密的分析中,实际上已经预示着这种差异性将显著提高企业效率,进而提高产业效率。也就是说,斯密的分工理论实际上已经预示产业的发展有赖于企业创新的增加。
1.2 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
众所周知,英国经济学家阿弗里德·马歇尔是“新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但是从其著作中不难发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也是一位“演化经济学”的先驱人物。阿弗里德·马歇尔(1890)在其关于“产业区”的分析中,非常明确地考虑到了组织的多样性以及异质性,此外,他还尝试将这种多样性和异质性纳入产业分析中,进而解释“产业区”的形成以及发展。在马歇尔关于“产业区”的理论中,马歇尔用森林和树的关系来解释产业中行业和企业的关系,产业就像一片森林,企业就是这片森林里的各种生长、成熟或者说是衰老的树,因此产业的发展总是企业集群式发展的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产业和企业共同演化,个体的异质性发展促进群体的发展。
1.3 奥地利学派的分析
奥地利学派的巨擘哈耶克虽然没有对产业升级进行直接的描述,但实际上,他的思想也是强调创新对产业升级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哈耶克在关于“真伪个人主义”的思考中指出,奥地利学派所倡导的个人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派所倡导的“个体完全自由和能动”有本质的区别,新古典经济学派的这种个体主义思想是将个体看出一种“原子式、孤立的个体”,也就是所谓的唯理主义。同时,哈耶克认为,奥地利学派的个人主义也不是个体在结构面前一点主观能动性都没有的结构主义、集体主义思想,而是在认知进化情况下的进化理性,即个体和社会结构具有双向的反馈关系,具有互动性。因此个体既受制于社会结构,但是在一定情况下,个体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改变规则推动结构本身的演化。根据奥地利学派以及其代表哈耶克的观点,产业演化升级,首先在于作为个体的企业的升级,但企业的升级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产业具有双向的反馈互动的过程。
1.4 演化经济学流派的分析
实际上,演化经济学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当前的演化经济学具有各种流派,但是他们对企业创新与产业演化大都有所涉及。
谈到创新,必然要谈到约瑟夫·熊彼特。熊彼特(1921)的一个核心议题就是关于创新和产业演化的关系。熊彼特将创新分为两种:一种是创造性的创新;另一种是积累性创新,并关注创新是如何促进产业发展、结构转变和动态竞争。具体来说,熊彼特认为,企业创新具体有资源配置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五种形式,不同的创新交互作用促进企业、行业的发展。
阿伯内西和厄特巴克(1978)明确区分了产业发展中具有主导创新和辅助创新,他们认为,产业发展过程中,正如技术进步遵循“解冻、冻结、再解冻”的模式一样,在主导创新出现之前,产业创新是一种“解冻状态”,各个企业、组织将会百家争鸣,呈现较多独立的产品创新,但在出现主导创新之后,其他的辅助创新就出现了,创新将从根本性转向渐进性。
现代演化经济学兴起的标志当属1982年纳尔逊和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一书的面世。纳尔逊和温特的这本书第一次将生物学的选择理论系统地运用到复杂的经济领域当中,此外,他们还对经济领域的选择过程进行了适当的模型化。可以说,纳尔逊和温特的经济演化理论,对现代演化经济学具有开创、革新的意义。这种理论第一次确切地将达尔文生物学中的“变异、复制和选择”的概念直接运用到企业、产业以及整个经济的演化中。比如,在他们的模型中,在经济领域中,与基因型等价的“复制者”是“惯例”,企业是与表现型等价的“互动者”,企业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复制过程,市场的选择则是选择过程。
安东内利(2006)认为,成功的产品创新最终会被其他企业模仿。
现代产业演化理论比较重视企业多样性或异质性以及企业动态对产业演化的影响,Dopfer、Fosteria(2004)明确提出企业的异质性以及演化动态。这种思路也充分体现在许多尝试建立微观和宏观演化关联的研究中。
Hodgson和Foss也从演化的角度对企业和产业的共演进行了描述。Hodgson(1997)和Foss(2004)相继指出,系统(产业、宏观经济)发生和个体(企业)发生基本上是同时存在的,产业的动态发展一般也伴随着企业异质性以及由此导致的多样性增减。此外,这种多样性或异质性对某些产业的演化也是至关重要的。在此基础上。Foss在2004年进一步强调:“个体发生和系统发生在社会领域中一般是同时存在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过程的层级体系。”也就是说,社会经济领域中的系统发生和个体发生的交互作用隐含着一种双层理论:一种包含了企业层面和产业层面的理论。
2 国内研究述评
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在近年来,也逐渐兴起。
刘友金、杨继平在2002年的文章中指出,基于协同效应的企业间竞争是企业创新行为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这种企业之间的协同竞争能促使企业通过相互合作或者说合作创新,导致本应该属于互相竞争的双方,实现“共赢”。当然,企业之间的这种相互合作的协同竞争是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绝不可能是静止不变的,它是企业间不断的博弈以及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到底是选择合作或者还是选择背叛,主要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比如合作创新所受激励大小、合作效应、合作创新中谁占有支配性、合作创新的次数等。
胡俊成、侯峻(2007)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演化过程,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微观(企业)演进→中观(产业)演进→宏观(国家或地区创新体系)演进。在他们的分析中,技术创新首先是在企业实现(微观演进阶段)的,企业是提高资源要素使用效率的第一推动力,其次由企业逐步在产业的层面上展开(中观演进阶段);最终体现在国家或地区创新体系层面(宏观演进阶段);胡俊成、侯峻的这种观点,实际上就是技术创新的演化路径,这种理论强调了企业和产业的互动,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促进。也就是说,技术创新演化、企业演化、行业演化以及国家或地区创新体系演化几个层次的演化进程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
黄凯南(2009)认为,由企业互动生成产业,并且这种互动过程中构成了企业的知识环境、学习环境、竞争环境以及选择环境。
汪秀婷、程斌武(2014)基于协同创新视角,描述了作为个体的企业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是如何促进动态能力演化并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他们强调的是企业之间的合作性。
上述研究主要着眼于企业与产业的互动,也有很多学者在研究产业集群升级的时候,切入点直接放在产业集群本身。
朱海燕(2009)认为,产业集群升级是指处于某一特定阶段的产业集群,通过完善企业间网络关系,从而推动集群内各个企业的知识创新,进而实现企业知识结构的强化、更新以及跃进。
阮建青、石琦、张晓波(2014)构建了一个产业集群动态演化三阶段模型,即集群发展早期处于数量扩张期,在数量扩张期的鼎盛阶段,集群可能会陷入内生质量危机;若能克服质量危机,集群将演化到质量提升期;在质量提升期末期,宏观经济的发展逐渐影响着区域间相对比较优势,产业集群较发达的区域将面临要素成本不断上涨的压力,生产环节的利润将日益微薄;若产业集群能够将利润重心从生产环节升级到技术研发、品牌创新与市场开拓环节,则集群将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演化,即集群演进到研发与品牌创新期。
3 对我国的启示
3.1 企业创新是产业演化升级的驱动力量
综合以上国内外学者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创新是企业、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因素。加强企业创新,对当前我国低端制造业转向高端制造业,由“中国制造”实现“中国智造、中国质造”意义重大。
当然,企业创新不仅仅指的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制度创新等也是不可忽略的。实际上,制度创新可以为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有效的运营机制,无论是对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还是对产业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都有赖于企业的改革。
可以说,没有制度创新,企业就很难有活力,也就不大可能有其他方面的创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产业演化升级的驱动力量就是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制度创新等构成的共同演化机制。
3.2 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两种模式并重
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产业演化升级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强调个体与群体的互动是共性,纯粹只有个体的异质性发展的仅仅是单个的企业,如何带动群体发展,才是思考的主题。因此在企业创新中,先行企业的自主创新如果能够成功,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对其他企业的示范作用,我们应是鼓励的,其他企业在能够获取较高利润的预期下,通过模仿创新,从而推动企业发展,进而达到整个行业升级,这是产业演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程源,高建,杨湘玉.产业演化创新分布模式的一种理论解释[J].科学学研究,2003,(8).
[2] 贾根良.后发优势的演化创新观[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3] 汪秀婷,陈斌武.资源整合、协同创新与企业动态能力的耦合机理[J].科研管理,2014,(4).
[4] 孙冰.基于演化经济学的技术创新相关研究综述[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12).
[5] 吴晓波,聂品.技术系统演化与相应的知识演化理论综述[J].科研管理,2008,29(2).
[6] 黄凯南.现代演化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7] 孙晓华.技术创新与产业演化: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基金项目:本文受广东远程开放教育科研基金项目“协同创新视角下东莞产业集群演化升级路径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YJ1604。
作者简介:张佑健,东莞市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创新、产业集群;廖继标,东莞市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创新、企业竞争力。
(责任编辑:黄银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