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红军文化资源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4-04-23

秦专松

[提 要]红军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和血脉传承,是新时期各个大中小学开展思政课教学不可多得的优质资源。将红军文化资源贯穿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有助于将红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立德树人的育人资源,进而充分发挥红军文化资源在丰富教学内容、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培育爱国情怀、斧正学生思想行为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质量,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升育人效果。

***总书记指出,要“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 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课程, 是对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道德认知提升的主渠道、主阵地,其中所饱含的学生成长成才等精神之钙的显著优势也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因此,各个学校要深挖各种社会资源, 用心用情讲好思政课。红军文化资源是“各民族红军将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培育成的民族精神财富及其物质文化载体”,可为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而优质的鲜活素材。将蕴含着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因子的红军文化资源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深度融合,有利于各个学校充分利用红军文化资源中深藏的生动红军革命故事、 鲜活红军革命人物来开展思政课教学, 把思政课的育人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使思政课教学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历史“厚度”,还有情感“温度”,不断提升思政课的触感、质感、美感,从而提高思政课的育人实效性。

一、红军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重要价值

红军文化资源形成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红军将士矢志践行初心使命、创造辉煌未来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一时期,“南起闽浙赣、湘鄂边、川滇黔、鄂豫皖,北至青陕甘,在这广袤的民族地区形成了许多星罗棋布的红军遗址资源并且得以保留下来,它们是各民族红军将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培育成的民族精神财富及其物质文化载体”。 将这些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且彰显着党的初心和使命的红军文化资源融入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 有助于各学段学生借助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革命的党史实例来深刻感受思政课教学的趣味、韵味和滋味,丰富教学内容、赓续红色血脉、增强文化认同,使各学段学生在重温红军革命的历史过程中, 把思政课所讲的育人道理心融神会, 将思政课变为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醍醐灌顶的思想阵地。

(一)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红军文化资源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红军将士在战火纷飞的土地革命时期浴血奋战的革命历史、顽强拼搏的奋斗历史、舍生忘死的英雄历史,凝聚着宝贵的精神养分,成为各个大中小学开展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论据和论点。在硝烟弥漫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红军将士,在武陵山地、湘江两岸、雪山草地、乌蒙河谷、嘉陵江畔等地留下 “彝海结盟地旧址”“遵义会议旧址”“丹桂村中央红军总部驻扎地”“红军总政治部土城旧址”等类型丰富、数量繁多的红军革命遗址遗迹;诞生了以“半条被子的温暖”“死也要死在红军队伍中”“老红军的故事”“军需处长的故事”等为代表的感人至深、可歌可泣的红军革命故事; 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各族红军将士在革命斗争异常艰巨的情况下坚守理想、矢志奋斗、对党忠诚、勤劳勇敢、视死如归、勇于斗争、不惧牺牲的崇高革命信仰和精神气节。这些红军遗址遗迹、革命故事、革命精神是新时期各个大中小学开展思政课教学的优质资源, 将其与各个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相结合, 可在一定程度上将中国共产党人和各族红军战士在波澜壮阔、 筚路蓝缕的革命历史进程中寻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进行的革命斗争、浴血奋战、顽强拼搏和不懈努力的先进事迹、 感人精神转化为思政课教学的案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把讲理论与讲故事相结合、讲政治与讲感情相融合,使课程知识与红军文化资源渗透互补、 相互受益, 从而增进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对思政课相关理论知识的认同与理解。同时,挖掘、整理红军文化资源并将其科学运用到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教学之中, 还可进一步把思政课本中冰冷枯燥的理论阐释转化为有血有肉的革命史实, 祛除青少年学生的惰气、暮气、娇气,充实话语资源、加强内容感召,进而“有序、有效地将‘红色文化’之盐溶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水”,提升教学效果。

(二)传承红色基因,积聚红色力量

红军文化资源“承载着党和红军艰难困苦的土地革命斗争历史,承载着党和红军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战斗意志及其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各个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提供了鲜活、生动地案例素材。思政课承担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 是增强各个大中小学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关键环节。因此,科学、合理地在各个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红军文化资源,可有效地推动各学段学生用中国共产党在筚路蓝缕、 奠基立业过程中的奋斗历程和光荣传统来强化使命担当、坚定理想信念、凝聚精神力量、厚植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 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将红军文化资源贯穿于各个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之中,有利于各个学校梳理、整合、运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所形成的红军革命文学、影视、诗歌等红色经典,来宣传好、阐释好红军革命精神,进而讲清、讲透、讲活红军革命故事的前因后果及其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意蕴,为各学段学生补一补“钙”、壮一壮“骨”。红军文化资源融入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过程之中,可依托这些为众人传颂、耳熟能详的红军文化资源的优势,教育、引导各学段学生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身上的浩然革命正气、崇高革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同时,此举还有助于确保红军文化资源的育人作用不仅仅只是停在“浅层”、浮在“表面”,而是能够更好地达到入脑、入心、入魂的效果。通过红军革命史料的无声“讲授”,让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从中深刻感受到红军文化资源中深藏的“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等精神内涵,积聚红色力量、唤起红色记忆,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三)增强文化认同,坚定“四个自信”

红军文化资源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各族红军将士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红军战士 “为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而不惧牺牲、顽强拼搏、不负人民的崇高革命信仰和价值取向”。由于青少年正处在“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自身阅历较为薄弱且缺乏相对完备的历史文化知识, 导致其明辨是非的能力略显不足, 时常会出现思想困惑与精神焦虑的状况,极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潮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从而对他们的价值观产生不利影响。 红军文化资源既是革命的文化,也是民族的文化,其本身便饱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革命精神,将其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之中, 便可在充分利用红军文化资源中蕴涵的理想信仰、道德品格、为民情怀等德性之美的基础上, 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为坚定“四个自信”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价值遵循。***总书记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红军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红军将士在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艰苦斗争时的历史沉淀,体现了“民族气节、浩然正气、理想信念、思想作风、态度情感、行为规范等基本文化理念”,凝聚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把红军文化资源与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教学进行深度融合, 有助于各个学校借助红军革命历史、 红军革命理论讲好思政育人理论、 增强青年学生对红军革命文化的情感认同,站稳政治立场,以红军革命文化滋养初心,以红军革命精神引领使命。此外, 红军文化资源与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教学的结合, 还能因地制宜地帮助各个大中小学学生回想起那段中国共产党人和各族红军将士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浴血奋战的可歌可泣的革命历程, 进一步帮助青年学生从厚重的红军革命历史文化积淀中获取前进的动力,以此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实效。

二、红军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实现路径

红军文化资源作为一种历史性遗存,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优质育人资源。***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挥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对此,各个学校尤其是红军文化资源富集地革命老区的大中小学要充分利用好红军文化资源,将红军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地融入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之中, 把红军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思政教学的案例素材, 使红军文化资源能够借此更好地进教材、 进课堂、 进头脑, 从而引导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认清自己的“根”和“魂”,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一)融入课堂教学,打造特色课程

红军文化资源形成于举步维艰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其历史较为久远、意识形态较强, 与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认知存在一定的距离, 加之大多青少年学生对党史、 近代史及红军革命历史的相关知识还知之甚少, 故在思政课教学中仅采取枯燥的说教、 简单的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便无法真正发挥出红军文化资源在铸魂育人方面的功能,更无法使思政育人理论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若想更好地发挥思政课在大中小学一体化教学中的育人作用,则须“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深度分析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的认知基础,找准红军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内容的切入点,选取典型的教学案例素材,坚持科学性、适度性原则,做好整体设计,推动红军文化资源进课堂, 将红军文化资源转化为滋养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成长成才的营养液,实现二者的相融和统一。例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时, 思政课教师就可以选择红军文化资源中的典型案例、故事、著作、纪录片等素材来强化教学,诸如“三湾改编”“古田政治建军”“四渡赤水”“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红军文化资源就可以被选取并应用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素材的编制之中,使“拔节孕穗期”青年学生全面、多层次地了解红军革命历史和红军革命精神。此外,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也可以把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充分了解各学段学生特性,挖掘各学段学生潜力,在课堂上开展唱红军歌、品红军诗、演红军剧、画红军报、扬红军魂等特色教学活动,借助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方式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红军将士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展轰轰烈烈革命斗争的历史,打造特色课程,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各学段学生在感同身受中领会红军革命精神的深刻真谛。“通过 ‘故事寓意道理’和‘道理渗透故事’的方式把道理讲明白、讲清楚,增加思政课‘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

(二)融入实践教学,拓宽教学渠道

***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 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红军将士在川滇黔、 鄂豫皖、川陕、湘鄂渝黔、闽浙赣等革命老区的“田间地头”留下了数量繁多、类型丰富的红军文化资源。据不完全统计,仅湘鄂渝黔边区就有红军重要会议旧址、红军革命活动纪念地及纪念设施、红军战斗遗址、烈士墓等为代表的红军文化资源599处。 这些丰富的红军文化资源是各个大中小学开展实践教学,增强思政课的趣味性和亲和力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各个革命老区修建的红军革命活动纪念设施,更是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实现在历史与现在之间进行穿梭和往复的重要渠道。对此,各个大中小学尤其是红军文化资源富集地革命老区的学校,要充分利用其境内的红军文化资源优势,组织学生前往各个革命老区“田间地头”的红军革命展览馆、陈列馆、纪念馆、遗址遗迹、烈士陵园,开展“田野调查”“主题班团会”“追寻革命先烈”等实践教学活动,增强理论讲解的说服力,从而打造全方位、沉浸式的行走思政课,拓宽教学渠道。红军文化资源具有“认知优化、信念固化、行为活化的功能”,特别是对于各个革命老区大中小学“拔节孕穗期”的学生来讲,这些蕴含着红军将士“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信念的英雄事迹有的就发生在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就发生在他们身边,“就发生在他们的父辈或祖辈身上,是他们能真实感受到的资源”。因此,将其融入到思政课实践教学之中,可以让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现场“触摸”,拉进学生与课堂的距离,把生活化的红军文化知识融入到教材知识中,给予广大学生以真情实感,并融情于理,“努力使思政课堂从天上回到人间、 从空中回到地上、从文本进入学生心中”。不过,思政课教师在利用各个革命老区“田间地头”的红军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时,应确立“大思政”理念,集思广益,精心组织,不能流于形式,而是需要结合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做好详尽的规划和周密的安排,不能让学生“走马观花”,甚至产生一种“游玩”心理,进而影响到思政课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达成。

(三)融入网络教学,提升育人效果

思政课堂是各个学校推动红军文化资源传播的主渠道,是激发和坚定“拔节孕穗期”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的重要载体,但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时数是有限的,无法随时随地、 全方位地满足各学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各个学校应切实贴合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将红军文化资源融入到网络教学之中,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红军将士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革命内容制作成简短精悍的“微课”,并通过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将其传递给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延伸课堂教学,进而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在线学习的需求,让初心薪火相传,提升红军文化资源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和舆论争夺的主阵地”,当代“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学生生于互联网时代,长于互联网时代,其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均深受网络信息的影响,毫不夸张地来讲他们已经成为了“资深网民”。新时期,思政课教学应确保既要有理性的力度,更要有感性的温度。对此,各个思政课教师要因人、因事、因时制宜地将新媒体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之中,以各学段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构建红军文化资源的学习平台,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思政课也可以变得“很潮”,使思政课教学突破时空限制。首先,各个思政课教师要深入挖掘、整合、运用各个革命老区的红军文艺作品,如《红军进川打军阀》《送郎投红军》《十送红军》《红军来了晴了天》《哥当红军去长征》等,打造“艺术实践+展演展播”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重要优势,组织师生演绎“舞台上的思政课”,实现红军革命文艺的“重现”,让各学段学生在角色带入中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其次,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以“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甘肃红军西征胜利纪念馆”“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等红军革命纪念馆的馆藏、展品等为依托,引导各学段学生以此为契机创作红军网络文化作品并在各自学校的融媒体平台择优推送,使更多的青年学生从中受益。最后,各个学校要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学校的相关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资源,开展“云游红军革命基地”“打卡红军革命纪念地”等活动,搭建网络思政育人矩阵。总之,通过互联网平台“领时尚”“接地气”的话语表达,能够使红军革命文化教育入脑入心,引发学生的共鸣和认同,让思政课教学变得“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

三、红军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红军文化资源作为承载着红色传统、红色血脉与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 是增强青少年学生志气、骨气、底气的一剂良药,其间蕴涵着丰富的红军革命精神和红军文化内涵,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人和各族红军将士在直面血与火的残酷革命斗争中顽强拼搏、 不惧牺牲、前赴后继、舍生忘死、勇于斗争的奋斗历程,展现了他们崇高的理想和精神,是新时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宝贵资源。***总书记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 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尽管红军文化资源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 但各个学校在运用红军文化资源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时仍须注意把握好务必精心备课、营造探究环境、摆正师生位置这三个重要问题, 使红军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落到实处。

(一)务必精心备课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红军将士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留下了星罗棋布的红军遗址资源, 形成了一系列中国共产党人和各族红军将士同群众生死相依、 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感人至深的红军革命故事、革命事迹及革命精神。这些类型丰富、数量繁多的红军文化资源是各个学校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鲜活、生动的案例素材,将其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 可在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教学中起到固本培元、活化教学、凝心铸魂的功效。 尽管红军文化资源案例教学实效好,但由于红军文化资源数量、类型过于庞杂,在课程教学运用时难度较大,无法真正地发挥其独特的育人价值。 故各个思政课教师务必要精心、充分地备课,不能让红军文化资源只停留在书本上, 也不能让它只存在课堂教学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推动红军文化资源入脑入心。第一是备学生。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在深入调查、了解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学生的日常生活、思想现状、认知特点的基础上,从浩如烟海的红军文化资源中,科学、合理地选择可适用于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的红军文化教学案例,引导各学段学生从中树立“认真务实、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第二是备资源。各个思政课教师要深入挖掘、 悉心筛选各个革命老区中与教学相关的且可贴近不同学段学生生活实际的典型红军文化资源并将其加工、整理成微课、图示课件解析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案例教学中有用的素材,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局限,发挥红军革命文化育人的功能。 第三是备案例。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使用红军文化资源开展教学时须遵循启发性原则,各个思政课教师要将红军文化资源的优势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与要求相结合, 把原先散落于各个革命老区“田间地头”的红军文化资源进行科学整合, 随后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学段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精选或编制案例,把思政课讲活、讲好,深入学生头脑。同时,所选取的红军文化教学案例“要准确,必须是出版过的或经有关部门考证过的, 杜绝出现知识性的错误”。第四是备教学。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红军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整合和盘活现有红军文化教育资源,有重点、有梯度、有分类地将红军文化资源入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之中,认真分析运用红军文化资源开展思政课教学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然后多层网络构建,多专业学术跟进,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相关红军革命历史、党史文献资料,实现课程学理与红军史实的互证, 以便在课堂中向各学段学生进行解读与阐释, 使理论知识真正入脑入心,从而保证红军文化资源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的运用自如。

(二)营造探究环境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要坚持学生的主体性,以求真、严谨的态度将红军文化资源及其背后深藏的红军革命精神、 革命故事与青少年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相结合,创设良好的课堂探究环境, 给各学段学生上出有温度的思政课, 以确保思政育人取得实效。 探究式教学可 “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经验, 赋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 自主建构的权利”,它既充实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又激活了课堂教学活动,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那么, 在将红军文化资源融入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怎样营造和谐愉悦的探究环境呢?首先,思政课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一本讲义、一支粉笔”这般压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环境,秉承“创新为魂、应用为要”的原则,给“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学生营造宽松、自在、民主、平等、敢想、敢做的课堂环境, 随后围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红军文化资源的革命史实和思政课教学的理论知识,设置相关议题和话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大胆质疑,在不确定性中激发学生的灵感,促使他们努力地整合相关理论知识,进一步表达和阐述自己的理解与观点,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从而让学生真正地“学深悟透”,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深度和厚度。其次,要深入挖掘红军文化资源中的可教育性资源,选择红军“人”“事”“物”具体案例,将思政课教学中的理论知识、 红军文化资源中的案例素材用巧妙易懂的文字语言和生动的多媒体形式连成线、形成片、构成网,进而转化为“师生双向奔赴”的良性互动探究案例情景,使其既可“单兵成战”,也可“联合出击”,把课堂交给学生,让思政课教学可“议”且能“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去分析领悟红军文化资源案例情境中的思政育人道理,深刻把握“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等理论知识的精神内涵,以透彻的道理说服学生,使其可以既见树木,也见森林。如果各个学校的思政课教师都能凭借红军文化资源的优势来创设高度逼真的案例情景,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教给各学段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则更能有效地烘托探究氛围,活化教学内容,更加全面地将红军革命精神传递到学生心灵深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做到理论灌输,又能让各个学段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与创新能力。

(三)摆正师生位置

思政课不应曲高和寡,也不该是思政课教师的 “个人秀”“独角戏”,而是要直面学生需求,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善于为“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学生建舞台、搭平台、摆擂台,让学生广泛参与其中,烹制出“色香味”俱全的思政课盛宴,确保每一堂思政课都能鲜活解渴。众所周知,思政课的本质就是讲道理,而这个道理不仅要老师来讲,也要由学生自己来讲。对此,各个学校的师生要对各自的角色重新定位。思政课教师要在根据青少年思维最活跃这一实际的基础上,从居高临下的讲台上走下来,由原来的“教师中心”向现在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进行转变,不再演独角戏,而是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分析和认识相关的思政理论知识,以理服人;学生也不是需要灌输的容器和被动、消极的接受者,而是具有能动性的学习活动主体和主动、积极的探索者。具体来讲,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过程之中,各个学校的思政课教师要因势利导,把课堂交给学生,组织开展“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亦或是组建“学生理革命论宣讲团”“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宣讲团”,让各学段学生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走进各个革命老区,宣讲红军革命精神,使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青少年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碰撞中坚定自己的信仰,让思政课教学更接地气、更加有人气。然而,大力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要弱化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也并不意味着思政课教师在案例式、情景式的探究教学环节中可有可无,而是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做好画龙点睛工作,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旗帜鲜明地解决同学们理论学习的“疑惑点”,加强引导和总结提炼,确保红军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时不会存在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守好责任田,从而引导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深化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认识和思考。在利用红军文化资源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像个‘导演’,指导着每个上台的‘演员’,使其‘演技’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如此方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引领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让思政课教学彰显新气象、实现新作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