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奋进新征程 争当排头兵——全南县推进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县建设的有益探索

时间:2024-04-23

□ 陈志诚

近年来,全南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决策部署,奋进新征程,争当排头兵,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县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获评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效明显激励县、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县、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同时获全国第二批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创建县、全省首批“美丽宜居与活力乡村(+民宿)”联动建设试点县、全省婚丧领域移风易俗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全南县城厢镇黄埠村富硒产品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突出巩固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南县严格落实5年过渡期和“四个不摘”要求,确保队伍力量不散、帮扶措施不断、资金投入不减。一是配齐配强帮扶力量。目前,全南县86个行政村已安排各级重点帮扶村32个,选派驻村第一书记34人(含2个软弱涣散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32个,其他54个村已全部安排对口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组,1375名党员干部与4892户脱贫户、“三类人员”实现全覆盖结对帮扶。二是抓好防贫监测帮扶。该县创新实施“1234”工作法(“一本台账”抓整改、“两张清单”定标准、“三类管理”促帮扶、“四项机制”保长效)和“三个三”防贫监测工作机制(三线预警、三级研判、三类帮扶),做到全面摸排,动态监测。目前,该县共有“三类人员”611户2140人,全部建立帮扶台账,严格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制定“一户一策”,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目前已消除风险372户1306人。同时,全力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注重“三个优化”(优化帮扶机制、优化社区环境、优化治理模式),着力打造“三个样板”(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上做“样板”、在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上做“样板”、在推进乡村有效治理上做“样板”),让8个安置社区成为“五美”乡村典范。三是强化财政资金保障。坚持财政资金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按照当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占比逐步达到10%以上计提,2021-2025年逐年提高用于农业农村的投入比例,总体上实现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在50%以上。争取债券、融资资金用于乡村建设行动项目,2022年争取乡村振兴融资资金8亿元用于乡村建设项目。

▲全南县南迳镇新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

立足特色优势,打造湾区农副产品基地。全南县坚持“夯基础、提品质、增效益”并举,立足本县农业产业特色和毗邻大湾区区位优势,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大湾区农副产品直供地。一是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该县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小型农业机械推广与应用,推进水利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维修改造灌区83公里,除险加固山塘水库27座,建设水陂12座,建成高标准农田2.5万亩、蔬菜钢架大棚3.2万亩、有机蔬菜基地2600亩、中草药材基地3500亩、水产养殖面积2.2万亩。二是提升农业产品品质。该县建立衔接大湾区的绿色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溯源体系,促进农产品产业链深度融入大湾区,新增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1个,发展地理标志产品3个,认证绿色食品2个、有机农产品25个。大力发展富硒产业,编制富硒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建成富硒农产品基地5处21个、富硒产品17个。三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该县着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进药材深加工、富硒大米加工等产业链项目,建设了江西供销(全南)冷链物流园、粮食应急储备库、智慧物流园、蔬菜冷链冷库中心等项目,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体系,构建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一体化的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引进现代牧业、自然之星等龙头企业,培育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28家、家庭农场146家,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脱贫户、三类人员)”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村集体和农户持续增收。2021年,该县粮食播种面积16.29万亩、产量6.42万吨,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富硒大米畅销粤港澳;蔬菜种植面积达11.8万亩,成为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出栏生猪50万头以上,成为供港生猪调出大县。

▲全南县县委组织召开的第二次流动现场会

加大建管整治,乡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全南县围绕“五抓五美”(抓乡风、人人美,抓创建、家家美,抓全域、处处美,抓长效、时时美,抓融合、业业美)的思路,唱响“清、改、用、管、美”五字诀,着力打造“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的秀美家园。一是规划先行、突出示范引领。该县按照全域旅游理念,高起点规划,精心编制《全南县美丽宜居示范县创建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9-2022)》,将村庄、产业、土地、旅游、环境、公共设施配套“六规合一”,做好风貌管控,严把质量关,实现城乡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按照“五化”(规划全域化、设施齐全化、环境洁美化、乡风文明化、产业特色化)路径,建设南迳、陂头、龙源坝3个新型城镇化示范镇,改造提升4个美丽宜居示范乡镇。统筹抓好美丽宜居系列创建,建成56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庄、1.32万个美丽宜居示范庭院。同时,以全省首批美丽宜居与活力乡村(+民宿)联动建设试点县为契机,积极推动乡村旅游点打造,鼓励发展精品民宿,目前该县已成功创建2个国家4A级景区、2个省4A级乡村旅游点、3个省3A级乡村旅游点,盘活闲置农房和宅基地3.5万平方米,发展休闲乡村民宿20家,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二是加大投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该县推进水、电、路、网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往村覆盖、往户延伸,拓宽道路217.3公里,硬化通村公路217.3公里、村组道路517.3公里,新(改)建安全饮水工程232 处。加快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与能力提升,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到“全面改薄”20条底线要求;按照“五个一”标准与文明实践所融合建设要求,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9个、农家书屋86个,村级(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96个,实现乡镇、村100%全覆盖;推进乡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新(改)建68所村卫生室,行政村公有产权卫生室全覆盖;新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点24个,创评8个省级“党建+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示范点,行政村覆盖率达87%。三是大力整治,推进城乡环境提升。该县统筹推进“六清二改一管护”和农村房屋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拆除农村危旧“空心房”418万平方米,清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3万余处,并利用清拆场地改造成小果园、菜园、花园5000余处。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认真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执行畜禽养殖禁养区规定,取缔河湖水库禁养区网箱养殖,实行秸秆禁烧。深入实施危险废物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减量化行动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行动,确保土壤土质稳定趋好。梯次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建有微动力、氧化塘等污水处理设施133处,将厕所污水和厨房废水、洗浴、洗衣等生活污水统一处理。稳步实施农村改厕工作,新(改)建农村户厕31951座,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99.87%。建立“五定包干”长效管护机制,引进北控等专业环卫公司,实行城乡垃圾“一扫到底”、日产日清,同时用好“万村码上通”5G+长效管护平台,“线上”监督、“线下”整治,全员参与、全民监督,农村“脏、乱、差”现象大为改观。全县空气优良率达99.4%,获评“中国天然氧吧”;2个过境断面水质稳定Ⅲ类以上,县集中式饮用水水质优良率为100%。村庄环境长效管护评估位列全省第四、全市第一,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连续2年全省先进、全市第一。

▲全南县乡村振兴局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帮助村民插秧

注重乡风培育,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多彩。一是深挖地方特色。该县坚持加强对特色民居、传统建筑、古树名木的保护,充分挖掘田园文化、芳香文化、长寿文化、客瑶文化、红色文化和乡贤名人事迹等,在沿路、村庄墙体、宗祠等建设乡村文化墙,让乡村如诗如画,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推进乡村非遗传承,发掘并整合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农民艺术节、“乡村春晚”“百姓大舞台”等活动为载体,开展舞黄龙、香火龙、车马灯、赣南客家擂茶、瑶族花棍舞、竹粉筛制作技艺、瑶族长桌宴等特色文化活动,推动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浓厚乡村特色文化氛围。二是加强阵地建设。该县通过整合综治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志愿服务站、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基层阵地,打造 15 分钟“党群服务+文明实践”活动圈,在全县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实践所10个,实践站96个,实现全覆盖。三是坚持文化铸魂。该县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农村干部群众,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371支、志愿者2750人,开展文明实践活动4300余场(次),“百姓宣讲”“众说舞台”“全南讲坛”等活动900场次,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等各种形式的活动260场,送电影下乡738场,送戏下乡45余场。创新建设“云广播”大喇叭182个,实现了行政村(社区)全覆盖,通过广播定时定点进行理论宣讲、推送文化知识,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四是大力选树典型。该县不断深化婚丧领域移风易俗改革,以遏制高价彩礼、大操大办、不孝老爱幼等为重点,着力培育文明婚嫁新风尚。通过广泛开展“道德先锋榜”“十星文明户”评选活动,进一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化文明村镇创建,该县大吉山镇、瑶族村、雅溪村、马古塘村被授予“第七届江西省文明村镇”荣誉称号。

▲新建成的全南县龙源坝新型城镇化示范镇

创新培育机制,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有力。全南县以培育农业生产经营、二三产业发展、乡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农业农村科技“五类乡村人才”为重点,畅通各类人才、智力、技术下乡通道,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乡村人才体系。一是培育壮大新型职业农民。该县已招聘农业专业技术人员22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1名)。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5期、270人次。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培训农村劳动力1454人次,实施“雨露计划”,惠及501人。该县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被认定为高素质农民培训机构,月秀生态园、江禾田园等6个基地被认定为实训基地,培养富有工匠精神的乡土人才和能工巧匠166人。二是建立人才流动激励机制。该县坚持把优秀干部充实到“三农”战线,在乡村振兴一线选拔优秀干部。2021年,全南县提拔具有“三农”工作经历的乡镇领导班子34名,晋升职级17人,其中提拔(或进一步使用)第一书记、工作队员6人,提拔负责脱贫攻坚干部3人,通过“五方面人员”选拔5人。扎实开展“乡村振兴顾问”选聘工作,共选出272名各类乡贤人才,协助村党组织做好乡村振兴工作。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招聘“三支一扶”工作人员,稳步推进特岗教师、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乡村教师等教师补充工作。三是注重人才合作平台搭建。该县充分利用国家商务部和国家开发银行对口帮扶优势,争取农村电商和金融人才和智力支持。探索建立校地合作机制、与大湾区人才共享机制,先后与赣南师范大学、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赣南科技学院、赣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合作交流;注重发挥全南外埠商会、驻外人才联络站作用,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系列活动,汇聚广大乡贤力量,提升乡村教育、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乡村产业。

强化党建引领,基层组织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全南县不断建强乡村振兴“一线战斗部”,引领发展乡村产业,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提速增效。一是建强基层组织。该县坚持选优配强村“两委”干部队伍,当前,该县86个村书记、主任全部实现“一肩挑”,大专以上学历比例达74.73%、致富能手比例达96.66%。深入开展“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创评活动和常态化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活动,该县城厢镇黄埠村党支部、龙源坝镇雅溪村党支部获评2021年度全省乡村振兴模范党组织。二是壮大集体经济。该县建立乡村振兴产业项目竞争性评审机制,做到“项目入库必审、项目出库必议、项目绩效必考”,调动基层谋划产业项目的积极性,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强农村自我保障和服务群众能力、解决农村公益事业“无钱办事”难题。2021年,该县86个村经营性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同比增长31.51%,其中50~100万元的村12个,100万元以上的村1个。三是推进有效治理。该县不断健全村民自治组织,高质量完成第11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选举共产生新一届村委会成员377人,并依法依规推选出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村民理事会等,以及配套村级组织。创新推广“五治融合”,在乡村两级设立“老司法”调解站(室)106个,综合运用“老司法+律师”“老司法+心理咨询师”“老司法+乡贤”等形式,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矛盾就地化解不上交。引导成立村民理事会、红白理事、妇女联合会等自治组织,建立“1+2+N”(由专职辅警牵头,网格员、综治专干为左膀右臂,辅以村民小组长、自治组织成员、平安志愿者等群防力量)专群联动机制,建立协商议事室、协商议事制度、协商议事流程,推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2021年,该县共开展议事协商1586件(次),南迳镇马古塘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陂头镇太和村被评为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公众安全感排名全省第六、全市第一,连续4年蝉联全国、11年蝉联全省信访三无县。

二、经验启示

近年来,全南县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主要的经验启示如下。

(一)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把“加快建设全市乃至全省的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写入县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内容,作为未来五年的重点任务进行具体部署安排。围绕“一巩固五振兴”,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以及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工作实施方案,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扎实推进省级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县建设。

(二)高位推动。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调研部署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县工作,县人大开展了13次关于乡村振兴方面的监督,县政协就“农村产业发展”“乡村人才振兴”等方面开展11次调研,形成了“县乡村三级书记共抓、四套班子齐上阵”的工作格局,为推进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县做了建设坚实的保障。

(三)建立“赛马”机制。县委每季度召开一次流动现场会,组织四套班子、乡镇书记、有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到9个乡镇,就圩镇建设、人居环境、村庄建设、农业产业、乡村文明等分别进行打分排名,列入乡镇年度考核。“赛马”机制的实行,形成你追我赶、争先创优、各方智慧涌流的良好工作局面。比如,该县社迳乡推出的“1234”工作法,经过总结提炼后,在全县得到推广,让乡村一线巩固脱贫成果工作有思路可循,有标准可依,有赛场可比。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省、市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全南县仍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

(一)机制衔接不够清晰。县委农办、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部门的工作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理顺,部门之间在协同配合、无缝衔接、高效运转等方面默契度还不够高,特别是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中职责还不够明确。

(二)基础设施仍有短板。对照省市关于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要求,农村基础设施、示范村居创建、村容村貌改善、公共服务建设等仍需较大投入改善提升。

(三)乡风陋习难于扭转。一些不合时宜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在农村依然存在,乡风文明建设仍然任重道远,如少数村民存在奢侈婚礼、大摆宴席等不良行为。少数乡村干部存有畏难情绪,认为老祖宗留下的风俗习惯及陋习要立即扭转有难度。

(四)农村人才资源匮乏。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动,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进城市,留守农村人口的年龄构成、科学文化水平和素养无法满足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求,且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工资报酬相对较低,导致基层留不住各类农业技术人才。

四、对策建议

(一)要理顺工作机制。对标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与国家乡村振兴局任务分工,尽快出台省市县“三定”方案,明晰县委农办、农业农村部门、乡村振兴部门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的职责分工,解决无牵头单位抓总、责职不清的问题。

(二)要加大“三业”补助政策。上级部门要制定出台一系列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稳岗就业创业力度更加大的惠民政策,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尤其是在目前疫情期间,出台一些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补助政策,让大部返乡农民工能够赚到与外出务工差不多的钱,吸引他们在家门口也能稳定增收,解决农村留不住人才、增收难的问题。

(三)要进一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继续完善“七改三网”基础设施建设和因地制宜配套“8+4”综合公共服务设施,把路、水、电、网等短板补长、弱项补强,整体推进改水、改厕、改路、改沟、改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域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推进新农村点建设。

(四)要深入推进乡村有效治理。选优配强村“两委”干部,切实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过硬。统筹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及示范村镇创建,创新村民理事会等治理方式,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行政村全覆盖,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整治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和不孝敬老人等不良风气。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