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江苏新坍:着力培植特色产业“强村富民”

时间:2024-04-23

郭开国 蒋雯杰

“今日新坍新坍,不仅卜页茶干,还有甜脆的鲜桃梨果,更有抢手的鸡头小米……”在江苏省射阳县新坍镇,这虽是一首由之前流传甚广的“新坍新坍、卜页茶干”改编而来的乡村歌谣,但却能形象地向人们展示出该镇走出传统农业圈子,已培植出一批市场广阔、效益显著、强村富民,能促进乡村振兴的特色农业主导产业。

座落射阳、建湖两县交界处的新坍镇,历史上是一个以种粮植棉为主的农业镇,粮棉单产曾多次拿过农业部、科技部及省市大奖。尤其新潮九队更是全国农业战线上“自立更生、艰苦创业、科学种田”的一面旗帜,老队长巴一恺为此先后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从邓小平手中接过“全国劳动模范”奖章,当选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兴起,传统单一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受到巨大冲击,昔日植棉大镇新坍因其生产周期长、劳动强度大、比较效益低而被人们逐渐淘汰,粮食面积一度随棉花面积锐减而大幅增加。粮丰价低,虽有国家一定补贴,但农民种粮的实际收益却难有大的提高,不少農村青壮年只得将家中农田耕种收割任务,交给留守的老人、妇女,自己外出打工挣钱。如此,许多人家只能“望天收”,甚至搁荒。

“乡村振兴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强村富民,我们不能死抱着传统农业守穷,何不在调整种植业结构、培植特色产业上做些文章?!”新坍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一方面竭力推广以配方施肥、秸秆全量还田、水稻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等技术,积极发展绿色有机循环农业项目,不断提高粮食品质和种植效益,一方面因势利导地向全镇干群发出调整种植结构、培植特色产业的号召。

不忘农业,创新作为。“老典型”新潮村不甘落后,以粮为本,培植产业。村两委以高出农户自耕自种收入的价格,从农户手中流转出1000多亩土地,集体领办双新土地股份合作社,种植优质稻麦,实施“村企结对、融合发展”项目,成为中粮集团指定OM服务商,年代收代储30000吨原料粮。引进上海“一只鼎”食品有限公司在村投资,就地取材生产“射阳大米”、水晶年糕、夹心粽子等特色农产品,定点销往上海、武汉等各大超市,年销售量达3000吨左右。与此同时,该村还探索“一村一品”新路径,规模发展“稻田+”种养模式,村集体年增经营性收入50多万元,还带动村内及周边160多人就业,每人每年可获得3万元左右的工资性收入。

在镇域东北新安村与小闸口居委会交界处,有一片因当年抗日民族英雄马玉仁跑马圈下,却因日寇侵扰开垦未成,一直被人们称之为“马东滩”的低洼易涝地,虽经过多年的基础设施投入改造,但仍是农户手中的“鸡肋”。2018年,心怀创业梦想的新安村农民尤为民,在广泛调查论证基础上,向镇村提出流转下这片“低洼地”,准备种植市场上抢手的去湿养胃,俗称“水中人参”——芡实,又名“鸡头米”。

镇村积极支持,及时帮其流转土地。因初次引种,刚开始尤为民心中也担心成败,因而仅试种了50亩。好在一试成功,当年收益20多万元,从而使他坚定了扩大种植面积的信心,在“马东滩”500多亩低洼地上全部栽种上不怕雨涝的芡实。去年,尤为民又投入200多万元,购置引进专业设备,对所采摘的芡实进行破裂、淘洗、去皮、风干,经过加工可直接食用的“小鸡米”,其外观雪白圆润、口感柔软如饴,深得广东、上海等地市场欢迎,价格从之前的每公斤12元上涨到300多元。2021年,尤为民从“马东滩”上种植出的“鸡头米”达80万斤左右,实现销售收入400多万元。栽种、管理、采摘芡实无疑需要用工,当地近百名老人、妇女季节性工资收入达万元以上。

在脱贫攻坚行动中,新坍镇因地制宜实施绿色果园项目,采取“公司+合作社+低收入农户”三方合作的经营模式,在与全镇2062户低收入农户签订协议,保证低收入农户经济收入的同时,由新鹏现代农业开发公司牵头,在新坍子居委会境内流转出土地创办千亩桃园示范基地。镇农技部门从省农科院和上海奉贤黄桃生产基地,引进了油桃、水蜜桃、锦绣黄桃三大系列7个品种苗木,指导人们精心栽植、科学管理,成活率几乎100%。第二年,园中桃树便竞相吐蕾,科技人员不恋桃花之美,及时入田疏花减少挂果量,避免幼树受伤。2021年,桃园示范基地中600亩挂果产量接近2000公斤,上市均价每公斤达8元,不仅集体新增积累15万元,而且土地流转金每户增收近4000元,60多名低收入农民获得工资性收入近20000元。

作者简介:郭开国、蒋雯杰,江苏省射阳县水利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