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构建新时代“文化摆渡人”成长坐标系

时间:2024-05-04

夏 静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提出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加强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队伍”[1]的建设目标。“文化摆渡人”是学校依据***总书记“四有”好老师标准以及“四个引路人”形象要求重塑教师身份,建立教师发展支持框架,推动教师持续发展的校本化表达。《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下文简称《强师计划》)是“新时代”发出的邀约,学校应该怎样认识、理解,应该怎样思考、探索,又应该怎样执行、作为?时代越是向前,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越是凸显,教师的高质量发展越是迫切。根据教育的现实发展性和影响性,遵循教师的发展规律,学校唯有站在“新时代”这个新的坐标上,建构体现新时代强师发展内涵的教师成长坐标系,才能为教师注入持续发展的动能,让教师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与时代同行的“文化摆渡人”。

一、追寻意义:建立“文化摆渡人”的精神谱系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2],对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于国家而言,教育的意义、教师的意义非同一般。意义是人对于生命的哲学追问,是生命价值的体现,是人对于自己以及对生命和生活的肯定。“站在梦想的起点,才能踏上新的征途。”[3]梦想即生命存在的意义,梦想是联结时代的对生命价值实现的期待。循此,“文化摆渡人”要踏上“新时代”的发展征途。学校须引导教师进行勾连自我发展、时代变革与教育本质的思考,在把握新时代教育价值的过程中,以意义重构的方式理解新时代教育的内涵,提升自我认知,坚定教育信仰,回望教育初心。

(一)进行朝向内里的叩问

“文化摆渡人”迷恋他人的成长,“是师生成长的服务者和成全者,是文化的传递者、精神的培育者、学习的引领与陪伴者”[4]。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各种挑战和机遇,作为“文化摆渡人”,唯有内心清明与坚定,才能守住教育本义,不辱时代使命。因此,学校可尝试以“吾日三省吾身”唤醒教师作为“文化摆渡人”的使命感、责任感:晨起凝思我是谁,我为谁而来;于师生交往中追思教育为谁,应该怎样培育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每天归于宁静时反思自己有没有推动和促进他人的成长,面向新时代的教育,还需要提升哪些教育素养。日复一日,促使教师在面向时代发展,回归自我和回归教育本质的思考中不断唤醒教育自觉,确立教育为人的思想,树牢立德树人的根基,成为有教育灵魂的“文化摆渡人”。

(二)进行朝向外部的探求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体现着个人发展的价值,也体现着中华民族绵延5000 多年的教育价值观,即把个人与家庭、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利益统一起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教育确定了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其教育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这种教育价值观体现在我国的教育方针上,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强师计划》同样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而制定的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指导文件。“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学校应从教育与时代发展关系的角度,引导教师认识“文化摆渡人”因为“需要”而存在,新时代教育服务于人的发展,亦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便是时代赋予教师作为“文化摆渡人”存在的意义和实践的价值。因此,须将教育责任置于家国情怀之中,才能引领教师理解我国新时代教育内涵,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成为顺应时代脉动的“文化摆渡人”。

(三)进行内外融通的建构

《强师计划》坚持师德为先的原则,倡导“以德施教、以德立身”[1]。“立身”向乎内,“施教”向乎外,“立身”与“施教”以“德”相融相通。这一方面说明了教师的成长以“德”为根本,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教师之“德”入乎内而出乎外,是一种内外兼修之德。诚如周国平所言:“对于教师来说,教育理念不是孤立的东西,也不是抽象的理论,而必定是和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密切联系的,是他的整体精神素质在教学上的体现。”[6]以新时代为发展背景的“文化摆渡人”,其生命意义建构和教育价值实现自然也与个人的精神素养紧密相连。因此,学校应引导教师立足教育实践,以内外融通的方式,促进个人价值实现和教育意义建构的互动和融合。一方面,指导教师确立“学以为己”思想,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品性修养,以德立身,不断提升对于新时代教育内涵和价值的理解。另一方面,引导教师秉持“学以成人”的理念,以知行合一的方式,以德施教,体现新时代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在此基础上再引导教师“教以报国”,立志成为“大国良师”,将自己的精神成长与专业发展相融合,将对学生的培育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融合,建构“文化摆渡人”教育实践的精神谱系。

二、探索路径:建立“文化摆渡人”的实践图谱

《强师计划》为努力造就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教师队伍,为加快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1],推出了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等十五项具体措施。如何根据文件精神落实相关措施,推动教师发展当是学校的应然思考。“实践出真知”,言行显素养,无论是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还是良好师德的养成,抑或是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都有赖于教育实践。教师成长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教育实践也有其自身的逻辑。依据新时代教师发展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目标,根据学校教师发展实际,关照教师发展的规律和教育实践的逻辑,为“文化摆渡人”定制发展路径,是推动新时代“文化摆渡人”成长的必然选择。

(一)融入“示范—感召”的成长氛围

新时代“文化摆渡人”的成长需要文化摆渡。学校文化是一种精神气息和行为状态,对于教师的发展有浸润、熏陶、促进的作用。教师既是摆渡人,也是求渡者。营造具有新时代发展意味的“示范—感召”文化氛围,有利于唤醒教师主动融入的自觉性,激发教师自主建构的能动性。如针对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和良好师德养成,学校可以从物态环境与人文活动两个方面营建成长氛围。物态环境建设以校园场域为载体,如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和学校百年历史的主题廊,学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的展示窗,无产阶级革命志士、教育先贤文赏室等。人文活动氛围以日常示范互动和平台展示、交流为主,如日常的示范互动中,党员亮身份,行政带头行,教师齐跟进。展示与交流则通过“摆渡人讲堂”“越溪论坛”“最美溪小人”三个线下平台和“溪畔风采”“文化摆渡人”两个线上平台实现。融入“示范—感召”文化氛围的实践,既注重发挥学校文化的熏染和感召作用,更强调教师努力成为新时代“文化摆渡人”的自主能动性。

(二)投入“亲历—体验”的成长创造

教育是富有创造意味的事业,创造需要投入身心,亲历探索。教师是教育的实践者,更是好的教育的创生者,只有积极参与其中,才能感受专业成长的节律,体验专业成长幸福。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引领性的精神与脚踏实地的德性必须在人身上有某种融合,才能使人超越无意识生活,在职业分工的社会中抵御异化力量的侵袭”[7]。精神与德性必须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烙印在人的内心,继而又融合发展为精神基因指导人的实践。可见,成为新时代“文化摆渡人”,必须在具体的实践中经受教育创造的淬砺。因此,学校应为教师创造参与教育创造的机会,引导教师在亲历与体验中进行教育的创造实践,感悟并成长为新时代的“文化摆渡人”。学校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如:基于新颁布的课程标准进行新旧课程标准对比研究;基于课程育人理念,从学生视角进行教学改造的实践研究等。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基于“双减”政策落地的教育实践,开展优化作业质量的研究,开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研究,开展学习推进与身心健康统一发展的研究等。引导教师聚焦新时代的教育热点、焦点和难点开展实践研究,让教育的创造性推动教师朝向“文化摆渡人”成长。

(三)进入“他律—自觉”的成长进阶

教师是融政治性、专业性、创造性为一体的特殊的社会角色。教师并非生而为师,而是必须通过专业思想教育、专业技能学习、专业素养培植,经考核合格之后才能持证上岗的教育专业人员。教师的成长受到习性、意图、时间、空间等诸要素的影响。培育新时代的“文化摆渡人”,除了重点从思想认识(包括政治思想、师德师风等)和实践创造两方面进行培塑之外,还要依照教师发展规律,在系统规划的同时把握教师发展的关键点,帮助教师打通成长之路,引领教师不断从“他律”走向“自觉”,推动教师成长进阶。如教师新入职期的“学范”教育,3年期的“入范”指导,5年期之后的“模范”促进,15 或20年期的“立范”推动等。每一个发展关键期,学校都为教师制定新的发展目标,使教师接受新的挑战。这些目标和挑战开始以一种“他律”的形式存在,当教师慢慢融入朝向新目标的发展实践时,这些目标和挑战就成为教师的“自觉”认识和“自觉”行动。当“他律”转化为“自觉”,教师也就完成了一轮专业进阶。指向未来发展的教师专业升维体系,使“文化摆渡人”实践具有了面向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特性。

三、打通壁垒:建立“文化摆渡人”的赋能源域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化的职业,教师是有着基本社会角色规范的人,是具有教育和教学专业才能的公民。”[8]教师的专业性愈凸显,社会价值意识、思想政治表现、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就愈加突出。以“文化摆渡人”为新时代的教师命名,蕴含着新时代教育提升国民素质,使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使命,包含着主动对接时代,实现高素质专业化成长的发展期待。因此,对于新时代“文化摆渡人”的培育意义重大且复杂艰巨。解读《强师计划》可以发现,基础教育“强师”的培育并非一人、一校、一部门之力即可完成,而是一个着眼于教师全程培育和发展、体现新时代教育主流价值的整体工程,也是一个关涉多领域、多部门、多政策交叉联动的系统工程。作为基层学校,一方面要认识对教师作为新时代“文化摆渡人”进行培育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复杂性、艰巨性,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学校对于教师培养的责任和义务,发挥学校育人主体的优势,以“共同体”理念整合优势和各种资源,对“文化摆渡人”培育工程进行整体规划,为“文化摆渡人”的持续发展建立赋能源域。

(一)基于学校本体的源域建设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学校承载着教师的教育生活,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核心源域。培育具有新时代特质的“文化摆渡人”,学校首先应面向新时代,了解新时代特点,明确新时代育人导向。然后根据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强师”形象,对教师的发展指标进行具体描述。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校文化凝聚和感召的力量,发挥学校作为“共同体”的组织管理优势,从机制建设、路径设计和举措实施等方面,面向全体教师的正向持续发展建构培塑体系。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以“共同体”的合作共进为基础。在组织建设方面,注重党的领导,注重党政联动,注重党支部、工会、团组织的共建。在活动推进方面,形成以书记、校长带头,党员、行政先干的示范攻坚氛围。在培养机制方面,关照年限发展特点和名师成长规律,以层级培养和层次提升推动教师更新理念,迭代认知,促进专业能力跃升。在培养路径方面,以“学—思—做—悟—行”为基本路线,突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开展基于合作的竞争,强调基于团队凝聚的个人成长,突出思想与师德的教育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突出学校表现和社会形象的相互映照。在环境设备配置方面,体现时代发展,体现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与教育的结合,拓展教师教育数字化、智能化视野。总之,赋能新时代“文化摆渡人”的发展,学校作为核心源域应当仁不让和有所作为。

(二)基于教育衔接的源域联结

学校虽然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核心源域,但却不能因此忽视教师成长与家庭教育、师范教育、教师发展部门的培训之间的关系。就教师现状而言,普遍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思想倾向以及教育专业思想不巩固、基本教育教学技能缺乏的情况。这些现象在某些程度上表明,教师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有所缺失,师范教育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偏差。《强师计划》指出,要“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加快构建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业务能力建设相互促进的教师队伍建设新格局”[1]。这就要求学校拓宽教师培育的视野,主动对接教师的家庭教育和师范教育,为促进教师发展建设衔接型源域。与教师家庭教育衔接,可以尝试用“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走访教师家庭、电话拜访等方式与教师家长交流,了解家庭情况,增进家校间的信任和合作。二是召开教师成长家长会,通过邀请教师家长参观学校、观摩教学、听取成长汇报等方式,紧密家校联系,统一教师发展认识,将对教师(孩子)的培养统一于新时代教师发展观,以“利国利他”的方式共谋教师(孩子)的发展。与师范教育的对接,则主要突出“互动”。一方面,学校主动对接当地师范院校,将“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告知,为师范院校提供毕业生专业发展数据,为师范院校优化师范生教育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学校主动与师范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在聘任院校教授到学校开设理论讲座、指导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同时,推荐优秀教师作为师范院校兼职教师定期为师范生上专业课。在输送教师到师范院校进一步深造的同时,学校作为师范院校的实习基地,为师范生提供每学期见习和毕业前实习机会。基于教育衔接源域的建设,无疑也为新时代“文化摆渡人”的发展提供了成长全程的关怀和引领。

(三)基于需要响应的源域互动

从学校教育的现实性角度看,学校教育对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会有不同的学校教育现实要求、不同的教育导向,对教师的素养要求也不尽相同。从教师发展的规律性角度看,教师是教育共同体,教师的成长是彼此协同、互助和共进的。但教师的成长也会因意图、年限、经验、习性、思维等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新时代“文化摆渡人”的培育同样有基于时代的共性需求和呼应时代的个性需要。重视“共性需求”和关照“个性需要”,对接需要性赋能源域,促进“文化摆渡人”面向新时代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当是学校的职责。针对当下教师认识新时代、理解新时代、融入新时代的共性需要,学校应积极联系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党校,组织教师前往培训,或邀请相关的专家、教授到学校,帮助教师理解和认识新时代的理念、特征、目标和建设方略,增进对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认识,增强“四个自信”,培根铸魂,坚守教育初心,增强使命感。学校还应积极邀请科学和技术领域的专家、技术团队到学校,帮助教师打开新时代的视野,看到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学习并运用新的教育技术,增强教师以新技术推进教育发展的能力。针对教师个体的专业进阶发展需求,一是通过推荐,将教师发展需求与国家、省、市、区的专业培训相结合;二是通过层级建构,将教师的发展需求和校本培训相结合;三是通过支持教师个人进修需求,促进教师的学历进修和专业学习(如支持教师通过进修成为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教育指导教师等)。以互动融通的方式,整合教师赋能源域力量,建构源域群,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持续生长。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中国的发展,需要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文化摆渡人”。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教育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需要建立推进教育发展的更广泛的社会契约。同样,教师的高质量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或教师培训部门,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怀和推动。唯有此,才能真正达成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目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