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胡芸
摘要:针对当前情境创设功能单一现象,基于儿童数学学习机制,提出情境创设要从“单一”走向“整体”。整体情境教学主张教师在对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与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关注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在学习的发生、发展、结果等关键节点,打造以问题串、任务链、互动圈、情境场为知识认知、能力形成、思维发展、情感升化等载体的整体“教与学”情境。
关键词:单一情境;整体情境;学习机制;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7A-0008-06
学习机制是指学习是如何发生、发展和结束的,即学习的一般过程是怎样的。这个过程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适切的学习情境,从而使学习更加有效的发生、发展和结束。因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1]。李吉林老师在她的情境教育理论中也强调学习氛围的创设、学生情绪的调动以及学习参与的主动性。从学习机制的视角看,这里的“情境”应该是整体的、综合的、发展的、互动的过程,伴随着学习整个发生、发展及至结束的过程。但当下不少教师将情境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创设一个引出新课的生活情境或是问题情境而已,情境创设的单一、低效越发凸显。因此,笔者提出情境创设要从“单一”走向“整体”,促使学习真正发生、发展直至有效的结果表达。
一、“单一情境”对儿童数学学习的影响
所谓情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包括环境、身体结构、文化语境、政治立场且包括语言知识在内的广泛意义上的工具等,具体可分为戏剧情境、规定情境、教学情境、社会情境、学习情境等。本文研究的情境是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情境,即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或师生共同创设的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各种情境。
情境本身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由多种情况、多类元素相结合。但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或只注重“趣味性”“问题性”“操作性”的情境创设并不少见,本文将具有上述特征的情境称之为“单一情境”。它们既失去了情境教学的原有优势,又使课堂教学变得低效,不利于儿童思维的发展与素养的提升。
(一)情境目标追求单一,忽视数学学科本质
教师情境创设是基于教学目标和内容,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特点,指向教学效果提升的设计。但当前课堂中,不少教师将重点放在激发儿童的兴趣上,情境创设只为激趣导入。诚然,兴趣是儿童最好的学习动力,但情境的创设如果单一地追求趣味性,将教学内容过分包装,实质上是忽视了学科的特质,不利于教学效果的达成,这样的目标定位就是错误的,情境创设是失败的。
(二)情境内容选择单一,忽视儿童认知特点
情境创设的内容选择上,要贴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心理,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为基础。不少教师备课的第一环节都是“创设情境,复习导入”。而实际课堂上的创设情境就是教师对上节课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复习与提问,情境创设流于形式。笔者通过对本区域在线学习资源进行统计,发现基本上每一节课的导入都是以复习或是围绕新知罗列出几个问题来引出新课。在与学生的访谈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并未关注到这个环节的问题,更谈不上从问题出发展开学习了。儿童的认知特点要求教师创设出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情境,如果情境内容选择单一,不能促进学习的发生、发展,这样的“情境”创设只能是形式而已。
(三)情境形式表现单一,忽视儿童具身体验
当前课堂教学中媒体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许多课堂情境的创设一味地依赖于多媒体,没有结合知识的本质,从学生的认知需求出发。在调查中发现,当下小学数学课堂基本上都依赖于配套的课件,教师追求简单、直观、高效,却忽视了儿童需要亲身经历、体验学习的过程。
(四)情境创設视角单一,忽视儿童心理需求
情境创设是教师基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进行教学设计的一部分。既要便于教师有效的开展教学更要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及学习特点,创设的目标最终指向于学生有效的学。但如果教师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成人的心理去设计情境,未能进行有效的学情分析,忽视儿童的真情实感、心理需求与认知特点,殚精竭虑设计出的情境也是事倍功半。
二、整体学习情境的内涵与特征
学习机制分为内部和外部机制。内部机制可分解为学习的发生(数学知识的输入、激活并调用先有认知)、学习的发展(以新旧知识的关联与转换来适应数学学习的环境变化,进行知识的建构)、学习的结果(表达输出、反馈学习结果)三个阶段。内部机制的运行需要外部机制的作用,而外部机制则需要基于整体情境的教学来支撑。
(一)“整体学习情境”的内涵意蕴
整体情境以行为主义、建构主义和儿童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在目标创设上,指向突破整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在内容选择和设计上,尊重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在形式表现上,基于儿童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力求创设凸显数学学科本质、唤起儿童积极学习情感、激发儿童主动探究、促进儿童学习发生、发展的整体性教学情境。小学数学整体学习情境主张教师在对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与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关注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在学习的发生、发展、结果等关键节点,打造以问题串、任务链、互动圈、情境场为知识认知、能力形成、思维发展、情感升化等载体的整体“教与学”情境。
(二)“整体学习情境”的特质表征
1.目标整体
情境创设的目标就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在每一节课上既要有助于教师突破教学重难点,也要有助于儿童更好地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因此整体情境在创设目标上将“教”与“学”进行整体设计,在服务对象上,既是教师教学的助手,又是学生学习的助力;在方法应用上,既要体现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安排上,既要有数学味,又要有童趣。
2.结构整体
整体情境的创设绝不是一个点或是一个环节的零散式创设,更不是一个个不同情境的简单叠加。而是立足于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整体进行全课的情境设计。情境在课的每一个环节中,可能发挥的作用不同,采用的方式方法不同,运用的元素不同,但与教学过程是整体相融的,如果将教学过程看作一条明线、主导线,情境创设就是为了实现教学过程的一条暗线、辅助线,这条线从课初一直到课末,不间断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提升儿童数学素养而服务。
3.具身整体
具身认知理论主要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即生理体验“激活”心理感觉,反之亦然。在儿童的数学学习中,“做中学”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儿童的思维是跳跃在指尖上的”,没有实际的操作与经历,儿童的认识是不全面的,理解是不深刻的。因此,在整体情境的创设中,要关注儿童的认知特点,将“认知取向”与“动作取向”结合,达到具身认知的整体需求。
4.场域整体
当儿童专注地完成一件事时,不要轻易地将其打断。学习也是如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营造知情意行整体学习场域,关注儿童思维发展的整体性,认知建构的过程性,情感体验的完整性。具体包括打造适合儿童学习的物理环境,创设有助于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社会环境,帮助儿童形成积极向上、主动探究的心理环境。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三方面互相配合、相辅相成、关联融通,使课堂环境成为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场域。
三、基于学习机制的整体学习情境创设
整体情境创设不仅是知识、更是情感、智力的主要载体,不仅有语言、技能、认知上的功能,还有实践能力培养、美感培养、智力发展、道德熏陶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本文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一课为例,从“点线面”三个角度立体打造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整体情境创设路径。
(一)把握关键节点,指向学习机制的良性运行
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整体情境创设,不以常规的问题情境、操作情境、互动情境来分类,而是在学习机制的三个阶段功能各有侧重(如图1)。
1.学习的发生:立足儿童认知起点,让情境助力动机激发
对于一节课的教学来说,兴趣的最初阶段是产生学习动机,只有寻找到儿童的学习起点,创设适合的信息输入情境,激发起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才会产生动机,从而让学习发生。
例如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虽然三、四年级已经学过列表、画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但“策略”一词对于学生仍然是一个抽象的存在。因此本课选择了《田忌赛马》这个经典故事情境引入对“策略”一词的再理解,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复习三、四年级学过的策略,激活已有经验,并通过设问:“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个什么样的策略呢?”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整个导入新课环节,采用了动画故事激趣、复习调用已有经验、问题设问产生动机这三个情境创设,教师通过简短的过渡语,使此环节形成一个整体,寻找到儿童的学习起点,让学习在学生的兴趣中、在知识的新旧勾联中自然发生。
2.学习的发展:凸显儿童认知冲突,让情境助推知识建构
知识的新异性能够成功唤起儿童的注意力和求知欲,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住儿童的这种认知冲突,创设一种似懂非懂的情境,让儿童感觉既熟悉又陌生,从而助推学习的发展。
例如《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的原例题是:“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块长方形的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为了让学生能够形成“要想找到面积最大就要一一列举出所有围法,算一算比一比”的解题思路,可将这个问题作一个分步处理:先解决“可以怎样围”这个“旧知”,再过渡到“怎样围面积最大,这需要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这个新问题。在解决“可以怎样围?”这个问题时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围法,让学生建立有多种围法的概念,最后自然过渡到选择最大的想法。在学习的进行过程中,通过两个新旧关联的问题,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问题解決发现新策略,应用新策略。这样一个整体的问题情境伴随着整个新知学习过程,将儿童的新旧知识进行了关联,有利于儿童在原有的认知体系中凸显新知的特点,从而进行整体的转换与建构。
3.学习的结果:关注儿童认知反馈,让情境助力结果表达
学习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从信息的输入,内部知识的关联、转换与建构,最终通过表达反馈完成知识的输出。
在本课的反馈运用阶段,笔者创设了以“感悟—体验—延伸”为主线的反馈表达情境。首先引导学生“其实我们很早的时候就已经会运用一一列举策略来解决问题”,让学生以当前的知识水平回顾以往的相关问题,唤起学生的原有认知和学习经验;接着又将新课的不同类型习题抛给学生,使其跃跃欲试;最后进行“终极”挑战,回到课初的“田忌赛马”的动画情境,以“还有没有其他的搭配方案能让田忌赢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列举出所有的搭配方案,再进行师生交流,使感情升华。学生学习成果反馈的层层递进,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应用的整体体验,回顾、应用和拓展,让学习的结果由内而外、由浅入深一步一步表达出来,同时,知识的建构也由熟悉的原型状态、到熟悉又陌生的懵懂状态,最后到新知成功的建构。
(二)疏通三条主线,指向儿童素养的综合提升
1.化碎为整:将碎片问答统整为有主题的问题串
数学课堂是思考的课堂,问题随处可在,但如果每一个问题都是在师生你问我答中呈现、解决,会使知识碎片化,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整体建构。在《解决问题的策略》这节课中,例题只有“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木条围一块长方形的花圃”这样一个简单的条件引出本课统领性问题“怎样围面积最大”。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生从“分析题意—解决过程性问题—比较围法—表格列举”一步一步地在问题的引领下完成。如果教师只是就教学内容,用一个个碎片化的小问题引导学生,会让学生有一种盲人摸象的感觉,不利于知识技能的形成。基于如上考虑,笔者将碎片问答统整为有主题的问题串(如图2)。化碎为整,突出重点,创设这样一组主题明确的问题串,会让知识整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知识的完整建构。
2.化散为整:将零散要求整合为有目標的任务链
对于一个个教学任务,如果让学生按部就班地零散完成,他们会觉得繁琐进而厌烦。因此,笔者在厘清了学生前后知识间的脉络关系后,将零散的学习活动整合成为一个有目标的任务链,确定了教与学的方向,既有核心任务,又留有认知拓展的空间,让学生在“帮王大叔围花圃”这样一个整体的任务情境中,根据学习的需要、问题的解决一步一步自发完成,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与方法(如图3)。任务链的设计是基于儿童的生活经验,立足于认知基础,从课程标准出发,整体编排教学内容。全课以这样一条任务链从头至尾地引领着,形散而神不散。
3.化单为整:将个体接受融合为有合作的互动场
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基础不同,在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时往往会带有个体主观的认知理解与经验,互动交流可以让个体学习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积极地互动与建构学习。因此,化单个学习为整体学习,营造学习小组、学习伙伴、学习圈层这样一些有合作意义的互动场域,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完善个体,形成良好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如在本课中,教师多次创设互动场域:“你们能帮王大叔围出一个周长是22米的长方形花圃吗?你打算怎么围?先独立思考一下,再和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大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不同的展示中,逐渐总结出一一列举需要注意“不重复”“不遗漏”。整节课在整体、和谐的氛围中经历知识的积累过程,建立起自己的认知体系与结构,进而获得成就感。
(三)关注环境建设,指向儿童积极的智趣体验
对于课堂来说,除了教师和学生两个因素外,作为情境因素的课堂环境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也极为重要。整体情境创设将课堂环境中的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综合考虑,使其作为一种隐性的教学信息,有效地作用于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因素。
1.以物理环境为基础
物理环境的整体创设抛开常规的教室设置,更多的是指向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同时对课堂上的学生层次也要整体把握,分层考虑,既关注到共性的需求,又体现个性化的需要,这同样是情境因素的整体性体现。针对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课堂中的座位安排、活动区域的划分以及教具学具的配套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时,笔者安排了分组式的座位安置方式,便于以小组为单位近距离的交流与讨论。另外,在教学具的准备上,为每组提供了22根小棒、每人一张学案纸(包括格子图和表格图)。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不同的选择:需要用小棒来摆一摆的同学选择小棒来围,可以脱离实物进行抽象思维的同学可以直接在格子图上画出来,还有的学生可以直接用表格来列举。
2.社会环境为平台
教师要积极引导创设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交流环境、互动环境,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性格养成、心理健康。例如在教学中的交流环节,要注意整体考虑,既留有学生个体独立思考的时间,又组织好小组或全班的交流与互动。展示者自信而又谦逊地表达,同学们鼓励并中肯的建议,可以让整个课堂成为好学、乐学、互学的良好学习场域。
3.以心理环境为保障
课堂中的心理环境影响着学生认知的效率。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整体情境创设需要整合优化各种教学资源和要素,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调动其积极心理,增强情感体验,使儿童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养。首先教师以个人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从心里喜爱老师、认同老师、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和引导;其次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组织教学,创设适时点拨和解惑的问题情境、探究与合作的任务情境、挑战与反馈的展示情境、对话与交流的互动情境,努力实现师生、生生之间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实现对教学过程的组织与把握,关注课堂心理环境建设的整体氛围创设。
情境是人们认知和思维的基础,是知识建构的土壤。教学作为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实践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离不开情境。整体学习情境创设的主要旨趣是以情激趣、以情促学、以情育人,让儿童的数学学习在一种完整的情感体验中,把握住学程的关键节点,以问题串、任务链等情境化活动推进学习机制的良好运行,从而进行知识的整体建构,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傅海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9:386.
责任编辑:赵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