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核心素养时代学科育德的南通实践

时间:2024-05-04

李屹

摘要:中小学进入学科育人崭新时代。南通教育坚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使命担当,遵循“推进立学课堂建设、达成学科育德目标”的研究思路,坚持“问题导思、目标导向、研究导行”的实施原则,开展学科育德南通行动,努力构建核心素养时代的学科育德南通样本。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育德;南通样本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7A-0028-05

南南通,素有育德至上的传统。宋代教育家胡瑗是南通如皋大明乡人,800 年前他就提出“明体达用”的育人思想。清末状元张謇创办新式学堂,摘得众多中国教育的“第一”,他提出“德”为学生“德智体群”全面发展之第一要任。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李吉林的情境德育提出以“美”激“爱”、以“爱”导行、以“行”养“习”,强调在课堂中教师要以道德情感驱动学生的道德行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李庾南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提出,让学生“想学”其实质就源于对学生的爱与尊重。2018年,***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1]。

2020年,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南通市教科院)以“学科育德的南通实践”为主题,成功申报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该项目意在赓续南通育德为先的教育自信,引领学科教师摒弃传统的“育德是思政课、班会课任务”的偏狭认识,确立“人人皆为育德之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学科教师的育德能力。

一、直面问题:找准推进学科育德的难点

任何一项有意义的研究都源于问题。2020年9月-12月,南通市教科院抽取全市7个县(区、市)所属的26所中小学校,对学科育德现状进行调研,收回有效问卷33083份,访谈师生156名。问卷主要针对中小学校长、教师及学生对学科教师需不需要育德,学科教学育哪方面的德,教学中如何育德等问题进行调查。问卷结果显示:82.92%的教师认为“学校育德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是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课、班会课,62.85%的教师认为在学科教学中育德会增加教学负担并影响教学质量,77.75%的教师认为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是德育工作者,但仍有10.98%的教师认为学科教学的本质与核心是知识教学。面对“如何挖掘教材中隐性的育德资源”这一问题,有55.98%的教师认为十分困难。

这次调查凸显了当下南通学科育德的三大困境:学科育德意识淡薄、学科育德内容模糊、学科育德能力匮乏,也反映出南通学科育德实践的复杂性、长期性与挑战性。南通市教科院决心依托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学科育德的南通实践”,以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为突破口,将解决问题与各学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相衔接,开展“构建核心素养时代的学科育德南通样本”行动计划,对核心素养时代的学科育德实践进行系统规划和实施。

二、抓实过程:深挖学科中的德育资源

实施学科育德的关键在于全体学科教师要深刻理解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真正实现育人方式的根本转型——不单进行学科课程教学,更要同步组织基于课程的指向人的德性发展的道德教育。这就要求全体学科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科中特有的道德要素,用学科特有的文化打造学生的道德底色,用学科特有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一)厘清课堂育德的“三个要义”

学科育德的主阵地是课堂,南通市教科院将课堂改革的主方向确定为“立学”。“立学课堂”的内涵即“立德树人、学为中心”。项目组提炼出了课堂育德的三个要义:一是立人之学,课堂学习要指向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立根之学,课堂学习的根基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根脉、炎黄子孙的情感底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三是立身之学,一方面指课堂学习不是呆滞在座位上的,而是踊跃展示、经常站起的;另一方面指学生在学习时精神上是站立的,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自主、理性、质疑的。“立学课堂”的“育德三要义”明晰了学科育德的目的观、立场观和行为观。

(二)充分挖掘课程中的育德资源

2019年3月18日,***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讲话中强调,“要堅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项目组以学科课程育德资源为突破口,开发、凝练出南通市学科育德“二十四字”操作要义:显性内容无痕融入、隐性资源充分挖掘、生成因子相机拓展。

“显性内容无痕融入”是指对显性的育德内容,教师应围绕课程目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活动,设置教育情境,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同时在育人场景中让道德认知潜滋暗长。中小学德育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初中道德与法治、高中思想政治)中的所有内容,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中的语言文字、传统文化、历史地理常识等丰富的道德教育因素……这些都是学科课程中显性的德育内容。对于学科教学中的显性育德资源,教师如果一味空谈宣讲、灌输硬塞,容易导致学生形式化地刻板识记,只是入眼入耳,无法入脑入心。“无痕融入”突出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情境创设、活动开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濡染。这种内生的德性来得更稳固,从而成就学生的良好品格。

“隐性资源充分挖掘”是指通过系统梳理,将各门学科中隐含的德育资源挖掘出来,使之显性化,为教师开展学科育德提供更好指导。学科教师要炼就一双“慧眼”,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特点,认识到学科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在那里?它们是何种性质?呈现出怎样的特征?如何有效开发?在识别学科课程德育资源时教师要有心发现、有机结合、有效利用。

为引导学科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南通市教科院组织中小学教研员、一线骨干教师,邀请省、市德育专家,大学教授等,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各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科教学实际,自下而上、多轮打磨,初步研制出《南通中小学各学科德育指导手册》(以下简称《手册》),《手册》分为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每一个学段、每一门学科在具体编写过程中,都含有“德育范畴”“德育目标及建议”“24字操作要义的学科体现”三大部分。在“德育目标及建议”中,《手册》围绕“德育范畴”的育德点,紧密链接教材,为一线老师发现、挖掘学科教学中的育德资源提供了指南。

“生成因子相机拓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师要在第一时间敏锐捕捉生成性的育德因子,因势利导、相机拓展,充分发挥生成性资源的育人价值。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意外”往往是学生内心所想和外在行为的真实表现,如果教师善于抓住时机,利用这些“意外”开展教育,会收到更加良好的育人效果。项目推进过程中,我們通过引导教师讲“育人故事”的方式,交流对生成性育德因子的利用,从而提高学科教师利用生成性育人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三)提升学科教师的“德性”与“德能”

学科育德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第一位的,教师的修身立范最为关键。南通市教科院以提升学科教师育德能力为旨归,形成“学科教师—备课组长—县(市、区)学科教研员—大市学科教研员—省级(国家)学科教研专家”与“班主任—德育处主任—德育校长—德育教研员—德育专家”双向培训阶梯,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的“德性”与“德能”。

为了给学科教师提供学科育德的实施样本,在各地各校大力推进学科育德实践的基础上,南通市教科院于2021年6月开展了南通市学科育德优秀案例的征集评选,遴选出187篇优秀案例编辑成册,并精选了30篇案例出版了《南通市学科育德经典案例30篇》。《南通市学科育德经典案例30篇》以教育部2017年颁布实施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的德育内容为框架,按照红色基因、家国情怀、理想信念、生态文明、身心康健、团结协作六大主题进行编排。每一主题中都包含主题词解读、案例赏析、专家点评三部分内容。在案例的呈现中,特别凸显育德目标、育德策略、育德理念解读、育德反思这几部分的解析,清晰明确的育人主题、清楚明了的育人路径,为学科教师如何实施学科育德提供了示范与参考。

为了增强学科育德的团队研究力,2019年12月南通市教育局确定了江苏省海门中学等37所学校为南通市学科育德基地。学科育德基地覆盖所有学科、所有学段,成为学科育德课题研究的场域、培养学科育德骨干的摇篮,整合学科德育资源的中心,打造学科育德典型的平台,研制和推广学科德育范式的载体。2020年10月,全市又遴选出30位德育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培育对象,明确要求各培育对象培育期内,必须紧紧围绕“学科育德”主题开展研究、组织活动。学科育德基地学校与德育名师工作室通过课题研究、专家讲座、课堂观摩、沙龙研讨、微信推送等方式,发挥了跨学科、跨区域研究的辐射功能与联动效应,为全市各学段、各学科老师如何开展学科育德研究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

(四)健全学科育德评价机制

健全的学科育德评价机制,是学科育德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评价机制主要从课堂教学评价与命题导向二方面展开。。为凸显教学评价的育人导向,南通市教科院推行“南通市中小学立学课堂评价量表”。评价表中“教师表现”的第一条就是“价值引领正确”,具体要求包含三点:一是育人意识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二是德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要求学科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亮出鲜明的育德目标,教学实施中能够凸显育德点的挖掘与呈现;三是课后反思及作业布置中都要有相应的育德内容的体现。评课者依据评价表量化打分。除课堂评价外,南通市中考命题要求“增加立德树人、社会责任感等价值观立意或情景的试题比重”,以命题导向要求倒逼学科教师们进一步增强学科育德意识。

此外,南通市教育局进一步完善学科育德的督导评价。在《加强全市中小学学科德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学科德育实施监测制度,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研等方式,定期对学校学科德育工作实施情况开展督导检查,督促学校全面实施。要完善学科德育课堂教学改革与课程实施的反馈、指导与改进机制,根据督导及实践反馈意见,指导学校修订完善学科德育的实施方案。

三、初显成效: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

学科育德不是脱离学科本身做一些外加的、“贴标签”式的德育活动,而是基于学科教育的属性和特点,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而开展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激活学科既有德育资源的教学活动。南通的学科育德实践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回应,是提升南通教育品质内涵的积极行动,是南通立学课堂升级换代的良好机遇,实施以来,已初见成效。

(一)转变了教学观念

经过近两年的项目推进,在教学理念上,教师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育人本位”、由“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转变,更加注重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道德和人格的养成,引导学生走向品德行为自觉。在评价理念上,教学评价突出了“价值引领正确”“学科素养突出”等基本要素,鲜明的要求每一门课程、每一节课都要成为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阵地。

(二)深化了课堂改革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项目组提出了“南通立学课堂”的五大实施策略,即“限教让学的调适策略、自主建构的活动策略、团队合作的共学策略、踊跃展示的表达策略和案单导学的支架策略”。从研究学科育德的育人目标、规范学科育德的教学环节、架构学科育德的课堂样态、整合学科育德的教育资源、建立学科育德的保障机制五大方面挖掘学科的德育内涵和人格养成价值,为南通教育向纵深发展开拓新思路。从实施效果来看,初步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三大嬗变:一是以效率为旨归的课堂升级为以育人为终极目标的课堂;二是以偏重于实践层面的课堂改革升级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改革;三是教学从偏重知识自主建构升级为知识的应用、迁移和创造,更加聚焦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三)发展了学生

学科育德实践不在一朝一夕,需要久久为功的坚持与长效。南通市教育局研制了学科育德管理制度,建立了学科育德考核机制,组织评选南通市德育优秀教师(德育带头人、德育骨干、德育新秀)及德育(班主任)名师工作室,从而激发更多地区、更多学校、更多教师投身学科育德实践的热情,不断壮大的南通学科育德的研究队伍,保障了学科育德的长效与持续推进。这一改变的直接受益者是学生,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被激发,变得积极主动、阳光自信。在课堂中,学生个体的情感、需要、意志、动机、兴趣等非理性因素,成为学科教师关注的焦点,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行为举止、点滴变化等细节的关怀、爱护、尊重、信任,让学生在自由民主、师生互动、生生活动的育人氛围中培养独立、谦虚、担当、互助、共享、尊重、质疑等品格,学科育德的立学课堂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生命活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所追求的“全面发展的人”在南通学科育德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四、持续推进:在一体化建设高度再出发

回首两年学科育德项目的推进,取得的成绩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持续推进学科育德行动的决心。未来,我们将站在德育一体化建设的高度,对项目进行再设计,让学科教学这个德育主阵地更好地彰显其育人价值。

一是从纵向看,努力实现学段的有机衔接。我们将进一步梳理不同学段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德育评价,建构学段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学科德育体系,使学科德育能更好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二是从横向上看,努力在不同学科之间形成协同效应。各学科在育德方面不能各自为战,而应同向同行。我们将通过组织跨学科主题教学研讨活动,引导学科教师打破学科界限,就同一教育主题开展备课、上课、研讨,共同探寻学科育德的基本规律和主要方式,力求形成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在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讲话.[EB/OL](2018-09-10)[2022-03-24].http//www.gov.cn

[2]***.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的重要讲话[EB/OL](2019-03-18)[2022-03-24].http://www.gov.cn.

责任编辑:颜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