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联网+”背景下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与思考

时间:2024-05-04

高巍 郭茜

摘要: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互联网+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应用,重新定义了教师的教学功能和地位,重构了教学过程,促进了学习者共同体内部和不同学习者共同体之间的融合。要进一步厘清“互联网+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与特征,研究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优化教学中的多元异质资源,凝练相应的教学模式,推动教与学方式的变革,真正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职业教育;“互联网+”;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4C-0008-05

“互联网+”行动计划是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以推动互联网和其他传统行业相结合、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行业发展质量为旨归。“互联网+”理念的逐渐发展、形成和实践,为我国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领域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显著的变化。

在此背景下,职业学校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的教学理念、学习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层出不穷。课堂教学中多样、异质的人力资源和教学元素不断优化、重组,迫切需要我们探索和实践适应这一变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参与性与主动性,推动教学者角色与职能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互联网+”背景下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及特征

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看,不同专家基于不同文化视角所阐述的“学习共同体”重点也各不相同。德国学者滕尼斯首先诠释了“共同体”的含义,后来布朗将“共同体”引入实践中,认为它对社会的生产、创新以及知识的创造具有独一无二的作用。萨乔万尼则借助改变教育体系的社会属性特点,论证了“共同体”理论相较于传统的组织理念更加先进。“学习共同体”首次被引入教育学应该是在博耶尔撰写的《基础学校:学习的社区》中。博耶尔认为:“学习的社区是一个学习的组织,在这个组织中,所有人都有共同的使命和共同的愿景,分享对学习的兴趣,并开始一段探索知识和了解他们所生活的世界的旅程。”[1]近年来,日本东京大学的佐藤学教授系统阐述了“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并在学校开展行动研究,奠定了“学习共同体”的实践基础。他明确指出:“新世纪下的学校应该是师生共同学习和发展的学校,其教学过程是一个基于学生个性化特点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师生间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的过程。”

从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学习共同体在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体系中,它有利于促进学生通过合作與交流寻求全班的共同发展,这对课题组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分析

课堂学习共同体作为一个特定的组织性团体,其运作是由多个要素共同构成的比较完整的系统,每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根据五年制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的培训目标和学习共同体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将课堂教学的要素归纳为学习主体、共同愿景、课程知识、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等几个方面。

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中,学生和教师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也就是说,学生与教师都要通过不断学习和组合,以共同体为单位完善和提高自我,只不过教师是团体中更有能力、专业化程度更高的学习者,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所以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既是提供教学管理服务的专家,也是学习者;既是学习共同体的指导者,同时基于提高自身的需求,又是共同体的一员。

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景由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使命感组成[2]。共同目标是共同愿景的核心内容,共同目标的确立需要各成员通过平等协商达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使命感是学习共同体思想统一与协同发展的基础,是学习共同体成员的情感纽带,同时也引导各成员将共同的价值观和使命感内化为一种文化凝聚力和责任担当。

知识的获取是学习共同体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的未来发展及终身发展是学习共同体追求的最终目标。它不是单纯的客观认知,而应该包含和承载促进个人发展和满足社会价值需求的重要功能。

学习教育资源则是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它包含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主要包括实体教学资源、信息教学资源、教学设备和教学软件、网络信息技术服务等等。人力资源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以及参与学习活动的其他个人或团体资源。

学习方式是学习共同体的最主要构成要素,成员一般通过个体学习方式来构建学习共同体。学习方式的抉择也会影响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效果,在某些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将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如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师倡导的学习方法是合作学习,学生不再是个体学习者,而是群体的合作者,学生基于平等的合作学习,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寻求群体成员的帮助。

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及教学者在学习过程中合作创造的一种氛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学习生活环境除了需要注意在物理空间进行环境布置之外,更要注意课堂上的学习文化氛围等非物质学习环境的营造。

(二)“互联网+”背景下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新特征

“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学习被赋予了信息技术深度应用的新意义。从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分析,其构建过程就是在一个民主、和谐、信息互动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学习主体之间的高效对话、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多渠道共享,实现合作学习。因此,“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学习共同体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学习主体体现对话性、教法学法体现合作性、信息资源管理体现生成性、学习环境体现开放性。

二、“互联网+”背景下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互联网+”背景下的学习共同体建设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要着力于打造课堂学习共同体的一致目标,创建资源共享平台和营造合作学习的课堂氛围[3]。E4E08C6A-F06D-4867-8E8E-1408289AFE04

(一)多维组合,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

1.教师共同体。教师团体是一个专业团体,根据学校驱动或教师基于共同目标和利益自发组织,其目的在于借助合作与分享两大活动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共同体具有实践性、探究性、专业性、合作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是“双师”能力成长与教学业务开展的有效平台。通过建设好教师共同体,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有助于专业发展与课程改革,有利于“四有”好教师团队培育与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教师团队服务社会能力的提升[4]。

2.学习者共同体。学习者共同体是学习者在自愿的基础上,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组成一个学习兴趣小组,开展企业合作学习、互助学习、项目通过学习等,让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学习者群体可以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不同班级不同系的学生、不同学校学生甚至社会青年的组合。好的学习者共同体,可以使学习从个体学习转变为团队学习,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平面学习转变为立体学习。

3.师生共同体。师生共同体的组成对象是学习者(学生)和导学者(教师)。团队成员联系的内在逻辑是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共同体以促进其成员的发展为目标,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双方的互相监督与鼓励,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加强沟通、交流和分享,共同体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教学相长。它不同于传统的教学班级和教学组织,更强调人际配合度(人际关系)和交流,并在学习中起到团体黏合剂的作用。

(二)虚实结合,构建课堂共同目标

“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学习共同体应突破时间与空间的桎梏[5],彻底革新传统观念中的师生关系与逻辑,通过互联网技术拆除课堂学习的藩篱,将师生分离的教学模式变为共建共管共开展的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参与课堂。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新的教学内容与新的学习方式。传统教学模式下,某一课程的结束往往意味着学生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结束。但对职业教育而言,很多的专业课具有着专业性、交互性、研究性以及创新性[6],不可能像一般的公共课学习共同体一样有较为明显的结束分界线,更需要不断地优化重组,因此,职业教育专业课的学习共同体有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

(三)资源整合,创建开放共享平台

互联网技术的繁荣与发展催生了一系列的教学资源承载工具,终端如手机、iPad、电脑乃至可穿戴设备、沉浸式设备等等,平台如MOOC及各种可供学习的App等。这些工具、软件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活动带来了莫大的帮助。同时,将3D打印技术、大数据分析、脑电波技术、记忆重写、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入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也能给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带来新的思考及方法。充分整合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在开放共享的平台上进行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无疑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与路径。

(四)更新观念,优化教学设计方案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基本上是根据课程标准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来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往往会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在我们学习共同体的课堂上,教师会与学生一起確定共同的学习与管理目标,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材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法和学法,注重教材内容与教学资源的整合,尽可能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有效利用“互联网+”网络技术,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情感体验,主动地合作探究解决这些问题,有效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三、“互联网+课堂学习共同体”背景下职教专业课程三维融合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一)职教专业课程“互联网+课堂学习共同体”三维融合教学模式

我们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按照教师专业特点,组建了各有所长、专兼结合的教师共同体,在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基础及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合适的学习者共同体,指导小组合作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创造性地分析和探索学习任务,形成完成不同项目任务的行动策略。然后围绕项目与任务,学习者在教师共同体的指导下进行分组、分工、联合讨论、探索并尝试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以不同的角色参与其中,不断地磨炼和发展,通过评价教学、总结、反思和校外资源共享,实现了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成长,形成了三维融合发展,如图1。

(二)职教专业课程“互联网+课堂学习共同体”三维融合教学模式的课堂实践

以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PLC 编程及应用技术》课程中“信号灯的手动管理控制:项目设计”课堂教育教学为例,课堂教学以学习者共同体为中心,按照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方法,分为课前准备、课中实施和课后复习三部分,教师共同体主要起到提供资源、过程指导及参与评价的作用。

课前,学生通过手机登录云课堂学习平台[7],自主复习,完成在线测试,掌握关于基本编程指令的内涵与格式。教师共同体利用平台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团队教研与集体备课,有针对性地调整课堂教学策略。

课中,教师共同体进行合理分工,引导学习者按学情合理组成学习共同体,通过有目标的教学设计,将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及课堂管理过程系统化。围绕着点亮不同情况下的交通信号灯这一项目,分解任务予以驱动,环环相扣,逐步递推,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探究和教师共同体的协作辅导,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课后,学习者共同体可以延续或者重组,通过教师共同体在学习平台推送的复习资源和选修包资源来巩固、拓展知识与技能,在讨论区与教师和工程师讨论问题,开展交通信号灯更高效控制方式的创新,呈现师生共同体的学习成果,并共同丰富课程教学资源。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互联网+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应用,重新定义了教师的教学功能和地位,重构了教学过程,促进了学习者共同体内部和不同学习者共同体之间的融合。合理的教学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整合了人力及各类教学资源,教学相长,进一步提升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沈兆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2]姚艳芳.基于任务驱动教学的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8.

[3][5][6]李军靠,王聪.“互联网+教育”下研究生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高教学刊,2020(6).

[4]党红.地方高校教师团队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28).

[7]陈一魁.基于J2EE轻量级框架的移动学习系统服务器端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1.

责编编辑:华轩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五年制高职专业课程‘互联网+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构建的实践研究”(D/2020/03/34)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2-02-08

作者简介:高巍,无锡立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机电工程系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堂教学改革、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郭茜,无锡立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务处处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机械设计与制造。E4E08C6A-F06D-4867-8E8E-1408289AFE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