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廖圣河 房溶
摘要:亚米契斯创作的《爱的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比如爱是德育的基础,德育的主要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人道主义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德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实施等等。由于家庭德育的忽视、学校德育的偏差和社会德育的缺位,当代不少青少年出现了价值观畸形和外部德育引导舛误的双重问题。为此,需要进一步明确家庭责任、重视学校德育和整治社会环境,汲取《爱的教育》中的精华,打造健康的德育环境。
关键词:亚米契斯;《爱的教育》;德育思想;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1C-0061-06
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Edmondo De Amicis)是意大利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他创作的长篇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被各国公认为最富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该书记叙了意大利市立小学四年级学生安利柯一学年的成长故事和所见所感[1]。《爱的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能给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带来诸多启发和思考。
一、亚米契斯的德育思想
(一)德育的基础
亚米契斯认为,爱是德育的基础[1]13,爱的力量孕育德行,爱形塑孩子的品行。亚米契斯将该书的主题定为“爱”,传递了人际交往中包容、博爱、担当等美好的品质。
1.爱孕育德行。“爱”既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更是一种与身边的人和事物相处的能力[2]。亚米契斯指出,老师、朋友和父母的爱,给人温爱,树立模范,带来温暖同情的感化[1]175。正是爱的力量,孕育了德行。
(1)双向的爱。叙利亚为了分担父亲的辛苦,每天12点后就去帮忙抄录,因此影响了身体和功课。他的父亲不知实情,叱骂和冷淡他。叙利亚在忍受着内心痛苦的同時,仍继续替父亲抄录。直到一天晚上被发现,父亲才知道真相并反思自己的不当行为[1]44-46。实际上,太多人强调父母对子女的爱,却忽略了子女的行为反哺。这则故事表达了一个互爱的主题,叙利亚为了家庭坚持和努力,父亲对儿子体谅和爱护。
(2)无私的爱。西西洛误把重病的患者当成自己的父亲,悉心照料多日才发现认错了人。但是他没有选择马上离开,而是陪着那位“父亲”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1]76-79。这则故事中的爱,从一开始对血浓于水的父亲的小爱上升到了对陌生男子的无私的大爱,是一种道德情感的飞跃。这样纯洁而无私的爱,也体现了少年善良、美好的品德。
2.爱塑造品行。亚米契斯认为,爱的教育不仅能传播知识,也能形塑孩子的品格和行为;缺爱的孩子和受到爱沐浴的孩子,所表现出的行为是截然相反的[1]92。
(1)缺乏爱的儿童。勿兰谛轻蔑和不屑于母亲的乞求,尽管重新返回了学校,却仍然是不受大家欢迎的家伙。他对因劳动而负伤的人不仅漠不关心,还嘲讽讥笑[1]71。更甚的是,他为了报复斯带地,悄悄跟随他,甚至准备了刀子。而斯带地出于对妹妹的爱,英勇无惧地扑向勿兰谛,赢得了旁人的喝彩[1]93。由此可见,缺乏爱的儿童难以与他人建立健康、友好的关系,也容易暴露低劣的品行。
(2)拥有爱的儿童。安利柯在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也在爱的基础上拥有了感恩、尊重等良好品质,他最后感谢了先生的用心帮助、父亲的训诫和教育、母亲的爱与牺牲[1]175。作为家长,首先要教会孩子爱。因为爱与被爱相互作用,让人不再是单一的个体和独立于社会之外的存在,而是在不断成熟中去构建与他人的联系。而且,只有基于爱,孩子才会成为有感情、有温度的人。在爱的基础上,德育才能事半功倍。
(二)德育的内容
在亚米契斯看来,德育的主要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人道主义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亚米契斯指出,对祖国的爱是高尚而神圣的,要真正了解爱国的意义,深刻地感受自己祖国的存在[1]62。爱国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是青少年德育的重点内容。
(1)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教育。有位十一岁的少年,在穷困潦倒的艰难情况下,毅然拒绝说自己国家坏话的人的资助[1]16。校长的儿子当陆军志愿兵而牺牲,校长在悲痛之余教育学生:士兵是代替他们去拼命的防御者,也是为了国家在军旗下战死的人。在三色旗通过的时候,应该行举手注目的敬礼[1]28。父亲也教安利柯要对军队保有敬意,因为在这军队后面就是尸山血河[1]167。正是这些教育,使孩子逐渐形成了“国家”的概念,对祖国产生了深沉而持久的热爱之情,增强了对祖国的尊严感和荣誉感。
(2)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隆巴尔地少年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冒死传达敌人的消息,最终为祖国牺牲,得到士兵的尊敬和赞美[1]33。在写给安利柯的信中,父亲也希望安利柯能真正了解爱国的意义,为国出战,平安凯旋。他同时还说,如果安利柯做出无耻的行径,偷生而还,他会忧愤而死[1]62。爱国需要更深刻的责任感,把个人情感融入国家命运,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与祖国的连结。
2.人道主义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亚米契斯强调,美德不仅体现在对祖国的奉献上,也体现在日常行为中[1]33。其中,尊重他人、平等互助的人道主义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是生活中德育的重点内容。
(1)人道主义教育。人道主义提倡对人的关怀和对人格的尊重,是社会道德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父亲教育安利柯,不应对伸手乞讨的不幸之人冷漠相待,因为对方可能正处于饥饿之中。此外,给予他们钱财时,不能居高临下地施舍,而应亲切地给予他们[1]34。面对卖艺者,父亲也充分展现了其人道主义的关怀,他为卖艺的孩子写文章宣传,希望能为这一家子帮上忙,而后不仅不邀功,反而躲着对方的感谢[1]81。在父亲这种平等、博爱思想的感染下,安利柯学会了关心和体谅他人。
(2)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公德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道德规范,常常容易被忽略。安利柯在街路上不小心撞了一位妇人,父亲及时教育他,街路上人们的举止行为体现一国国民的教育程度,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1]90。父亲告诉安利柯,社会公德彰显公民素质,一个人若是忽视社会公德,有损的不仅是家,还有社会和国家的形象。由此可见,社会公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础工程,应当常抓不懈。
(三)德育的环境
亚米契斯认为,德育环境通常由家庭德育环境、学校德育环境和社会德育环境构成。这三方面的环境互相作用和影响,体现出一致性和连贯性的特点。
1.家庭德育环境。亚米契斯指出,亲情是人类所有情感中最神圣的东西[1]23。家庭德育作为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的基石,影响人的一生发展。家庭德育环境一般由两个方面的环境组成。
(1)家庭精神意识环境。该环境主要由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德育方法和教育能力等构成[3]。安利柯的成长主要受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影响,首先是父亲的言传身教。父亲多次将安利柯的幸福生活和其他人的严苛环境进行对比,以凸显其生活的安逸。他教育安利柯要敬爱母親,乐善好施,学会尊重别人。在小石匠来家拜访的时候,父亲阻止安利柯擦拭其留在椅子上的粉尘,因为在他看来,从工作上带来的都不是龌龊的东西,当面擦拭等于骂他把这东西弄龌龊了[1]39。父亲的循循善诱,为安利柯养成正直善良的品性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是母亲的情感教育。在卡隆母亲病逝后,母亲拒绝了安利柯当着卡隆的面抚抱自己,意在让安利柯意识到卡隆情绪的变化,感知其失去母亲的悲哀和痛苦[1]127。母亲的共情能力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安利柯拥有了悲悯的情怀。美国作家珍妮艾里姆指出,孩子身上存在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育方法[4]。正是由于母亲对于高尚行为的重视和对不端行为的鄙夷,让安利柯成为一个有细腻敏感的情感、能观察他人优点、具有共情能力的人。
(2)家庭人际关系环境。该环境主要由亲子关系、家庭情感、家庭气氛等构成[1]119。在《爱的教育》中,主要体现为家庭氛围的熏陶。泼来可西家庭氛围的改变,就对他的人格气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开始,泼来可西的父亲经常醉酒归来,动辄就打骂他,导致泼来可西总是带着悲哀的目光,唯父母是从,且胆小怕事,一见到父亲便战惧发震[1]53。后来,父亲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开始一心一意地劳动,泼来可西也变得自信起来,言行举止间皆流露出对父亲的骄傲和自豪之情[1]80。而安利柯的家庭一直温馨和睦,安利柯能够不以自我为中心,很好地体谅父母。当安利柯获悉家中经济困难时,主动提出放弃自己所要的东西,并表示不管多么艰辛,只要能帮助父母恢复从前的愉悦心情,他都愿意竭力完成[1]134。可见,良好的家庭情绪氛围是孩子良好个性品格形成的前提。
2.学校德育环境。亚米契斯指出,对于学生来说,学校像是母亲一般,能将几乎连话都还不会说的孩子培养成坚强、善良而又勤敏好学的孩子[1]180。学校作为专门育人的场所,主导和规范着人的发展方向。亚米契斯强调,要重视学校人际环境和学校情感环境的建设。
(1)学校人际环境。该环境是指以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为主的各种人际关系[5]。教师是组织学校教育活动并对学生产生影响的重要他人。在安利柯的视角中,学校里的老师所呈现的是尽职尽责、亲切和善的形象。二年级的女先生能记住自己教过的所有学生;先生因为从早到晚授课而生了大病,却仍记挂着不在身边的学生。除了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他们在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也将学生放在中心地位,充分尊重和体谅学生。面对课堂上玩洋娃娃的孩子,先生并没有责怪,而是让他下次不要这样做。对学生慈爱的同时,老师们也严格管教学生。在勿兰谛嘲笑队伍中跛了足的士兵时,校长批评这种行为并指出这是一件可耻的事[1]27。正是由于老师的以身作则和严慈相济,学生才会真诚地信赖和喜爱他们,也更易于接受他们所传递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此外,对从格拉勃利亚转来学校的小孩,先生教育学生要特别爱这位同胞[1]9。由此可见,创建良好、和谐、平等的生生环境,也是学校人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校情感环境。该环境是指师生在教育教学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如尊敬、同情、怜悯、快乐和爱等。苏霍姆林斯卡娅提出,要让孩子感受美好的情绪感情,促使他们生成情感文明[6]。学校是为教育而存在的一个经过选择的有秩序的环境,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安利柯班上每月都会讲一次高尚的少年故事,其中包括《少年鼓手》《少年受勋章》《难船》等9篇故事,并让学生们用笔记下来。安利柯说,如果老师每天都给他们讲这样有趣的故事,他会更喜欢学校[1]15。由此可见,学校情感环境是影响学生道德情感的重要因素,要注意优化育人环境,潜心做好德育工作。
3.社会德育环境。社会舆论和交往环境构成社会德育环境。亚米契斯主张,无论是在家里、学校还是在街上,所有待过的地方都会对孩子有影响[1]175。因此,不能将社会影响视若草芥。
(1)社会舆论环境。该环境是指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和行为取向的社会意识和氛围。亚米契斯认为,评价学生的优劣应以高尚品质和无私奉献精神为依据[7]。洛佩谛为了救一年级的学生而被车轧伤,造成腿骨折。除了顽劣的勿兰谛,没有人会嘲笑和挖苦洛佩谛。相反,大家都对他报以尊敬和友好。在颁奖仪式上,所有人都为之欢呼喝彩,拍手声、喝彩声响彻整个剧场[1]100。从大家对洛佩谛舍己为人行为的热烈赞美中,可见当时对行为善良与高尚道德的推崇已蔚然成风。
(2)社会交往环境。该环境是指来自不同家庭的人进行交往的环境。社会交往环境更具随机性和隐蔽性,更能激发人的道德意识。当安利柯看见许多小孩和工人一起终日劳动却只能以一小片面包充饥时,他产生了对自己过着幸福生活却不愿劳动的羞愧之意[1]68。当卡洛斐无意中用雪球砸伤老人眼睛后,老人却认为这可怜的卡洛斐一定是受了惊吓,宽容和原谅了卡洛斐的行为,让卡洛斐愿意以自己最珍贵的东西予以报答[1]40。由此可见,社会交往环境会影响孩子的品行。安利柯的班上有上层贵族、绅士家庭、中产阶级、普通劳众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教师平等对待他们,家长也鼓励他们来往和在一起玩耍[1]10。学校就是一个微型社会,这些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提升他们的德育水平。
二、亚米契斯德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明确家庭责任,改变家教方式
1.明确家庭责任,营造德育氛围。勿兰谛的母亲一味地将儿子的希望寄托于学校,没有重视和改变家庭教育,从而导致勿兰谛最后被送进感化院[1]63。由此可见,德育工作并非是学校的单向输出,而是家校共同努力的结果。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共负育德责任。当前,很多家长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当孩子出现问题后,又不主动和学校沟通,从而错过了孩子的最佳教育期。事实上,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其言行举止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任何教育都不能替代的[8]。同时,从犯罪行为上来看,父母的失职往往是导致青少年行为偏差的重要因素[9]。因此,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日常举止习惯,及时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说“不”,将德育要求贯彻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之中。要注意营造家庭德育氛围,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2.改变家教方式,做好孩子榜样。亚米契斯认为,家长是孩子最初的先生,也是孩子最初的朋友,可以教孩子种种事情[1]175。家长要正确看待自己和孩子的關系,并有意识地学习系统、科学的德育理论。当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智轻德”的现象普遍存在,各种“培训班”特别流行,“超纲”“超前”教学等乱象丛生,本该进行的传统美德教育却被抛诸脑后。同时,不少家长无条件宠溺孩子,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使孩子任性骄蛮,没有养成吃苦的品质。也有的家长秉持“不打不成器”的错误观念,动辄打骂孩子,使孩子的身心受创[10]。实际上,家庭教育并不是要培育完美的孩子,孩子也不愿意将自己的意愿淹没于家长的期望中。因此,家长要走出自身的误区,改变家教方式。在德育原则上,做到严慈相济,掌握好教育的尺度,给予孩子适当的爱和自由;在德育方式上,要正确看待自己和孩子的关系,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引导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避免教育方式的极端化;在德育评价标准上,要以多元化替代单一性,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动态的评价。
(二)重视学校德育,提升德育成效
1.重视学校德育,明确考量标准。亚米契斯认为,学校有着大群前途无限的青年,其将来是极其美满、广大的[1]158。学校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精神追求,从而为社会输送有思想、有人格、有行动的青年。目前,不少学校重“育智”而轻“育人”,德育过程常常是重“管”轻“理”,只“堵”不“疏”,量化考核几乎成了唯一的德育手段[11]。为此,学校要坚持育德为先。***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扭转教育评价导向,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12]。要改变德育浮于表面的现状,一方面要把师德师风的建设以及班级学生的德育表现,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标准,另一方面也要将学生的德育评价内容细化,健全监督和引导机制。
2.构建德育环境,传播德育思想。亚米契斯指出,要让学生了解并体验学校生活有诗的情味[1]157。但是,当前的学校德育多集中于课堂灌输和口头教育,导致学生的道德体验效果不佳,甚至对道德教育感到厌烦。实际上,学校环境的建设可以达到无声育人的效果。首先,学校可以建设道德文化墙、图书角、长廊等,将道德模范和优秀师生的事迹张贴其上,并通过举办德育主题活动以及校园节日活动等进行推广和宣传。其次,要大力传播德育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效仿丘林学校定期讲高尚少年故事的做法,开展月例故事班级文化建设活动。还可以系统规划和设计每月的德育主题,鼓励学生自主确定任务以驱动道德行动,在主题班会中围绕本月德育主题进行总结和改进。此外,还要将德育渗透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全方面、多层次建构德育生态环境。
3.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形式。亚米契斯提到,孩子所知道的东西,都是先生用尽了心力教予的[1]175。先生全身心付出,以爱浇灌学生,使学生不再抗拒他,并能听从和感受他的说理[1]7。由此可见,教师的德育力量不容小觑,要重视教师在德育中的主导作用。然而,现实中的一些老师在教学中敷衍了事,照本宣科,让德育过程味同嚼蜡。他们平时不重视德育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也很少关注学生的德育需要和感受,德育的内容和形式单一。为此,教师首先要端正德育观念,秉持教书与育人并重的思想,将学生的实际德育需求放在首要位置。其次,教师要丰富德育内容,围绕学生关心的话题进行精选。再次,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热点讨论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德育活动。最后,要多倾听学生声音,尊重和呵护学生的感受,及时取得德育的反馈意见。
(三)整治社会环境,引导正确观念
1.整治社会环境,保护身心健康。亚米契斯高度重视社会环境,主张改善和净化社会环境。他说,街路就是万人的家,街路上也有我们应守的义务[1]89。在信息化时代,青少年通过网络接触到的信息真伪并存、泥沙俱下,需要进行甄别。但因为心性不成熟和阅历有限,青少年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和不健康文化的浸染,其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出现混乱与异化。为此,首先要对网络平台良莠不齐的信息进行筛选,从根源上将污浊的文化过滤掉。其次,报刊、广播和电视等传播媒介,要传播正能量和正向信息。目前,国家网信办正在严厉打击各类互联网违法违规行为,依法约谈相关平台的责任人,坚决清理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之类的不良信息。要继续加大力度,进行综合治理,不断优化网络环境,打造健康的信息传递空间,防止青少年的思想受到扭曲,身体受到伤害。
2.注重社会教育,引导正确观念。亚米契斯认为,孩子不仅要重视大的德行,还需要不可不为的无数的小德行[1]33。社会教育要重视培养青少年的品行,使其能够成为青少年的内在修养和自觉行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上逐步滋生了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等思想,盲目消费、享乐和攀比等不良风气也逐渐抬头。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行为日趋功利化,唯目的性和唯结果论贯穿于劳动和学习中[8]。拜金主义和自我欲望的双重夹击,给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带来不小冲击。面对这些情况,一要建立健康正确的评判体系,调节和规范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要大力倡扬和努力推广“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将其纳入评价考量中,以转变少数学生好逸恶劳的思想观念,使其从自私的唯我主义者转向寻求合力的利他主义者。二要加强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人道主义所提倡的对人的爱护、尊重与关心以及社会公德对个体社会责任感的要求,能使青少年的思想日渐开化和纯正,这也是亚米契斯《爱的教育》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1]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夏丐尊,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
[2]金利.《爱的教育》的教育价值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7.
[3]王志强.略论家庭德育环境的作用中介及其实现机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 (4).
[4]李世强.家风·最美的教育是传承[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248-249.
[5]田慧生.教学环境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19-20.
[6]朱小蔓.今天,我们如何认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朱小蔓与乌克兰教科院院士苏霍姆林斯卡娅对话[N].中国教育报,2005-03-10.
[7]林晓敏,陈丽君.《爱的教育》理念对中职隐性德育构建的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15(12).
[8]王鹏.当代德育管理的问题研究[A].吉林市东方智慧教育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全国智慧型教师培养体系建构模式学术会议二等奖论文集[C].2016.
[9]尹丹.我国当代中学德育现状、问题与对策[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7.
[10]范丹.积极德育视域下当代家庭德育的问题与策略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6.
[11]李朝宝.中学德育低效的成因及解决办法[J].教学与管理,2018(10).
责任编辑:华轩
*本文系2018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教育经典阅读的引领与监管研究”(项目编号:525)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21-08-17
作者简介:廖圣河,韶关学院(广东韶关,512005)教师教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房溶,韶关学院(广东韶关,512005)文学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教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