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摘要: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品质、性情、气质、境界和能力等内在特征的总和。人格魅力是一个人的人生信仰、职业理想、道德情操、学识能力、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陶行知是我国现代独具人格魅力的人民教育家、坚定的民主战士和大众诗人。他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担当、对劳苦大众的深厚情怀,以及他丰富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和卓越的改革创新精神,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不朽的丰碑。
关键词:陶行知;人格;人格魅力
中图分类号:G40-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1C-0076-05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品质、性情、气质、境界和能力等内在特征的总和,人格具有独特性。所谓人格魅力,是一个人的人生信仰、职业理想、道德情操、学识能力、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杰出的民主主义战士和大众诗人。在陶行知先生身上,充分体现了他独有的人格魅力。他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担当、对劳苦大众的深厚情怀,他丰富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以及卓越的改革创新精神,堪称世之典范,人之楷模。
一、强烈的国家民族担当
泰戈尔曾说过:“人类永久的幸福不在于获得任何东西,而在于把自己给予比自己更伟大的东西,给予比他的个人生命更伟大的观念,即祖国的观念、人类的观念、至高神的观念。”[1]陶行知的一生,追着时代的脚步,随着时代前进而前进。他少年立志,“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他追求真理、爱护真理、拥抱真理,以他的真知灼见,以他的社会活动能量,以他的赤诚之心,去服务民族、服务国家、服务人类,表现出与生具有、与时俱进的坚强的韧性精神。
(一)弃医从教,立志报国
特定的时代对教育提出特定的要求,也会催生出一批适应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教育家。太平盛世固然能对教育家的产生提供适宜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但时代的变革、社会的动荡,对每个人的生存、前途和命运更是提出严峻的挑战,更能激发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2]。陶行知生活在封建专制流毒死灰复燃,辛亥革命曙光被乌云遮蔽,权势争夺导致内讧、内乱不已的年代。他认识到:“医生可以救人,但不能救治整个社会,不能除社会的弊端。教育是造新人和改造旧社会的事业。”于是,他入学仅三天,就撤回杭州广济医学堂的注册,于1909年考入南京汇文书院预科,后就读于金陵大学。他发起并主编金陵大学学报中文版《金陵光》。在《金陵光》上,他针砭时弊,以犀利的笔墨,表达对伪君子的愤懑,“伪君子为吾国最多”“惟今世最盛”。他忧国忧民,“愿民国文官不贪财”“武官严纪律”“不为暴戾”,望“内乱永平”,愿“人人洗心革面”。1915年获得伊利诺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后,陶行知毅然选择美国的教育重镇——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学,师从世界著名教育家杜威。他是“最中国的”留学生,1917年夏学成回国。国家、民族、劳苦大众,这些让陶行知盘结于心,挥之不去,“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他立志要用教育来拯救战祸连年、积贫积弱的中国。
(二)不慕仕禄,矢志教育
陶行知把人民教育事业作为毕生的追求,他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为了提高广大劳苦大众的文化知识,为他们谋求幸福,他放弃舒适优裕的生活,心甘情愿地打赤脚、穿草鞋,到偏僻的农村创办乡村试验师范,他要用教育唤醒国人,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质。他设计了一幅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来改造中国的理想蓝图并努力践行:“我们已经下了决心,要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3]他组建中华教育改进社,创办山海工学团,举办育才学校,发起创办社会大学……在教育界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三)远渡重洋,抗日救国
1936年7月,他作为“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洲,奔走北美,横贯欧亚大陆,从西半球到东半球,两年零一个月,旅程达108000公里,足迹遍布26个国家和地区。他7次进美国,6次入法国,5次赴英国,4次访加拿大……期间,他出席世界新教育会议、世界和平大会、全欧华侨抗日救国大会等,发表了《中國大众教育与救亡运动》《中国的战争》等演讲报告,起草了《告和平与中国之友书》《致国际和平大会主席书》等。他夜以继日,四处奔波,到各地学校、学术团体、电台、公园等处演讲,介绍中国的教育,宣传抗日救国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政策和主张,组织和动员世界青年起来反对侵略战争,保卫世界和平。他发起抵制日货和对日禁运行动,亲自率领华侨上街演讲募捐支持国内抗战救亡运动。他出色地完成了全国救国会委托他担任国民外交使节的历史使命,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绚丽的一章[4]。
二、深厚的劳苦大众情怀
陶行知先生曾亲笔书写“爱满天下”的格言,并终身践履。他一心为民,一心要救民。他认为,中国之所以贫穷落后,文化科学不发达,主要问题是教育落后,“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5]所以,他一生为劳苦大众办学,办劳苦大众的学校,为劳苦大众立言。
(一)为劳苦大众办学
1923年成立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宣言》指出:“一个共和国的基础,稳固不稳固全看国民有知识没有,国民如果受过相当教育,能够和衷共济,努力为国家负责,国基一定稳固。”[6] 在南高师举办暑期学校时,陶行知就曾组织学生到附近平民区推行平民识字活动,这是他从事平民教育的第一步。他曾设想了一个十年计划和一个五年计划,并希望“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农民。我们要向农民‘烧心香’,我们心里要充满着农民的甘苦”[7]。为了民族和劳苦大众的利益,他的心中始终有一团熊熊的烈火在燃烧。陶行知不仅很早就认识到农民问题,还抛弃高官厚禄,跑到偏僻的乡村去办教育当教师,目的就是让中国劳苦大众获得知识去自救并救人。“我们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改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8]陶行知心中装着劳苦大众,为劳苦大众办教育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二)办劳苦大众学校
1923年,由陶行知参与发起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筹备处在北京开办了4所平民试验学校,后又设立了100多个平民读书处。他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并将晓庄师范作为他推广乡村教育和实施“生活教育”的試验田。他在倾力试验乡村师范的同时认识到“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他创办儿童自动学校,以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提高民族的科学水平。他创办的乡村工学团“是一个小工场,一个小学校,一个小社会。在这里面包含着生产的意义,长进的意义,平等互助自卫卫人的意义。它是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产生了一个改造乡村的富有生活力的新细胞”[9]。他创办育才学校,“培养人才之幼苗,使得有特殊才能者的幼苗不致枯萎,而且能够发展……”[10]陶行知的一生,为了劳苦大众,为了民族解放事业,竭尽全力,兴办学校,艰苦办学。他心系劳苦大众的崇高品格和献身乡村教育的精神成为世代的楷模。
(三)为劳苦大众立言
陶行知编写的《三民主义千字课》《老少通千字课》等,不仅取材于劳苦大众的生产和生活,而且反映贫穷百姓的疾苦,为劳动人民鸣不平。1945年,他主编《民主教育》月刊,创办《民主》周刊,先后发表了《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民主教育》《民主教育之普及》等文章,对民主教育的涵义、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等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他指出,“民主教育是人民的教育,人民办的教育,为人民自己幸福而办的教育”。[11]他还是我国高校开放“女禁”最早的实行者之一,他认为,男女应当受同等的教育。这些都表现出他对劳苦大众难舍的情感,深厚的情怀。
三、丰富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教育家的理想人格既是对前贤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对前贤的超越和创新。教育家的高尚人格,是教育价值的人格化体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华的结晶,也是民族教育水平的形象化、生命化标志,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12]。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批判旧教育、倡导新教育,在推进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价值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一)创立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一贯既反对“食古不化”,也反对“仪型他国”。他原来信奉他的老师、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教育理论,但在现实中他发现,这些洋教育不适合中国社会和教育的现实,通过一系列教育实践,他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翻了半个筋斗,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主张。他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理论,所以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知行”。但从教育理论的研究和教育改革的实践中认识到,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观点不符合人类认识世界的规律,他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和“行知行”的主张,并且把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他强调“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在探索中国教育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取得的最为重要的理论成果。
陶行知先生还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先进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生教育等诸多方面均颇有建树,创新和发展了诸多领域的教育理论,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现代教育理论的宝库。
(二)致力七大教育实践
为了推动中国教育大众化,陶行知先后发起七大教育运动。一是于1921—1925年期间,他发起平民教育运动,参与主持中华教育改进社,组织中华平民教育总会;创办平民学校,开展平民识字活动;在北京设立平民读书处;先后赴全国20多个省市演讲平民教育,祖国的大江南北都留下了他风尘仆仆的身影。二是于1926—1930年期间,他推行乡村教育运动,发起乡村教育同志会;提出“师范教育下乡运动”,创办试验乡村师范。三是于1931—1935年期间,他开展普及教育运动,包括“科学下嫁”运动,设立“自然学园”,编辑《儿童科学》丛书、《儿童科学指导》丛书,编辑科学教科书,创办科学广播学校;创办儿童自动学校和山海工学团,并创办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四是于1935—1937年期间,他发起国难教育运动,成立国难教育社,参与筹建组织和具体领导上海和全国救国会,积极推动上海和全国抗日救国运动。五是1937—1939年期间,他奔走于国内国外,发表演讲,募集钱款,购买医药器材,积极投身战时教育运动。六是于1940—1945年期间,他创办育才学校,从事全面教育运动。七是1945—1946年期间,他倡导民主教育运动,参与组建民盟,主持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民主教育的文章,创作了大量宣传民主政治的诗歌。陶行知为推动中国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卓越的改革创新精神
社会科学家、教育家邓初民在悼念陶行知时说:“行知!您真伟大呵!不,您真平凡!……您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您也在创造——您创造晓庄,您创造生活教育社,您创造育才学校,您创造社会大学,您创造新教育、人民教育,您创造小先生制。您发表《创造宣言》,您要创造新的人,新的中国,新的世界。”[13]在陶行知先生的人格谱系中,充满了探索的精神,创造的精神。他是颇具创造精神的中国教育设计师、实践者、改革者和创造者。
(一)推行教学改革
陶行知在1917年担任南高师教务主任并兼任教育科主任期间,针对“先生好像是书架子字纸篓之制造家,学校好像是书架子字纸篓的制造厂”[14],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全被教没了的弊端,提出了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的主张,并先后发表了《教学合一》等文章。“教学合一”的主张后来进一步发展为“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成为他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实施创造教育
创造教育是陶行知在育才学校办学实践中所提出的一种新思想。他在《创造的教育》一文中指出:“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这是物质的成长。”“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你要有孙子,非先有老子、儿子不可,这是一贯下来的。”[15]针对当时中国危机四伏、存亡一缕的现状,他认为,中国教育只有两条路线可以走得通,一是教劳心者劳力,二是教劳力者劳心,也就是说用脑的人需用手,用手的人要用脑,强调手脑并用,崇尚创造精神。他先后提出了育才学校集体创造月计划、创造年计划,拟订了《育才学校创造年计划大纲》《育才学校创造奖金办法》,撰写了《创造的儿童教育》专论,创作了育才学校校歌——《凤凰山上》;写下了《创造宣言》。无论是宣言还是校歌,都是教育的壮丽诗篇,陶行知大气磅礴,热情洋溢,所歌咏、所赞颂的是创造,是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和真善美的世界。[16]
(三)践履首创精神
陶行知先生早在1919年写的《第一流的教育家》中就指出,“敢探未发现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開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教育家[17]。陶行知把践履首创精神,做第一流的教育家,作为人生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在中国教育史上,他创造了很多第一: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培养乡村教师、普及平民教育的晓庄乡村师范学校,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创造了开先河的“生活教育”理论,首创了“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的工学团,首倡“即知即传人”的“小先生”制;首创了在难童中以培养有特殊才能者的人才幼苗为目标的育才学校……他是对社会时弊和旧教育、死教育动大手术的改革实践家。
教育家的人格魅力,具有强大的磁性力量,深深吸引和影响着有志于改革和发展教育的人们。陶行知先生就具有这样极其丰满的人格魅力。“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真谛,“追求真理做真人”是他的人生目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他一生的光辉写照。陶行知的人格是完美的,郭沫若称他“是一个真善美三者具备的‘完人’”;陶行知的人格是闪亮的,他的人格光耀中华,辐射世界;陶行知的人格是影响深远的,他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对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陶行知先生在中国教育史上树起了不朽的丰碑。研究他的人格魅力,对于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培养和造就更多的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印]泰戈尔.人生的亲证[M].宫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86.
[2]章跃一.中外女教育家成长的启示[J].江苏教育研究,2012(9A).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20:83.
[4]徐明聪.陶行知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9:166.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20:189.
[6]徐明聪.陶行知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9:27.
[7]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20:74.
[8]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8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20:34.
[9]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20:422.
[10]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20:378.
[1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20:490.
[12]孙孔懿.论教育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421.
[13]周毅,向明.爱满天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143.
[1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20:18.
[1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20:446,448.
[16]徐明聪.陶行知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9:226.
[17]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20:22.
责任编辑:华轩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