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陈广东
摘要:淮安独特的地域文化、人文特质和精神孕育了淮安名师扎根坚守、朴实守正和力学躬省的成长特点。研究当代淮安区域的小学名师成长足迹和发展历程,概括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共性特征与规律,对促进淮安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推动苏派教学的不断完善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淮安名师;成长规律;成长特质;苏派名师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7A-0073-04
苏派教育源远流长,研究当代淮安区域的小学名师成长,将促使“苏派”教学进一步发展。淮扬文化,作为江苏众多代表文化之一,孕育了一批批杰出的教育人:蒋同惠、戴铜、吴汝萍、李建成、吴玉国、黄艳梅、唐玉辉、施延霞、顾琴……在淮安这群小学名师的身上,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既有苏派名师的阔达多智、开放善思的智慧,也有自己独特的基本特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有较为远大的教育抱负,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有追求卓越的教学气度。他们的成长既有苏派名师成长过程中的普遍规律,也有苏北特有的文化特质。笔者以淮安教育为背景,研究淮安区域内近三十年来十多位具有代表性的小学名师的成长足迹和发展历程,概括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共性特征与规律,以期进一步促进淮安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苏派教学的不断完善。
一、厚重柔情的地域文化——铸就淮安名师扎根坚守的心灵安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淮安地处江苏省中北部,是中国地理南北分界处,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地形地貌以平原为主,境内河湖交错,水网纵横,京杭大运河、洪泽湖、淮河等9条河流在境内纵贯横穿,是典型的“平原水乡”。它东临盐(城)扬(州),北接连(云港)宿(迁),淮扬文化在这里孕育,汉楚文化在这里延伸,刚柔与大度、灵动与精致在这里融为一体,交融性与互补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成为淮安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这一特质已经作为优秀的文化基因沉淀到淮安教育精神的文化血脉之中,成为今天淮安教育人的宝贵财富 [1]。
(一)对土的坚持,是“竖起脊梁担事”的使命与担当
教育总是扎根在固定的场域中,淮安从中国地理上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存在,是中国南北分界之处,也是南船北马交互之地。自古以来,文化在这里交融,淮安的教育也一直承担着“救亡图存”的重任。古有韩信胯下求存,今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爱国教育者李更生在这里毁家办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这里创办“新安小学”宣传抗日,千百年来“竖起脊梁担事”成为每一个淮安教育人的精神支柱和文化使命。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戴铜老师躬耕讲台40年,不断传承和发展李更生先生的“儿童本位”教育,创造性提出了“幸福教育”的办学主张,将“办幸福教育,建幸福学校,当幸福教师,育幸福学生”作为终身教育使命;特级教师黄艳梅扎根小学教育30年,她坚持研究和传播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瑶卿先生的“剧文化”,以“戏”(京剧)为文化元素,探索“理念萌发—文化落地—行为耕犁”颇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实践建构之路,将戏剧教育与学校文化进行现实性转化和培植。他们用“草根”式的坚守撑起了淮安基础教育的脊梁。
(二)对风的守候,是“底层求美”的坚持与追求
淮安地处江苏北部,属于特殊的季风气候,典型的特征是湿冷和湿热,长期生存于此的淮安人形成了坚忍不拔、底层求美的共同人格。淮安经济上稍逊于苏南,当代教育史上也没有出过像斯霞、李吉林、于永正这样的教育大家。在1978年至2014年间,江苏共产生了2731位特级教师,从城市分布情况来看,淮安171名,占总人数的6.3%。由此可见,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影响力上,淮安地区的名师和其他地区相比还是稍显薄弱。经济和教育上的影响渗透在淮安教育的文化结构中,以文化基因的方式影响着每一个淮安教育人的心理。在研究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淮安名师都是从底层开始学习、研究和成长的。语文特级教师李少侠,上课前的每一篇课文都会朗读上百遍;数学特级教师刘永平,坚持手写教案三千多篇;体育特级教师王素芳,二十年如一日每天撰写一篇文章请同事指导等。他们不同于一般教师的成长自觉和自下而上的坚持与追求,是淮安教育人“底层求美”最真实的写照。
(三)对水的追寻,是“多元悦纳”的兼容与创造
很多研究者会关注到水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淮安也是个多水的城市,雄浑的淮河水孕育着淮安人沉稳大气的精神,灵动的洪泽湖丰盈着淮安人精致灵动的气质。杨九俊先生在《试说“苏派教学”的基本成因》一文中曾提到,水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内蕴、灵动、水气”三个方面。九河通衢、和谐共生的淮水文化造就了淮安教育人儒雅开放、多元悦纳的实践品格。在淮安名师的身上我们既能看到南学的精简、太湖的灵动,也能看到苏州的精致和石头城的厚实。他们善于学习,勇于悦纳,更敢于创造。例如,淮安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吴汝萍,巧妙地将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运用到自己的数学教学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智趣数学”教学理念;再如淮安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刘须锦,在学习了数十位名家教育思想后,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提炼出“思维语文”的教学理念等。在淮安名师的成长中,我们虽能看到他人的影子,但更多折射出的是融合创生的教育智慧。
二、典雅质朴的人文特质——构筑淮安名师朴实守正的教学追求
刘士林先生在《中国诗学精神》开篇言:与一种完整的文化形态共存亡,必有一种统一的精神方式。这种精神方式,我们把它叫做“文化基因”。淮安历来人文荟萃,韩信、枚乘、建安七子陈琳、爱国英雄梁红玉、关天培,开国总理周恩来,作家吴承恩、刘鹗,医药学家吴鞠通,京剧大师王瑶卿等均出自淮安。经过时间的积淀,他们的文化精神和文化特质已融入到淮安的文化血脉中,成为淮安最宝贵的文化基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淮安人。
(一)坚持实践,积累本土经验
名师总是成长在独特的文化土壤中,典雅质朴的淮安文化催生出淮安名师朴实守正的教学追求。在我们研究的十几位淮安名师中,我们发现这些名师虽然成长方式不同。教育理念各异,但他们都始终坚持在教學实践和教育研究的第一线不动摇。特级教师蒋同惠坚守讲坛42年,直至退休;淮安名校长唐玉辉即使在担任校长期间也要坚持上语文课;小学数学名师刘永平长期担任学校负责人,但他仍坚持执教毕业班,课务甚至比普通老师还要多。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发现,在发现中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积累经验,就在这样的循环往复的实践中积累本土经验,解决本土问题,并成功塑造教学个性,形成教学风格,总结教育理论,凝练教育思想。“第二课堂”“本真教育”“生活数学”等都是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提出来的适合本土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