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张军
摘要:叙事性文本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占有较大权重。以认知图式理论为指导,结合统编教材叙事性文本教学,从基于主题线索,把握叙事性文本的内容图式;聚焦文章表达,捕捉叙事性文本的语言图式;俯瞰谋篇布局,探究叙事性文本的结构图式三条路径入手,可以提高叙事性文本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对叙事性文本的结构化认知能力。
关键词:认知图式;叙事性文本;文本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7A-0097-05
认知图式理论认为,每个人头脑中都存在大量的对外在事物的结构性认识,知识的学习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个体认知图式的建构与优化。对于阅读教学而言,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文本是阅读教学的载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过程便是学生认知与文本价值互为建构的图式化过程。在各个时期、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叙事性文本都占有较大权重。本文试图以认知图式理论为指导,尝试从把握内容图式、捕捉语言图式、探究结构图式三条路径提高叙事性文本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对叙事性文本的结构化认知能力。
一、基于主题线索,把握叙事性文本的内容图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要能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1]13。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是深入研读文本的第一步,把握内容图式,能较好地明晰文章的主要内容。“内容图式,指的是语文成品的主题和内容。”[2]8在叙事性文本教学中,翻开任意一篇课文,我们都会读到人物与事件,而这些人物和事件都是基于一个主题,顺着叙述线索展开的。为此,基于主题和线索,便可以较好地把握叙事性文本的主要内容。
(一)关注单元主题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具有“双线组元”的单元编排特点,其中的人文主题是该单元选文的核心。在学习某一单元课文之前,引导学生关注并揣摩单元导读页上的文字表述和所配插图,能让学生对本单元汇集的篇章主题及方向有大致的了解。如三下第六单元以“在童年的百花园里,我们看到了真善美”为主题,四上第六单元以“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为主题,四下第六单元以“深深浅浅的脚印,写满成长的故事”为主题。经过梳理,不难发现前后三册教材的单元主题明确、相似且关联。比照着看这样的“前移后续”,就能轻松地画出“童年·成长”这样一个“同心圆”。
(二)细读课文题目
题目昭示文本主旨,细读每篇文章题目就能对该篇文本的内容有个初步的感知。如一上的《乌鸦喝水》、一下的《动物王国开大会》、二上的《大禹治水》、二下的《邓小平植树》……题目即文眼,引导学生阅读每一篇叙事性文本的题目,可以知道故事人物,可以知晓关键事件。即使不能一眼窥见文章内容梗概,但都可以从题目上推测出文本主题及故事内容。
(三)梳理文本线索
叙事线索是叙事性文本的主线,相当于珍珠项链的那条“线”,主线上串联的人与事,抑或场景,便是一颗颗“线上”的珍珠。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如何在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中建构起叙事性文本的内容图式?不妨从梳理文本叙述的线索开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叙述线索之后,关注人物、时间、地点,再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便可以把握叙事性文本的内容图式(如图1)。
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上第六单元为例,深入研读三篇课文的叙述线索,我们会发现它们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有浮现眼前的明线和隐含其后的暗线。《慈母情深》一文以“要钱、给钱”为明线,以“母爱”为暗线;《父爱之舟》一文以“小渔船”为明线,以“父爱”为暗线;《“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以“对小诗不同的评价”为明线,以“父母不同方式的爱”为暗线。在明线与暗线的交织下,巧妙地展开叙述。学生根据内容图式,便可以整体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
二、聚焦文章表达,捕捉叙事性文本的语言图式
《课标》指出: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1]12。在叙事性文本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独特的表达、抒情的语句、细节的描写,便能发现叙事性文本的表达特色,从而逐步形成叙事性文本的语言图式(如图2)。“语言图式,指的是语音、字、词、句等方面的语言知识及应用。”[2]8建构语言图式,不仅是夯实语文学习的“根基”,更是聚焦文章的表达,捕捉那些字、词、句“排列组合”的基本规则,让学生逐步形成“带得走,用得上”的语文能力。
(一)聚焦独特表达,揣摩语言特色
每一篇文章的表达方式都是作者语言风格的呈现。在整体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后,需要进一步细读文本,体会“这一篇”文本的独特表达。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五上第六单元的三篇课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母子亲情、父子亲情、父母之爱都化在字里行间,需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进而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形成叙事性文本的语言图式。
如《慈母情深》一文中最大的语言特色是运用反复的表现手法来表达强烈的情感。具体说,为了突出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选取多个角度,运用对比、反复的手法。先是第7自然段出现的“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七八十个女人、七八十只灯泡……”,“七八十”这个词语的五次反复使用,与“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形成强烈的对比。接着又写了看门老头与“我”的对话,“我”和“妈妈”的对话,“妈妈”和“工友”的对话。与其说是对话,不如说是在大声地喊话,生动而强烈地渲染出小工厂极端拥挤、闷热嘈杂的环境。在刻画母亲的两组特写镜头中,运用同词反复手法,贯穿全段。“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语序颠倒,慢镜头回放,连续动作的分解,推进再推进,虽然短暂一瞬,画面却刻骨铭心,表达了“我”看到劳碌的母亲转过身来时的惊讶、酸楚。同样,“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母亲给“我”錢之后的几个动作,连用四次“立刻”,让人更深刻地感受到母亲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不辞劳苦、争分夺秒地拼命工作,母亲的想法便是多干一些就能多挣一点。抓住这些有特色的表达,便能感受到母亲任劳任怨的伟大品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