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教育问题须对症下药

时间:2024-05-04

王志向 高文静

有位地毯商无意间发现,他最漂亮的一块地毯的中央鼓起一个包,于是就用脚把那个包踩平了。但是,包在原来不远的地方又鼓起来了,他又把它踩平了……就这样,包一次次地出现,他一次次地踩,直到他掀起地毯,看到一条蛇摇晃着身体愤怒地爬了出来。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中曾提及,“今天的问题来自昨天的‘解决方法”。在教育领域亦是如此,像这个故事里的商人一样,用有问题的“解决方法”去解决问题,无异于用错误的方法止痛,不仅不能有效止痛,甚至还有可能带来新的疼痛。

当人身体的某个部位疼痛了,继续按压疼痛部位,利用自身的感觉适应,可以使自己适应那种疼痛,然后就会感觉到没有原来那么痛了。这种“适应式止痛”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疼痛问题。譬如,知识灌输、不斷刷题虽然遵循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的练习律原则,但是在实施时如若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就会在筋疲力尽之下努力适应这种“疼痛感”。要想减少学生在这种高认知负荷下的“适应式止痛”现象,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主体因素,给学生预留一定的自主反思的空间,让他们真正找到自己的“痛点”;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他们对症下药,消除自己的“痛点”。

当人身体的某个部位疼痛了,如果通过自我麻醉,甚至将自己打晕,的确可以让自己暂时与疼痛感隔离,但这种“逃避式止痛”能逃得了一时,却逃不了一世。当前,学生辍学现象得到了有效解决,但逃课、不认真听课、不按时完成作业等逃避学习行为依旧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学生自我效能感低带来厌学情绪、教师教育理念落后导致学生厌师心理、家庭对孩子的学习过于重视(导致学生学习压力过大)或者不够重视(没有进行有效指导和监督)等。要想减少学生的逃避学习行为,家庭和学校要加强沟通和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在心理上对学生进行疏导,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

当人身体的某个部位疼痛了,狠狠地掐另一个部位,往往会感觉先前疼痛的地方没有那么痛了。这种“异位强化式止痛”无异于负薪救火,不仅不能止痛,而且会让痛点越来越多。当下的学校管理中常有这种“异位强化式止痛”现象。譬如:发现学生文化课成绩有所下滑,学校不是通过深入调查和细致分析找出背后的根本原因,而是简单粗暴地占用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时间来让学生学习文化课。一味增加学习时间不仅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课成绩(甚至会让学生因学习强度过高产生厌学心理,进而使成绩下滑),而且会影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要想减少此类“异位强化式止痛”现象,学校决策之前要对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分析,争取做到“七次量衣一次裁”,而不是用一个问题去解决另一个问题。

(王志向,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430079;高文静,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30079)

责任编辑:杨孝如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