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优质初中区域家校共育的行动模式研究

时间:2024-05-04

席晓圆 左坤

摘要:家校共育是促进新优质初中发展的推动力量。在区域推进家校共育的过程中,南京市46所新优质初中就家校共育的视野、站位、主张、目标等达成了共识,形成了重建家校共育的信念系统、建立家校共育的区域推进机制、打造家校共育的特色品牌、坚持家校共育的科研项目引领、保障家校共育的长效运行等行动路径,构建了市、区、校三级联动的家校共育行动模式。

关键词:新优质初中;家校共育;行动模式;区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7B-0010-06

2015年,为了深入贯彻江苏省教育厅实施初中质量提升工程的相关要求,加快改造南京市薄弱初中学校,全面提升薄弱初中教育质量,缩小校际办学差距,促进初中优质均衡发展,南京市教育局启动新优质初中创建工程,共有46所薄弱初中入选。这46所新优质初中创建学校(以下简称“新优质初中”),多是在发展和历史变迁中,由于多种因素影响的叠加,成为目前相对薄弱或发展滞后的学校。改薄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改薄工作任务艰巨,涉及面广,问题也多,我们选择以新优质初中发展中需共同面对的家校共育这一问题作为改薄的突破口。之所以选择“家校共育”,是因为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家庭、政府、社区的合作、互补、和谐关系的构建,以及对学生发展的同步、同育、同构的合力支撑。46所学校要实现新发展和新跨越,必须携手攻关,紧跟时代的步伐,革新观念,整合资源,创新路径和方法,形成市、区、校三级联动的发展模式。

一、家校共育的内涵审视

(一)视野——家、校、政、社合力育人格局的形成

家、校、政、社合力育人是新时代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内涵创新。《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构建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镇村、家庭共同育人的格局[1]。2018年,***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2]。可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大育人格局”正在形成。横向来说,家庭、学校与社区要循环衔接,有机贯通,真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学校主导、家长主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纵向而言,家庭教育既是关乎家庭福祉的私事,也是关乎民族和国家命运的社会公共事务,政府部门要做好“新父母”的指导工作,学校要做好教职员工、家长的沟通协调工作,社区要做好联系社区成员、社区管理部门、政策制定部门及相关非营利机构等工作,最终形成立体化、动态化的合作结构。

(二)站位——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与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要吸引家庭、社会力量加入。建立健全育人机制,提高学校管理科学化水平,是构建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新型关系的手段。家长参与学校工作,进行民主监督,是学校变革的内在要求,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現代学校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傅国亮所说,一所优秀小学的发展规划中如果没有“家庭教育”,只能是一所优秀的传统小学,称不上优秀的现代小学[3]。

十九大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现代教育公平被理解为多种教育基本价值的有机组合从而达到的平衡状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儿童培养目标上一致,侧重点各有不同:家庭重在生活教育,引导学生修身、养德、立志;学校重在学力培养,引领学生完善人格、启迪智慧;社会教育重在引领学生社会实践、探索创新。任何一方的缺位、越位、错位,比如学校与社会的合作被忽视、家校共育中重智轻德、家庭教育意识薄弱等,都将导致教育价值观的失衡,阻碍教育公平的实现。因此,现代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价值上的澄清与平衡、在教育职责上的明确与衔接、在教育资源上的整合与互通,以形成教育合力,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三)主张——构建功能完整的家庭,建设家长满意的学校

发展视域下的家校共育应承担两种职责:一是指导构建具有完整功能的家庭。江苏省家庭教育现状调研发现,以下问题比较突出:父母缺乏正确教养观念,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父母缺乏科学的养育方法,重言传轻身教;家庭变为学校的附属,变成“第二课堂”,重视孩子的知识技能学习,忽视孩子的生活教育。所以家校共育第一要务是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构建具有完整功能的家庭教育指导[4]。正如孙云晓所说,“家校之间要守好边界,家校合作方向不是把家庭变成学校,而是让家庭更像家庭,让家庭教育回归生活”[5]。二是建设家长满意的学校。“合作”不能停留在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上,不能停留在养成学生生活习惯上,也不能停留在教育的任何一个具体领域或维度上。因此,除了让家长作为支持者与学习者参加家长会、家长学校、家庭开放日等,还应该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与监督者,参与学校文化建设、课程建设、志愿服务等,不断提升家长在合作中的责任感与获得感,赢得家庭与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认同与支持,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四)目标——立德树人,致力于参与者的共同成长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家校共育的目标。家校共育不仅指向学生发展,也指向多方面共同提升。一是家庭关系更加密切,家庭生活幸福完整。合作过程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会被重新审视与完善,家长要从焦虑的教育服务购买者转向终身学习的同行者。二是学校管理与决策的民主化,形成家、校、生、师情感共同体。三是融洽社群关系,对于社区、政府、专业社会组织而言,多方的参与和反馈能够为政府教育改革决策提供依据,社区、政府将从旁观者变为积极的参与者。

二、新优质初中区域家校共育的行动路径

通过对南京市新优质初中家校共育举措进行汇总与提炼,可以总结出区域家校共育的行动路径。

(一)重建家校共育的信念系统

家校是命运相连的两类主体,合作首先要明确家校共同体的价值信念。共同体坚持权利平等、对话协商、合作共赢、交流互动、科学发展的价值信念;明确价值信念系统框架,具体包括关注焦点(信念、阐释、观点、历史、儿童、家长、教师、内容、情境、规划、评价、反思)和问题反思两个维度的内容(见表1)[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