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思维课堂:让信息技术学习走向深入

时间:2024-05-04

顾雪刚

摘要:当前信息技术课堂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不少教师将信息技术课堂简单与记忆型课堂划上了等号,也就是单纯的模仿教学,课堂上机械训练、简单强化,以至于学科的思考力明显不足。这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的目标完全相悖。因此,教师只有改变这种教学方式——预设巧妙的教学情境、精选优质的教学资源、设置适切的教学问题、强化教学实践,注重学生的思维培养,彰显学生的思考力,才能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开启深度学习之旅。

關键词:思维课堂;引发思维;拓宽思维;延伸思维;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2B-0084-03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等在为中文版《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一书作序时说:“知识对于任何一种思维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知识,一个人无法思维;反之,没有思维,知识又是空洞的,是没有活力的”。[1]因此,我们的课堂如果缺少了思维教学,就等同于简单的知识填鸭。我们的课堂除了要“传授知识”更要兼顾学生的“思维培养”,并实现“知识课堂”向“思维课堂”的转型。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基础”。但我们很多老师也发现: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学生更多的是单纯的模仿性练习。一节课中,围绕这些知识点,学生都能完成相关任务,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者完成综合任务时,往往会发现学生无从下手。这一现象的背后很好的说明了我们课堂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而轻思维培养。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课堂从这种只教“知识”向注重“思维能力”培养转变,通过构建思维课堂,让信息技术学习走向深入呢?

一、关注情境,引发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也应该从“自身的疑问和惊奇”开始。有智慧的教师会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内存”,创设出具有内在联系和真实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和知识”间自发形成对比,产生自己的“疑问和惊奇”,从而激发学生自身的思维和强烈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初识WPS演示”一课时,很多教师都会这样导入新课:向学生介绍一个新朋友,然后演示这个WPS演示课例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观察到了哪里信息?”在得到“图片、声音、视频”等回答后,引出本课学习内容并介绍WPS这款软件的其他用途。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都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讲解。对比之下,创设对比导入的教学情境,则更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教师首先播放中国最美乡村的视频,并提问“通过这段视频,你们现在知道中国最美乡村是哪里吗?”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打开桌面上的一份关于婺源的“WPS文字”的介绍(有文字、图片、背景),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婺源。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份更精彩的婺源介绍,你们想欣赏一下吗?

学生打开婺源的WPS演示文档,感受这份介绍中的精彩。

师:对比WPS文字的婺源介绍和老师刚才的这份介绍,如果让你来介绍婺源你会选择哪一种方式?为什么这样选择?

学生纷纷讨论起来:“选择第二份”“这份介绍中有WPS文字介绍中没有内容——音乐、视频,让介绍更精彩”“第二份更有表现力,更能吸引观众”“排版简洁,但重点突出”……

教师趁机提出学习挑战:“那你知道这份介绍是用哪款软件制作的吗?”“这么有表现力的介绍大家是否也想来做一个?”

在此情境中,教师在让学生欣赏已学软件“WPS文字”的婺源介绍的基础上,适时引出“WPS演示”的婺源介绍,启发学生自行将已有知识和新知作对比,直观感受两款软件制作的不同效果,从而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WPS演示”这一软件的功能,促使学生在对这款软件的功能感到惊奇的同时,学习的兴趣和思维活跃度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二、精选资源,拓宽思维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把课本上的知识按部就班地教授给学生,简单地解答课本上的问题,就会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思维禁锢。长此以往,学生就成为井底之蛙,全无学习的兴趣,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在课堂上不能只讲知识,更应该让知识与思维相辅相成。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知识点,精心选择学习资源。这些蕴藏着丰富知识、方法和思想的教学资源,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对知识和方法进行理解,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拓展思维。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画图的“颜色填充”一课时,学生在完成用颜料盒选色和自定义颜色填充颜色的学习后,教师适时引入了“多彩蝴蝶”这一教学资源,让学生把蝴蝶的左半边填上和右半边相同的颜色。表面看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任务,学生可以根据刚才所学的自定义颜色来完成这个练习。一开始,课堂上传来“简单”“小意思”“这个好弄”等此类声音,同学们摩拳擦掌、兴趣盎然。可结果却是出乎孩子们所料,在他们不断的调试下还是没有一个学生能完成这一任务的,孩子们一个个心急如焚。“同学们,你们在填充颜色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在学生山穷水尽的时候,老师及时的一个问题让所有学生的思维重新专注起来。“根据老师刚才教的自定义颜色的方法,无法调出蝴蝶右半边一模一样的颜色!”这是所有学生给出的共同答案。“要获取和右半边一模一样的颜色,难道我们就只有自定义颜色这一种方法?”教师的灵犀一点顿时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可以用吸管工具去选取颜色,再填充。”几个孩子回答道。一时间柳暗花明,这一困扰孩子们的难题迎刃而解。

此教学环节中,教师没有直接去讲解吸管工具的使用方法,而是通过精心选择的教学资源,将吸管工具的使用知识“潜藏”在“多彩蝴蝶”这一任务中,并很好地把握了知识与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宽学生对颜色填充时工具选择的认识,更让学生明白了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更多地关注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方法,提高思维的广度,避免单线思维。

三、適时追问,延伸思维

“问题”是学习的“发动机”,有了“问题”才会让学习产生动力,才能让思维有了方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受知识和生活经验的限制,思维缺乏深度,此时就需要教师通过环环相扣的追问,给学生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解决问题的思维跳板,将学生思维的注意力直指问题的关键处、实质处,让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延展[2]。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画笔的秘密”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在小蜜蜂寻找春天这个单词时,走过的路径上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画出合适粗细的线。针对小蜜蜂找春天这一练习,教师在演示这个动画效果之后,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

问题1:每个字母之间的间隔是多少?(确定小蜜蜂每次走的距离)

问题2:小蜜蜂在找春天这个单词时,它的动作过程是怎样的?(了解什么时候提笔、什么时候落笔及小蜜蜂的行走轨迹)

问题3:怎么来画出我要的线?(明确如何画线)

在层层深入地解决以上三个问题之后,学生对此次学习任务的要求有了初步认识,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还是问题百出,如线画得太细、颜色单一、蜜蜂的运动轨迹不对、画的不满意无法清除重画等。可见学生对画笔模块的相关命令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度还远远不够,没有将这一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基于以上情况,教师抓住学生练习中产生的这些生成性资源,适时追问。

问题4:我们可以通过什么命令来改变画笔的大小?

问题5:提笔和落笔何时使用才适合?为什么?

问题6:如何让小蜜蜂行走的每一段轨迹颜色都不一样呢?

问题7:当你对画出的内容不满意时,如何来删除它?

以上四个追问目标明确,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资源的再梳理,是对前次提问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启发学生更好地理解画笔模块的相关内容,并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强化实践,创新思维

中小学生学习的信息技术内容大多都是应用性知识,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应用软件操作的过程,必须强化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记忆、理解、深化,而“记忆、理解、深化”都需要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应用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行自我构建,并不断解决新的问题。同时,信息技术的价值不在于简单模仿,而在于不断创新——学生需要的不是去“复制别人的操作”,而是去构建自己的方法,培养创新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Scratch编程的“大鱼吃小鱼”一课时,学生在掌握小鱼在海底自由移动和大鱼跟随鼠标移动等知识,初步完成“大鱼吃小鱼”的脚本设计后,教师联系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大鱼吃小鱼”游戏,梳理游戏情境,以此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诱发学生创造性想象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自己已有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创新游戏情境与规则,增加游戏难度,让游戏更具可玩性。“章鱼射手的随机子弹”“螃蟹大王的从天而降”“小鱼的突然隐身”“大鱼暂停炸弹”等奇思妙想不断在实践中迸发,并付之于实现。

本例中,教师没有面面俱到的讲解,而是利用对学生已有经验的梳理、对创新话题的诱导、对实践操作的鼓励等方法,潜移默化地整理了思维、激发了创意、活用了知识,使学生在创意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通过学生的不断思考把整个教学活动推向高潮。

信息技术学习要走向深入,必须在课堂中彰显思考的力度,训练学生的思维,从而成就信息技术课堂的精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握好:巧妙的教学情境的预设、优质的教学资源的选择、适切的教学问题的设置以及强化教学实践,注重学生的思维培养,彰显学生的思考力,才能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开启深度学习之旅。

参考文献:

[1]斯滕伯格.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M].赵海燕,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2.

[2]谢飞祥,苏英姿.把握追问时机 提升思维品质[J].学子(教育新理念),2013(11).

Thinking-Focused Class and Deep Learn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GU Xue-gang

(Taicang Shuangfeng Central Primary School, Suzhou 215416, China)

Abstract: The prominent problems now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 include: quite a few teachers equate information class with memory, that is, simple imitation teaching, and such class is full of mechanical drills and simple reinforcement, which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thinking ability of subjects. And it is also against the goal of the Guidelines.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the teachers must change this teaching method by presupposing teaching contexts, selecting 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s, designing apt teaching questions, strengthening teaching practice, emphasizing students thinking cultivation, and highlighting their thinking ability so that they can have a deep learning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

Key words: thinking-focused class; triggering thinking; expanding; extending; creating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