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周灿
摘要:“信”课堂信息化教学创新模式是笔者最近几年将信息化工具用于课堂的实践总结。“信”模式是采用慕课、反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究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结合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平台不断实践与完善,逐渐形成的课堂信息化教学创新模式。实践证明,采取“信”模式,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信”模式;信息化;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7C/08C-0082-04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各行各业都是创新者长久,因循守旧者淘汰。学校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求变创新,并把这种思想贯穿在教学之中,让学生耳濡目染,成为适应这个创新时代的人。
一、“信”模式的产生、含义和特点
(一)“信”模式的产生及含义
老师都希望学生能愉悦地自主学习,形成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要达到如此目标,老师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很好的途径。笔者几年来一直致力于学习和使用信息化工具和方法并推广应用于日常课堂教学之中,并把这种采用慕课、反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究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结合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平台不断实践与完善,逐渐形成独特风格的课堂信息化教学创新模式叫“信”模式,即“信”课堂信息化教学创新模式。
为何叫“信”模式呢?其一,“信”模式下的教学做考评样样信息化;其二,“信”模式下的课堂学生可以让电脑或手机及互联网充分为学习所用,这需要信任,需要师生互信、学校家长互信、各方对师生的信任。
(二)“信”模式的实施步骤
1.资源上传。老师把所任教课程的教学计划、教案和教材、微课、微视频、PPT、案例等学习资源上传到学生可随时登陆学习使用的信息化教学平台。
2.任务确定与认领。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材目录做成几十个任务(任教班级有多少学生就分为多个任务),任务表上传平台,然后在任务表下设置讨论区,让每个学生自己主动认领任务代码,并把代码回复在讨论区。如果有几个同学同时认领一个任务,那么看回复在讨论区的时间先后,先认领的先得,后认领的必须重新去认领其他没被认领的任务。认领任务完成可以一个人全部完成整个任务,也可以以自己为主(必须以自己为主)请其他同学协助完成,自己也可以协助其他同学完成,独立与合作精神兼具。认领首次和第二次任务的同学,由于时间紧迫,可以由两名同学合作完成。老师把最终任务认领情况表上传平台第一节课的位置。
3.任务完成与上传。对于首次使用“信”模式学习的班级第一堂课完成任务认领后,老师花一节课时间教会学生使用CS8微课制作工具,至少要求学生能做到在平台资料区指定位置找到该软件包然后下载安装完毕,学会录屏、添加文字、剪辑、输出成独立播放的MP4,以便后续完成自己任务里要求的微课或微视频作品。电脑或者手机制作PPT和WORD、自动提取图片中文字、语音输入文字等快速完成任务的工具和手段不用教,学生都会,少数不会的可以学生间互相教授。
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用手机或在家用电脑,或利用在机房上课时间边听边完成自己的任务。
(1)针对自己的任务代码找到教材对应章节和老师教案,对教材进行学习和知识点圈画;
(2)完成教学PPT;
(3)完成至少一个教学微课或微视频;
(4)上传PPT和微课或微视频到自己任务上传区域的讨论区(进入这个区域的老师和学生可以进行学习和点赞及回复)。
4.作品展示与提问思考。每个同学根据老师上传的教学计划在属于自己展示教学的课时上台讲课、提問、被提问和微课展播。学生作为主讲站在讲台,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逐一进行基本讲解,老师作为助教站在台下的学生后面,主讲的学生展示每个知识点后,台下的老师对于不能从字面上直接理解的知识点进行提问,答案没有现成的,需要理解运用刚才的知识点才能回答正确。请哪个学生回答由讲台上的学生决定。
5.老师小结、评价全体同学系统上完成微课和PPT的观看、随堂测试和知识点巩固练习、系统自动批阅、自动反馈并且对完成总体情况进行积分。
(三)“信”模式的特点
创新模式新理论不少,但多数只能看高贵的蓝图,没有随时可体验参观的现成“大厦”,毕竟看图看模型永远无法体验真实入住的感受。“信”模式可以随时体验,并能快速构建于日常教学。它更注重学生学习态度和能力的培养,增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创新创造意识。
1.具有MOOC学习工具资源多元化,不受时空限制易使用,课程受众面广的特点。“信” 模式整合教材、图片、PPT、微课、思维导图、信息化平台、电脑和手机、网络、局域网、互联网、社交软件、图形识别等多种工具和资源,形成多元化的课程资源和学习工具。学生学习时可不受传统课程时间、空间的限制,依托互联网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只要有网和手机在家即可学习。比如,学生请假了也可以在家完成学习。上课的学生人数也能突破传统课程数量的限制,能够满足大规模课程学习者学习。
2.具有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资源整合,人机交互的特点。“信” 模式既能按照传统教学线下组织对教学大纲、重点难点讲授、课后练习、反馈评价等方面进行合理组合,又能教学主题与相关资源上传信息平台,以多种信息化技术对知识进行呈现,有利于学生自身知识系统的生成和建构。能针对学科中重要知识点展开引导,引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究。通过人机交互、由浅入深地学习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和创新创造探索意识。既有线下课堂规范性流程,又有线上丰富的课程结构内容,便于学生查漏补缺。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大胆地怀疑,提出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教与学互动产生丰富资源取代简单的课程传授,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具有探究性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做中学)的特点。“信” 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来展开教学过程。学生借助多种工具,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在做中学,使得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课堂教学大部分时间不是老师在讲,而是学生在讲,学生在做。学生先自主学习,如果在自学中没有反馈有困难就不用再教;如果个别提问就个别教;如果同一问题提问多或学习反馈中错误较多就统一讲授,必要的难点和重点制成微课上传平台,学生可反复观看学习。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夯实了自己的知识基础,经过探索和发现,以自己的方式将知识纳入认知结构中,并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教师在这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信” 模式符合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率先提倡的杜威“做中学”理念,也符合毕生从事学校教育的改革和教育科学的研究工作的前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的主张:好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可以少讲,学生却可以多学。“信”模式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渴望学习的欲望和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4.能培养善于用网络自主学习、能独当一面的人。“信”模式还教会学生怎么学,学首先要找到学习资料。每次课学生面对的学习资料是这样一些资源:课本(含有画线的课本图片)、参考资源云盘、PPT、重点难点微课、情景视频、讨论区内容、随堂反馈测试区、巩固训练作业区、章节考试区等的信息化学习平台。学生要能找到这些资料,并且自己也学会像老师一样针对某个知识点找资料,到哪去找资料,能找到相关资料,找对资料是学会知识的重要环节。学习是不能空手套白狼的,每次上课学生都要进行自主学习,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自觉完成任务的好习惯。
虽然上课之初老师根据学号和了解的学生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选出班长、组长,各组固定座位,但每人都需要独立完成自己认领的任务,避免出现任务落实到组以后总是每组固定依赖一两个人完成任务的情况。通过线上平台讨论区和线下课堂,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不仅能够达到知识分享的效果,还能够实现自我评价、学生之间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的功能。通过评价团队荣誉感,让学习快者带动学习慢者,让后进的同学在先进的同学感染带动下得到发展。
二、“信”模式在职业学校实践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一)“信”模式在职业学校实践应用中的理论支持
对于职业学校“信”模式的实践应用研究需要明确“信”模式的理论基础,因为理论是“信”模式应用的基础和构成根本,并且决定“信”模式的未来。“信”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以人为本、建构主义和认知主义,这符合职业学校教育的本质和内涵,两者理论层面高度一致。建构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以人为本主要是提供良好的受教育条件,关注学生学习成长环境,按照学生自身能力的高低要求学习不同深度广度的课程内容。将学生兴趣和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有机融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达到学习能力的提高。“信”模式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协调和统一,促进学生对学科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创造力的提高。
(二)“信”模式在职业学校实践应用的拓展
“信”模式在职业学校中的拓展分析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环境三个方面。教学方法:职业学校传统教学方法下主体是老师,是老师教学生,给学生“鱼”,而“信” 模式教学方法下主体是学生,老师教学生怎样进行自主学习,教学生“渔”,教师辅助等多元化学习,取长补短,拓展了教学延伸性。教学资源:“信” 模式采用信息化教学,师生能在广阔的网络资源库中寻找筛选资源,师生共同寻找线上线下多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上传平台共享,拓展了教学资源。教学环境:职业学校不是一个很开放的学习环境,由于空间、时间等因素制约,学生的学习过程比较被动,无法持续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信” 模式则可以打破空间和时间限制,只要有网、有电脑或手机,学生愿意就能主导学习,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环境,让每一个想学习的人一部手机加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
(三)“信”模式在职业学校实践应用的互动分析
“信” 模式是传统教学与基于MOOC和探究性学习及混合式教学基础上的新教学模式。“信”模式能实现传统教学和信息化教学、线上和线下教学进行无缝联接,具有很强互动性。“信”模式能跨越空间和时间,在课堂中互动,在平台在线互动。互动主体有生生、师生、各组成员之间、组内成员之间、其他等多方主体,借助平台讨论区有效互动。互动探究内容有老师上传平台的资源、平台自带资源、互联网资源、学校资源和学生制作的资源等;还有课内外活动互动:课堂内理论拓展联系实践进行互动,课堂内学生和养病在家学习的学生互动,也可与校外专家、其他老师进行互动。
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
勤勉的老师总是很认真很辛苦备课,然后满堂讲,可是现在网络及手机太精彩,职业学校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必然经不起诱惑,有些同学上课下课都被手机里伸出的无形的手死死摁在手机屏上。学生不听,老师觉得是学生的问题,自己心有些寒,但是也不知该怎么改变现状,或者彻底对网络认输,学生既然不负学的责任,老师自然也不愿去改变;也有老师觉得自己年纪大了,费心去探索课堂教学变革已经晚了,这么多年过来了,一直执着传统教学方式也挺好。
(二)学生厌学之风盛行
中高职校课堂中本应朝气蓬勃的孩子却让课堂一片沉寂,因为他们觉得上课无趣,所以用手机玩游戏或睡觉。因此,老师要求学生上课时上交手机,有的学生的对策就是弄个旧手机上交,能玩的手机依旧在手中。
(三)教学改革投入回报不对等,新模式难以实施
为何少有教师去应用新模式变革课堂问题呢?任何变革都需要投入,资金的投入,工作量的投入。往往学校投入资金引进新系统后用的老师不多,也许是大家习惯了新系统来了浅尝辄止,一阵风过了就回归平静,少有人静下心来不厌其烦地研究并充分开发使用平台用于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因为身边没有一个投入大量精力坚持开发平台到底并尝到甜头的标杆让大家羡慕。大家感受到的是初期的平台一片荒芜,拓荒者大量的工作投入还没有什么回报,所以觉得还是原来守旧就很好,新做法是胡乱折腾老师,自然很快放棄。常常是资金投入产出不对等,新模式难以实施。
四、“信” 模式在中高职校中的应用对策探究
(一)“信” 模式引入能解决教学单一的问题
以前不愿变,主要是觉得一直还行,变则烦,变则累,吃力不讨好。当下,学校外环境变化之大,让校园内老师也深深感到不与时俱进是要被淘汰的,有了危机感。他们面对越来越多的学生不认真听课的现状、越来越不好管理且见多识广的学生、要求越来越高的上级机构也尝试改革课堂,只是觉得举步维艰,无从着手。“信”模式拿来就可以用,正是抓手。
(二)“信”模式授学生“渔”,教学生用其喜欢的方式学习,解决厌学之风的问题
“信”模式下老师先教会学生学,并且是用学生喜欢的信息化手段进行学习,而且还迎合学生自我意识强的特点,学优则教,则展示,投学生所好,学生乐于学。学生动手做时间多,有事忙乎,就能有效减少学生上课玩。每次课让全班同学同时同堂自主学习,及时评估,当堂反馈检验。每完成一项任务,能及时看到成绩,最后PK结果怎样,满足了学生好奇心、好胜心。学生看一会就开始动手做,不会的可以再回头看或讨论求助,或者边自学边动手练习,基本就能完成。这个过程是个不断学习并反馈是否掌握的过程,比只看或只听效果好。学生还觉得不被束缚,可以自由学习,积极性、效率更高。
(三)“信”模式解决教师对学生学习力缺乏信任的问题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中考后高中都上不了的学生。但实践证明,他们的学习力都能足够适应自主学习“信”模式。老师在实施任务提出时注意不要把内容难度拉高到等同本科高校,应有区别,不要降低标准也不要过分拉高课程难度。因为过分拉高或者过分降低要求都是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信”模式让老师知道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力的担心是多余的,会对自己的学生的优秀之处有惊人的发现。对于学生缺乏自信的问题,在上课过程中老师的鼓励措施与话语是很重要的增进学生自信的手段,有时候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能量,就像一个学会走路的孩子,实际他早会走,但总是习惯要牵着大人的手。老师要做的事是放开手,给他成功的体验。
五、“信”模式在职业学校中的实践应用对教师的要求
应用“信”模式对教师有一定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才能对学生讲授发现问题,能提出问题;还需要能收放自如地驾驭课堂,不然在网络和电脑面前,绝大多数学生挡不住诱惑;另外还需具备快速掌握新技术并应用于课堂的能力,教师时刻都要注意学习,从学生身上学,从网络学,从各种渠道学。只有教师有发展学生才能有进步。老师有好的学习态度学生才有好的学习态度。
“信”模式是一种将传统教学及互联网在线教学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不仅体现了教学信息化现代化,还体现了师生互信,师生合作,共同提高,使得教学模式更加灵活、多变。教学实践表明,“信”模式可以显著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責任编辑:章跃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