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胡小英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部分學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临着课程概念泛化、相关理论储备不足、压缩学生的学习时间、难以保障教学效率等问题。在明确活动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别的基础上,学校应当科学划分活动结构、落实活动重构原则、强化实践活动构建、健全综合实践课程构建措施,在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升活动实施效果,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4A-0074-03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高中课程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为实践活动赋予全新的含义,提升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开放性,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责任感的提升[1]。因此,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阶段的问题,应当综合考虑,开展针对性设计。
一、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面临的问题
(一)课程概念泛化。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课程概念被扩展,学校内发生的活动、行为均被纳入课程范围内,导致课程概念边界不清晰。只有厘清课程概念,精准定位课程领域,丰富课程内涵,才可促使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但实际情况与标准背道而驰。
(二)相关理论储备不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要满足课程规范,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很多非规定领域内的活动上升为课程,学校认为这就达到了综合要求。在实际教学阶段,就常见的实践活动,难以凸显出自身的课程特点,无法满足实践要求,无法保障课程的均衡性,难以凸显研究性学习理念,无法保障课程水平的提升[2]。
(三)课程实施要求较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只有实现自身定位,凸显出教学内涵与教学理念,才可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规范,就教师而言,这无疑是严峻的教学挑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会受到学生升学压力、考试压力的影响,导致活动开展时间不断缩减,难以保障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难以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即便是实施了也难以保障实施效率。这也是导致部分学校不愿意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原因。只有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才可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活动课程回归的必要性
(一)开展非课程活动,可以凸显教育功能
学校教育活动主要划分为课程与非课程活动。有的活动因为满足课程条件,可以积极开展课程设计,开展综合性实践课程,以此实现传统实践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非课程活动指的是一些无法达到课程化条件的教育活动,只有积极开展“小组活动”“课外活动”“兴趣活动”,才可实现教育功能的凸显,发挥出不同课程的教育职能作用[3]。
(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弥补学科教育的不足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与学科课程相互对应,以此弥补学科教育内的不足。教师只有树立良好的学科认知、不断提升自身的学科技能,规范选择、科学组织、合理加工,才可保障教学设计质量,提高课程化处理效率,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以此实现学校学科能力的提升。广义上而言,综合实践活动并非单一的职能活动,而是服务学科知识、学科技能,凸显出活动的学科性,强化学科知识的应用[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是在学生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参照直接经验,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凸显出人、社会、自然的核心主题,以此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基于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阶段,应从传统临时性教育与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中剥离出来,回归传统课堂,强化校外教育,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重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完善课程体系。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构
基于上述各项分析可知,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必须要精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合理区分其主次关系,保障授课的清晰性,在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升活动实施效果。
(一)科学划分活动结构
学校应当参照教育部门下发的规定,并行开设3类课程活动,详细内容包括:1.劳动与服务,1学年开展2项活动,每次活动6个工作日,采取集中实施形式,活动时间占50%;2.课题研究学习,1学年开展1项活动,每次活动3个工作日,选择集中与分散结合开展的形式,活动时间占25.0%[5];3.制作与设计,1学年开展1项活动,每次活动持续3个工作日,选择集中与分散结合实施的形式,活动时间占25.0%。为保障活动结构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减轻学生生活负担,教师应当将活动设置为上下学期形式,实现活动质量的提升。如此,院校每年的综合实践活动,总计12个工作日,不仅可保障活动时间,还可为后期实践活动开展检查与管理奠定基础。
(二)落实活动重构原则
1.跨学科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具备显著的跨学科性质,只有实现知识与经验的有效整合,创造活动条件,实践、综合各类学科,整合学科知识,才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设置出形态丰富的活动课程,凸显跨学科性质。
2.互补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注重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共同优化课程结构,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3.可行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本身属于一种较为复杂的形态。站在当前我国教育现状基础上,部分学校不愿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是为保障学生安全,规避活动风险。学校应当综合考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顶层设计,科学设置课程模块,在我国国情与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积极探索。
(三)强化实践活动构建
首先,需要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边界,将一些规则活动保留,剔除不规范的领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阶段,应当将班会、晨会、艺术节、科技节等归入到非课程化活动,开展规范评价,以此为学生提供宽松、活泼的自由成长环境。针对非规范课程,学校应适当收缩课程范围,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教师教学压力。其次,就规定领域内的活动,应当重新构建,促使其朝着结构化的方向发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阶段,应当凸显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地位,选取最佳的学习方式,遵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构原则。
(四)健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建措施
学校与教师应当深入贯彻素质教育理念,不断强化自身的责任感,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综合实施实践活动,合理划分责任。依据实际情况,参照国外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建措施主要包括:
1.将综合实践的课程与研究性学习整合,设置研究性学习模块,促使课题生活化、情景化。注重自然观察,强化科学实验与实地考察,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不定期开展科学实验,为学生构建情景化的综合实践,促使学生在动手中掌握知识,做到学以致用。例如,湖北京山的观鸟活动,十堰、恩施等地的种植兴趣小组,学生们通过自然观察,进行劳动实践,写出自然笔记与小课题研究报告。十堰市茅箭区茅箭小学因地制宜,在学校的教学楼顶设立了蔬菜、花卉种植园。从三年级开始,学校开始招募种植兴趣小组,凡进入种植小组的同学自由组合,六人一组,认领种植区。他们从选种子到播种,定期浇水、施肥再到收割,每一个劳动过程与蔬菜或花卉生长的过程,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蔬菜成熟后,小组成员自行决定是卖給学校的食堂还是与家长分享劳动果实。而他们种植的花卉,则被该区广泛运用于大型活动的展示。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日常生活、劳动实践与科学实验紧密结合在一起,有效实现了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
2.合并社区服务与劳动,设置专门的模块,构建公益性劳动,转变服务性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不仅如此,学校应当做到统筹安排、整体规划,在整合社区资源基础上,开展整体规划,以此保障学校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例如:宜昌、黄冈等地将社区服务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紧紧结合在一起,以问题为导向、课题研究为路径、成果物化为结果,在整个课程中充分培养了学生们正确的价值观、担当意识。
3.结合信息技术、劳动技术,参照我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实践,科学开设课程,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创造性与开放性。学校可设置高形态的活动课程,凸显跨学科性质,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宜昌市桃花岭小学依托古诗文宝藏和地域特色文化,深入挖掘经典诵读素材,开展了“角逐诗词小状元”“文化名人进校园”“诗词原创大赛”“诗社户外采风”“经典咏流传”一系列户外、校内主题活动,让国学浸润学生成长,让文化涵养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潘祝青.学校教育视野中的乡土文化传承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 2018:43-46.
[2]张思琦.基于网络环境的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践成效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16:73-76.
[3]付光槐.基于解放旨趣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重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6:113-115.
[4]夏缘缘.视觉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演进与重构[D].天津:天津大学, 2014:188-18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