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江文龙
摘要:《***用典》充分体现了***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理念以及深厚的文学素养,彰显了深刻的思想内涵,体现了新时代中国领导人的文化自信和政治自信,同时对新时代中职语文核心素养教学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探究中职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对塑造学生人文意识,培育工匠精神起着突出作用。
关键词:《***用典》;中职语文;核心素养
中圖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2C/03C-0028-04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人文以及历史变迁。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瑰宝,中国典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古人留给现代人的文化遗产,其体现的精神血脉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根基。
职业教育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中外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以及网络文化激荡。如何帮助中职学生构建科学健康的文化认知体系,影响着其未来是否具备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为此,自2016年以来,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18年,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普通高中保持一致”,同时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
核心是指最重要的部分,素养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中职生语文核心素养就是指中职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中,通过语言和文学的学习积累,实现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思维发展与提升。概括地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语言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字的积累和学习;二是思维核心素养,通过语文学习,运用系统语文思维思考问题;三是审美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为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精神底色。
阐述***总书记引用典故现实意义的《***用典》一书,收入了总书记近年来引用的、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典故,对其现实意义和背景义理进行解读、阐释,特别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习式风格”,极具文化价值,体现了新时代中国领导人的文化自信和政治自信。从他的语言理解和运用,延伸出了生活必备语文素养、职业拓展语文素养及职场应用语文素养。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如何将职业教育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的问题。当前中学生文化素养缺失,甚至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存在偏差,从而导致文化传承出现断层,所以在新时期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将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用典》对培养中职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启示
纵览全书,《***用典》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主要体现在紧扣时代发展脉络、引用经典恰到好处、穿插民谚俗语易于理解、语言平实生动,处处利用传统经典文化体现当今时代主题。因此,《***用典》赋予传统经典新的时代意义,研读文化经典也有助于破解现代性道德困境,对职业教育塑造怎样的学生、如何培养其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启示之一——顺应时势,紧扣主题
***在不同场合引用对应的文化经典,使中国文化经典更具时代性,更加凸显***治国思想。“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是习总书记与省级领导干部谈及深化改革时所做的引用,此引用源自苏轼就边防政策向哲宗阐述其主张,在苏轼看来,国家治理离不开稳定的周边环境,本国军队不应率先挑起争端,同时在面临外敌施压时,不能一味退缩,要有主动精神。***借此进一步强调,在实践中应把握自我,需要向既定的目标持续推进,即便在前进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阻力,都应该冷静分析,坦然面对,不能因为面临阻力就畏首畏尾,裹足不前,因此在政策落实的过程中,也需要坚持主张,保持定力,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各类情况。而在兰考县参加民主生活会时,***引用“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意在强调国家干部的选拔和任用都需要将基层实践经验作为重要的评估维度,所以国家公职人员应接地气,深化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这样才能真正懂国情民意。
(二)启示之二——切中要害,画龙点睛
习总书记在院士大会上对与会的科学家谈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词句出自汉武帝刘彻的《武帝求茂才异等诏》,习总书记引用此句意在向社会各界传递出人才的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挖掘人才、启用人才以及凝聚人才,为人才创造能够发挥其才能的平台,只有这样国家才能激发人才潜能。人才资源已经成为国家财富,在推动国家创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的发展需要高精尖人才的流动,因此在国家层面应注重“非常之功”和“非常之人”,人才需要进行科学审核和遴选,对人才进行全面审查和评估。只要有一技之长,肯钻研,具备工匠精神就可录用,这样才能办好中国的事情,达到人尽其才。
(三)启示之三——通俗易懂,开放包容
在参加博鳌亚洲论坛期间,***引用谚语向外国友人以及国际组织表达 “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愿望,比如“水涨荷花高” “独行快,众行远”以及“一棵树挡不住寒风”,通过通俗易懂的民间谚语,传递出“人多好办事,办好事”的合作意愿,取得了国内外普遍好评。而在引用传统经典时,习总书记又注重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在2015年新年致辞中,引用了当年的流行语“蛮拼的”,体现了其语言平实的特点。
(四)启示之四——回眸历史,感悟精髓
历史文化典故蕴含人文哲理和社会变迁。历经时代考验保存下来的传统文化,既是历史的沉淀,也是对民族历史的回望和审视。典故往往包括诸多时间、人物、事件以及影响等脉络,共同构成完整的信息链,传递出最为精炼的传统文化载体,更能体现民族气节。用典的前提在于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无论是先秦时代还是明清时期,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布衣百姓,都产生了丰富的历史名篇,当代人化用典故,往往会增强典故的时代感,引导更多年轻人关注并开始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更为全面地体验传统文化的精髓。
(五)启示之五——以古衬今,正视问题
“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意味着在新时代中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为复杂,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会直面更为严峻的经济发展形势,这是因为“稳增长,调结构”势必会影响部分人既得利益。此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伴随出现了社会问题,比如道德滑坡以及诚信缺失等,仍需及时解决。而历史典故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为当代人处理现实问题给予了启示。用典的过程也是回顾历史的过程,典故中蕴含了治国理政的哲理和方法,以古衬今,因此典故成为重要的智库资源。
(六)启示之六——展望未来,传承文化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这是历史带给当代人的财富,读懂历史才能少走弯路。作为唯一完整的古代文明,典故具有哲理性和启迪性。当代,随着互联网文化的兴起,传统文化逐渐旁落,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在快餐文化下,年轻群体追逐个性与自由,缺乏逆境的磨练,容易在追逐潮流中迷失自己。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读史有智慧。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主席通过用典表明,无论任何时候勿忘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这为广大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指明了加强学习的方向。
三、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由此可见,中职语文核心素养应注重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意识,引导其将所学知识迁移至新情景,从关注知识到指向素养,突出人文教育的现实价值。
(一)注重语言与运用培养,提升学生文化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方面,也是基础层面。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才能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提高鉴赏与创造能力,促进文化传承与理解。因此,语言建构与运用水平是衡量一个中职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准之一。《***用典》启示中职语文教师既要注重语言的工具性也要把握其人文性,这样才能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从知识教育向指向素养转变,构建立体化的育人新格局。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中,教师可从多个维度导入课程,比如作者(苏轼)、佳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历史人物(周瑜、诸葛亮),增强学生对词的感知,同时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播放相关配乐,引导学生感受词的震撼,激发起学习兴趣。《念奴娇·赤壁怀古》能够被世人熟知,主要是因为苏轼借助词怀古抒情,通过描述月夜江上的美景,来凭吊古代英才的雄才大略以及不同凡响的人生,并借此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之情。下阙通过怀念周瑜,表达壮志难酬的境地,但仍通过“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体现了作者不甘就此沉沦,进而奋发向上的英雄本色,无论身处何种逆境,都不能放弃对生活的信心,都要积极豪迈地对待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将教学内容与中职教育的核心素养相结合,将教材内容进行多元化解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完整地理解教材内容,提升学习的人文性。
(二)注重思维与品质培养,提升学生发展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中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板块,有利于学生的职场应用和职业拓展,便于职校生匹配学生、学徒、员工等不同角色。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可见,启发和引导思维的最好办法是精心设计好问题。纵观我们的语文活动,大多以提出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为终结点。所以,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提问艺术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用典》启示语文教师除了课堂教学,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带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如让学生在课外时间朗读或者抄写优秀文章,增强语感,储备知识;组织学生开展朗诵、辩论比赛,训练口才和思辨能力;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教育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带领学生到博物馆、纪念馆参观,感受历史,增长见识;开展寻访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调查家乡的风俗文化,考察家乡的历史古迹等,弘扬乡土文化。
(三)注重审美与鉴赏培养,提升学生创造能力
审美活动是培养人们对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丰富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情趣的重要途径。传统经典文学作品是艺术美的显现,阅读传统经典文学作品是一种至高境界的审美活动,理应着眼于人的精神旨趣,完善人格塑造,培养高尚的审美人生观。所以《***用典》启示语文教师可选择一些传统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去阅读,学生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来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
(四)注重传统与文化培养,提升学生传承能力
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是中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用典》充分体现了运用典故带来的实际价值,体现了个体文化素养和认知水平,需要长期读经典、看经典和用经典,引导学生尊重历史、尊重传统。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童歌民谣,都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因而,有效利用课堂主阵地,将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及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开发适合学生的优秀课程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转变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对于完善学生人格品德,提升其人文修养和语文素养,弘扬本国、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还可通过“大家讲典故”“中华文化经典”朗读赛、“文学常识竞赛”等课外拓展延伸,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深刻地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提升个人的文化传承力和文化自信力,在未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做到薪火相传。
(五)注重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学生持续学习能力
《***用典》极具时代特色,因此对于教师而言,需要不断丰富现有教学场景,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应加强中职语文教学情景多元化,这是因为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学已经突破了地点以及时间限制,提升教学的交互性和实效性已经成为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向。比如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除了对教材中的语文语言知识进行讲解以外,可引入传统礼仪知识,并设置一节传统礼仪公开课,让学生相互扮演不同角色,比如丈夫与妻子、父亲与儿子、上级与下级等,还可开设传统文化兴趣班,向学生介绍政治礼仪、生活礼仪以及社交礼仪,由典故进行延伸,使学生能够从教材中进行发散思维,并能够在沟通与交流中提升对语文文化的认知,并且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此外,中职语文教学还应注重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形成良好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能够增加表达的辨识度,在融入時代性特点的前提下,极大拓展语言应用的使用范围,进而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创造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用典》摘录了上百条经典传统文化典故,体现了新时代领导人的文化素养和治国理政的理念。对于中职语文教学而言,需将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置于重要地位,充分研究《***用典》的特征与现实价值,才能更好地基于《***用典》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体而言,可从明确中职语文核心素养,提升学生文化认同;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辩证剖析网络文化以及丰富教学场景,由典故延伸至传统文化的持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实现教学相长。
责任编辑:王新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