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社会负面现象:儿童德育的挑战与应对

时间:2024-05-04

吴桂芬

摘要: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家庭教育的立场偏移、学校教育的“重智轻德”等原因,社会负面现象正侵蚀着儿童的成长环境。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态,塑造阳光健康的正面形象,以抵御社会负面现象的影响,实现健康成长。

关键词:社会负面现象;德育;儿童发展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7A-0059-04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彼此碰撞、融合,不断冲击着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过往固有的自我认知、价值评价与判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进而催生了一些社会负面现象。如享乐主义带来的贪腐问题、个人主义导致的信仰迷失、见利忘义导致的诚信缺失等,这些社会负面现象阻碍社会发展,侵蚀着儿童的心灵。

一、现状:社会负面现象侵蚀儿童成长环境

(一)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加速负面现象的信息传播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通信工具的多样化、便捷化,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日渐缩短,交往日益频繁,人们获得各种信息的渠道空前畅通,获得信息的速度与数量剧增。我们在获得正能量信息的同时,也被动接受了假、丑、恶的负面信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相较于正面现象,负面现象对人大脑的刺激更为强烈,更能吸引眼球,加之很多负面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食品安全、歹徒进校园、虐童事件、酒驾伤人等,人们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乐于关注和传播,提高了负面信息的传播速度,扩大了负面信息的传播范围,从而造成我们被负面现象包围的假象。这种现象在儿童中也同样存在,特别是在信息获取渠道日益多元便捷的当下,家长和学校设置的“防火墙”显得非常脆弱,这些负面现象与儿童基本上是“零距离”,这造成了儿童在生活中接触到不少负面现象,不利于他們身心成长与发展。

(二)家庭教育:立场偏移导致儿童对负面现象认识不足

家庭教育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家庭是社会组织细胞,其必然受到各种社会现象的影响。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立场发生偏移,迁就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思潮,将一些错误的价值观传输给了孩子。这样,孩子貌似适应了社会,其实与社会发展大趋势背道而驰。同时,由于现代独生子女家庭的特殊性,家长对孩子过于娇宠,面对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有时会采取听之任之、不作为的态度,这也会导致孩子对社会负面现象失去辨别力、免疫力。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点,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家长要用积极正面的言行为儿童做示范,让儿童正确认识和面对社会负面现象,接受正面的、积极的、健康的家庭教育。

(三)学校教育:“重智轻德”弱化儿童应对负面现象的能力

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被教育者取得多好的成绩,更在于被教育者是否拥有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教育既要重视对儿童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儿童人格的塑造和人文素养的熏陶。而在当下,受社会功利价值观的影响以及社会对学校评价的干扰,学校教育“重智轻德”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特别是在升学压力巨大的中学教育阶段,这种现象更为严重。“重智轻德”不仅不能为儿童健康成长设置“防火墙”,让他们适度远离社会负面现象,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样,儿童在面对社会负面现象时,缺少抵制的能力和应对的智慧,容易受其诱惑而误入歧途。

二、应对:抵御社会负面现象影响,重塑儿童阳光形象

(一)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1.传承发扬,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植根现代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道德精神、价值追求等,对于加强道德建设,帮助儿童抵御社会负面现象的影响有着重要作用。经典的诗词歌赋、高雅的书法绘画、内涵深刻的思想名言、传诵不衰的伟人故事……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正能量的源泉,是人生指南和行为规范,需要我们去传承和发扬。

①开发校本课程。针对独生子女难教育的问题,苏州高新区金色小学(以下简称“金色小学”)于2010年开发了礼仪校本课程,以礼仪教育作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掌握并恰当地运用礼仪,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同学和睦相处,家庭亲情洋溢、生活温馨,学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处处受到欢迎与尊重。

②组织主题班会。班会课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金色小学每周的班会课都有专门的“民族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如开展传统节日来历的调查与研究、民族英雄故事会、中华美德伴我行等活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同时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让民族文化在每一位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③开拓宣传渠道。金色小学每周五的小荷广播中,小主持人都有计划、有步骤向全校师生进行中华美德宣传;各班级黑板报都设“经典文化诵读”专栏,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陶冶;校德育处广泛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到敬老院慰问,寻访抗战英雄,……让学生知行统一;学校定期评比并表彰文明班级、美德少年,树立典型,激发学生的争先意识。

2.监督管理,让儿童成长环境得以净化

瑞典教育家爱伦·凯认为:良好的环境是儿童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成长环境对儿童的影响非常大,对现代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仍具有借鉴意义。为了保护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消除社会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①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管理力度。学校和派出所、文化部门、工商部门密切配合,对学校周边的社会环境和治安状况进行监督管理,对网吧、游戏机室要加强监管,坚决抵制歪风邪气侵入校园,严防不良音像、书刊涌入校园,严禁不法分子进入校园危及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维护校园周边的良好秩序。

②加大对儿童上网的管理力度。儿童使用电脑,监护人应该予以管理和控制,鼓励儿童上网搜索资料,获取信息,开阔视野,支持儿童听听音乐,看看影视作品,打打游戏放松一下。但要自觉抵制网络不文明行为,遵守网络道德文明和法规。

③加大正面典型形象的宣传力度。利用媒体加大对正面典型形象的宣传,坚持典型示范、榜样激励,以此来感召人、影响人、带动人,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同时,媒体要从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出发,推出一些贴近青少年生活,富有时代气息,融思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作品,让青少年受到更多社会正能量的影响。

(二)理性对待负面现象,引导儿童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态

1.正思正行,提高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

面对纷繁的社会负面现象,我们是让儿童回避还是正视呢?其实,直面社会负面现象,对儿童也是一种教育。儿童不可能一直都生活在无菌世界里,他们总要走向社会,接受社会的洗礼。虽然正义、发展、进步等是时代的主流文化,但是社会同时也存在假丑恶的阴暗面,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儿童受到负面现象的影响,就让儿童远离社会。这样儿童一旦走上社会,就会陷入迷茫之中。相反,如果適度呈现这些负面现象,引导儿童认识现实社会,学会独立思考,看清黑白,分清是非,培养儿童正直、善良、诚信、勇敢等品质,儿童就不容易受负面现象影响了。

中国人对“×××到此一游”都不陌生。在景点刻字的行为究竟对不对,学生对此莫衷一是。为此,笔者专门给学生上了一节班会课,给同学们辩论的机会。同时,我还特别拍摄了小区的院墙上、大门旁的“刻章办证”“空调移机”“搬家公司”等“牛皮癣”,让学生认识到这些现象影响了小区形象;再由近及远,由小及大,让学生认识到,在景点、文物上刻字是不文明的行为,是素质低下的表现。

2.理性上网,让尊重与理解成为儿童行为准则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但在网络环境中充斥着莫名的狂热和浮躁,一旦遇到负面社会现象,这种狂热和浮躁很容易被煽动起来,诱发极端言行。这种现象不仅扰乱了网络秩序,污染了网络环境,影响着网络的健康发展。对于心理防线较弱的青少年来说,频繁地接触到这样的言行,思想就会受其影响,容易迷失自我。

譬如:2015年4月30日,上海一名小学生为老师打伞事件被网友微博曝光,并附上“现在的老师真是牛了,哪个学校的老师”的标题。该微博一发,立即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跟帖中多数是骂教师“缺德”、骂孩子奴才的,人身攻击者比比皆是,理性跟帖者只是少数。女教师的不当行为是应该批评教育,但经网络发酵后,舆论对女教师及打伞男孩造成了不小的心理伤害。就这一事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善意回帖,对网络事件的评价要客观公正,用语文明,尊重他人的人格,不使用污言秽语攻击当事人。同时提倡学生遇到事情要学会换位思考,善待他人。

(三)注重德育为先,塑造儿童阳光健康的正面形象

1.家校携手,让教育回归“先成人,后成才”

人才是“人”和“才”的结合,“人”要求具备善良、真诚、关爱、同情、包容等人文情怀,“才”指人成长过程中形成的能力、才智、知识、技能等。如果用树来做比喻,“人”就是根、是干,而“才”是枝、是叶。如果我们一味地在枝与叶上使力,这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只能造成根与干的枯萎,这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教育方式,只会使被教育者畸形发展。“先成人,后成才”才是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才是教育应该走的正道。

在成“人”教育中,父母是儿童的启蒙老师,对儿童的影响是巨大的。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加强自身的修养,做好榜样。教师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要为人师表,用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言行教育和感染学生。学校与家庭应该携起手来,给予儿童精神上的关怀与指导,引导儿童追求真善美,远离假丑恶;鼓励儿童追求独立、博爱、宽容、诚信,远离依赖、自私、虚伪、懦弱;为儿童的成长加建一道“防火墙”,让儿童成长之路充满阳光雨露。

2.关注心理,让沟通给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现在的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中的部分人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心理问题。我国的心理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此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有10%左右的小学生有心理问题,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情绪反常、社交困难等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健康成长。通过沟通,我们可以了解儿童的需要、兴趣、困难,能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能给儿童带来安全感和归宿感,表扬儿童的积极行为,缓解他们的逆反心理,让儿童形象更加阳光。

①言语沟通。言语沟通忌讳的是存在“压迫”关系,让学生在交流时充满压力,导致沟通不畅或信息接收有误。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很融洽,可以由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如果家长与儿童之间更为亲近,教师可以把沟通的任务交给家长完成;如果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不愿意和教师、家长进行交流,那么教师还可以把沟通的任务转交给该生的好朋友,前提是教师或家长要对好朋友进行相应指导。

②文字沟通。教师可以采用书信、日记或者在作业本上留言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以化解面对面沟通给学生带来的压力。采用文字沟通,学生能感受到教师的诚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愿意敞开心扉,与教师展开心与心的交流,这样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采取对策。

③行为沟通。英国教育家斯宾塞通过研究发现,采用动作、神态与儿童进行交流,可以避免简单“说教”的乏味,儿童的智力、情感发展会更健康。因此,当儿童的行为正确时,教师可以报以微笑,或者投去一个赞赏的目光,或是竖起大拇指,或是鼓掌,这些都是对儿童的一种鼓励。

综上所述,当前众多社会负面现象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影响已不容小觑。我们在仔细剖析这些负面现象产生的根源时,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的方法,做好疏导,进而帮助每一位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让他们能够在一种健康的氛围中成长,发展。这是一件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长期不懈的努力。

责任编辑:杨孝如

Social Negative Phenomena: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ldrens Moral Education

WU Gui-fen

(Suzhou Hi-Tech Zone Jinse Primary School, Suzhou 215011,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some social negative phenomena are eroding the growth environment of children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deviated family education, and emphasizing intelligence while belittling morality in school education. Our society, schools and families should guide children to establish correct values, form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attitudes, and shape healthy and positive images so that they can resist the social negative influence and fulfill healthy growth.

Key words: social negative phenomenon; moral education; child developme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