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统整视角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初探

时间:2024-05-04

叶荣根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由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匮乏,一直处于摸索和不确定之中,在实践层面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统整理念有利于课程的生长和发展,能够为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新视角,为课程在活动目标、资源开发、活动方式等方面提供一些新思路和新策略,对于提高课程的实施质量和实施水平十分有益。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统整视角;课程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B-0094-04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已经积累了一些实施经验,但是在课程目标的把握、资源的开掘、活动的范式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统整理念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理论和策略指导。笔者试就统整理念下课程的实施,谈一点认识和实践体会。

一、课程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如前所述,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殊性,在实施中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目标模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传统的学科课程,它是以能力为价值取向的,设置的初衷就是要打破学科壁垒,软化学科边界,以活动为主要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探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过程中,培养能力、服务社会、融入生活、积累经验,“实践活动”是其最本质的特征。但是实践中,教师们按照学科课程的思路,以“知识点”为目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课程目标笼统,缺乏操作性,又没有明确的序列性,课程实施中目标单一、重复、混乱、零碎的现象非常普遍,课程价值大打折扣。

2.资源运用片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要建立在现实的土壤和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要从自然、社会、家庭多维度撷取资源开展活动。但是,实践中教师们片面运用资源的现象较为普遍,比如有人选择地方文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几年下来始终在这一主题上打转,造成学生活动的单一与窄化,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活动内容交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众多,自然问题、社会问题、人类问题都可以作为活动内容。就校内活动来说,有些学校把科技活动、德育活动、社团活动、STEM课程等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这是很好的尝试。但是,如果这些活动之间缺少整合,就显得交叉重复、任务繁重。

4.活动方式单一

国家课程“纲要”中虽然明确规定了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与劳动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四大课程领域,但是并没有明确活动的具体方式和各领域在课程中的比重。因此,学校在组织实施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活动方式多限于自己熟悉的“套路”,没有形成围绕学生能力培养的序列化安排。

这些现象的存在迫切需要学校和课程管理者提供专业的意见和规范的实施办法,提高课程的实施水平。

二、统整实施综合实践课程的意义

统整就是统合整理,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看起来不相同却相关的概念、事物或现象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统整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当下特别需要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识方式。它要求用联系的、整体的眼光看待学校的课程和课程开发。统整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利于课程向深度推进。

1.统整使课程目标清晰,形成系统完整的训练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各项技能。能力有多种,学生需要的是面向未来的核心能力。在统整的视角下,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将课程能力整合为“八大关键能力”,并制定了具体的能力目标、序列和评价依据。

2.统整使资源组织有序,覆盖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

综合实践活動课程的实施是以当地的各种资源为载体的,教学中如果对资源缺乏整体的认识和规划,必然会零敲碎打不成体系。统整视角下,将自然、社会、自我、他人、经济、人文等都纳入课程“资源包”的整体序列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和利用。既覆盖了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又使各种资源之间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

3.统整让教学管理创新,形成教学指导新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来开展实践,因此学校的教学管理,要顺应教学指导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既有系统的全程指导,又有阶段性的重点辅导。因此,在用人模式上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成立教师指导团队,使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需要。

4.统整使活动方式多样,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历练

随着课程研究的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如综合课题研究、参观访问、基地实践等。如何让各种方式之间不再割裂,这是统整理念能够做到的。统整思维下各种方式之间不仅是并列关系,也是承接关系,在运用上不是随意的,而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经历各种活动方式,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统整视角下课程的实施策略

1.将课程目标统整在能力目标中

正如华中师大郭元祥教授指出的那样:不少老师开发的主题活动没有具体的活动目标,没有有效的指导规范,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测量工具。活动的主题目标往往被泛化为空洞的表述,如“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将这些能力目标具体化、个别化和情景化。能力是课程价值的核心所在,以能力表现目标统整活动目标和评价指标,就可以使空泛的目标变得可见、可感、可操作。如江苏省以“八大关键能力”培养为主线,这八大能力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规划能力、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反思与自我管理能力。每次活动都以相应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并将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列出表现性评价指标,作为活动实施和评价的依据。

这里以“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为例说明。3-4年级能力目标具体表述为:在教师指导下,能运用“请教”“阅读”“观察”“上网”等基本方式收集研究信息;会用“划重点”“剪贴”“摘抄”“记观察日记”等方式对信息进行处理,能有目的地筛选提炼有效信息;能运用手抄报、PPT等方式呈现信息的整理结果;能在信息中获得支持自己研究的依据。5-6年级的要求是:能识别并确认潜在的信息资源,擅长从多途径挖掘和搜集资料,掌握资料收集的一些技巧,了解与认识不同的文献类型;能在众多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运用“统计表”“柱形图”等方式对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能在资料中提炼出有助于解决研究问题的信息,并能通过“手抄报”“电脑小报”“幻灯片”等方式灵活多样地呈现和运用信息。这样的表述将能力具体化为相应的行为表现,在实践中便于操作。

具体到某一活动时,还需要将相应能力再次进行情境化和具象化。如三年级上学期研究性学习活动“生活中的纸”,我们列出的表现性能力目标是:学会搜集、分析、整理关于纸的资料,能用各种纸通过剪、折、刻、编等方法制作简单的纸工艺品,活动中能够主动承担相应的任务,与同伴交流自己想法,并在小组里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这样就将抽象的能力目标具化为可测、可评的表现性行为,为教学和评价提供明确的依据。

2.将课程资源统整在三个维度里

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学校、教师自主能动地开发资源使之成为课程实施的载体。在统整理念下,将地方资源按照自然景观、经济活动、社会生活等几个方面,为课程开发提供明确的路径。

(1)在自然特色中开发主题。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土人情,这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本土特色自然资源,开发活动主题。以笔者所在的泰州市姜堰区为例,这里景色优美、人文荟萃、名胜众多。像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天目山遗址、国家5A级风景区溱湖湿地公园、自采自摘的农业生态园、古寿圣寺、万竹园、曲江楼、苏维埃革命纪念馆等,都是本地名胜。依托这些自然资源我们可以逐一规划,确立相应的活动主题。如农业生态园,可以围绕“农”字做文章,开展知农、学农、做农等系列活动。有了这些课程的源头活水,活动的主题必然鲜活,充满生命力。

(2)在经济活动中体验生活。地方的经济活动是学生了解生产过程和进行职业体验的最好教材,教学中要带领学生深入其中进行实践体验。以本校所在的姜堰区为例,这里经济发达,特色鲜明,既有“双登”蓄电池、苏中制药、曙光石油钻杆等众多龙头企业,又有荣获“全球500佳”的绿色产品基地——河横村。这些各具特色的经济体,为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实践的舞台,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了解生产过程;带领他们参与简单的生产劳动,进行职业体验;了解新品开发,争做小小创客。

(3)在社会(家政)服务中实践锻炼。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一定要打破围墙的限制,这也是让学生成长为一个完整人的必然要求。社区、学校、家庭不仅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也应该是他们实践锻炼的大舞台。如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性活动或义务劳动,将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读书吧、食堂等各班轮流进行“承包”,在家庭中帮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劳动和进行自我服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将实践的触角伸入这些空间,将之作为课程的重要资源。

3.将教学指导統整为协同教学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特殊性,学校必须对传统教学管理进行改革。一是要对学校的各类活动进行整合,能够纳入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有机融入,并将之“综合实践活动化”,即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方式组织实施;二是在课程的师资配置上,要打破传统的分科配置单独指导的模式,代之以建立教师指导团队,根据活动内容和节点安排相应的指导教师,开展协同教学。

4.将活动方式统整为四类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多样,但是必须确立一些基本的样式,使活动便于实施,教师便于指导。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将课程的活动方式统整为研究性活动、体验性活动、实践性活动、制作(设计)类活动等四种方式。

(1)研究性活动。主要表现为开展综合主题研究,从模仿开始,了解并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一般包括筛选问题、确立课题,制定方案、修改完善,开展研究、中期汇报,展示成果、回顾反思等阶段。首先精选问题、筛选课题,然后通过调查、测量、文献资料收集等手段,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然后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最后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

(2)体验性活动。主要进行社会考察体验,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加生活积累,并获得对社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的学习活动,有社会考察、参观、访问等基本活动方式。社会考察和参观的内容一般涉及本地区的历史和文化遗产、现实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方式;访问则一般以社会各种从业人员、政府官员、特殊人物等为访问对象。社会考察、参观、访问的基本过程包括:提出主题、确定对象,制定方案、联系洽谈,活动准备、应急预案,进入现场、参观考察,撰写报告、总结交流等几个阶段。

(3)实践性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参与到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之中,成为某一社会活动中的一员进行实际的生产活动。它的根本特征是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一般包括社区服务活动、公益活动和生产劳动。社区服务的内容可以是为社区特殊人群的生活服务、家政服务,如帮助残疾人的服务活动。也可以是学校或社区管理服务。如参与社区图书馆、健身场所、公园、养老院、园林绿化等管理活动。学校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集体参与社区或地方的各种公益活动,主要包括学校或者社区的公益劳动、各种大型活动的志愿活动等。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适合小学生的生产劳动或者手工劳动。比如商业活动,可以举行图书跳蚤市场或者手工制品的义卖活动;工厂劳动,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操作流程进行实际作业,获得职业角色体验;田间劳作,可以以学校小农场的形式开展种植、养殖活动,在进行田间劳作时要将观察、调查、探究等活动结合起来。

(4)制作(设计)类活动。主要是进行设计和制作。该方式侧重于项目、产品、活动的设计与改善、手工制作,它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学习活动方式。学生在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对所要制作的产品进行设计,并以动手操作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学习和制作学习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两种基本形式。设计学习是指以某个项目为对象进行设计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如设计一个模型方案、设计班徽、设计一个班级庆典活动方案。它以任务为驱动,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制作学习则以一定的设计方案为依据,学生应用劳动工具和材料,依照自己或者他人设计的方案进行制作活动。在现阶段不少地方将之与劳技课程相结合,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践层面有许多值得研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统整只是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让我们共同努力促进课程的深化和发展。

责任编辑:赵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