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携手“登山”,还“复述”教学应有之位

时间:2024-05-04

刘春花

语文教学中的复述,是指学生在理解、熟悉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将已有的语言材料、言语形式,通过口头语言有序、清晰、流畅地表达出来。复述教学则是在语文教学和语言实践活动中,教师根据语言材料的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点拨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完整而连贯的叙述。复述不同于背诵,它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口头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是使学生关注、重视阅读文本,保证不偏离优质语文阅读资源的重要路径。但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老师忽略了复述的教学,致使复述严重“缺位”。

如何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改变复述教学这种尴尬的局面,在课堂教学中还复述练习应有之位?笔者统计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要求学生复述的课文,共有25篇。这25篇课文中,每一篇都有较为系统的表示顺序的词语,这就为学生有条理地复述提供了“拐杖”。我们必须紧扣复述课文这一重要目标来设计教学环节,师生、生生携手,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复述练习巧妙融合起来,引导学生在逐层深入的合作探究中得意、得言、得能,并最终登上“言意兼得,学会复述”的山峰。本文拟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李时珍夜宿古寺》第二课时为例,谈谈笔者对复述教学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围绕字词,简单复述

1.听写词语

夜宿 灰尘 寺庙 修订 煮沸 砖头

学生围绕词语,说一说课文的大概内容。

2.明确课后习题第一题: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师:其实刚才我们之间的交流就是围绕复述课文展开的。这样的复述就叫简要复述。(板书:复述)

课前,老师也对课文进行了简要复述,并且把复述的内容写了下来。(师出示文章主要内容,将其放在课文题目下面,让学生观察)请看,这又是一篇文章,题目也是《李时珍夜宿古寺》。

3.比较:同样的文章题目,内容有什么不同?

师生交流,归纳:复述的内容比较少,而课文内容却比较多,篇幅比较长。学生的复述有些杂乱,没有条理……交流中,适时作图:

师:其实,大家刚才的复述叫简要复述。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登这座复述学习的“小山”,你们愿意吗?

设计说明:检查生字词的同时,让学生在“说一说”中把握文章的大意。置换比较,让学生的思维在这里驻足,对文本产生新鲜感,引导他们用陌生、新奇的眼光重新审视眼前的文本。这一环节既奠定了简要复述的基础,也为后文的详细复述埋下了伏笔。

二、提供台阶,有序复述

师:现在我们再把课文认真读一读,想一想,怎样进行复述才能更有条有理呢?请大家一边读,一边思考,圈画一些关键的词语。

师生交流,抓住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教师适时出示:

眼看太阳渐渐下山

夜幕渐渐降临了

皎洁的月光透过露天的屋顶

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

瞧,文中的这些词语为我们有序复述课文提供了一个台阶。同桌合作,用这些表示时间顺序的短语或句子再次练习复述。然后指名复述,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此过程中,学生借助“台阶”,将文本中李时珍与弟子庞宪住破庙、吃干粮、在月光下记录寻访所得、冒着生命危险品尝药材这一典型的事例,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描述下来。虽然简单,但完整而有序,“登山”之旅初见成效。

三、聚焦细节,丰富复述

师:刚才我们一起努力,登上了一个台阶。现在请大家再次回到课文,默读静思:如果详细复述这篇文章,你觉得最主要应该抓住李时珍夜宿古寺的哪些方面来讲?

师生交流。

1.语言描写分析

教师出示对话部分内容。

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

“先生是快50岁的人了,都挺得住,我20多岁的人还能叫苦吗?”

“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纲目》,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1)学生练读这段对话。

(2)同桌互相说一说,练习复述。然后指名复述。共同评议:刻画一个人物形象,离不开语言的描述。(板书:语言)

(3)思考:如何让人物语文语言形象而生动呢?

师生交流,适时创设情境:李时珍35岁开始修订《本草纲目》,而这时候他已经快50岁了,也就是说,他已经在外奔波了15年。在这15年间,他差不多每天都是穿着草鞋,背着篓子,啃着干粮,喝着自己煮沸的水,住着客店,奔走在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上。而那些珍贵的药材,一般都是长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在酷热的夏天,李时珍和弟子汗流浃背,正在为采摘药草攀着一座山峰;在严寒的冬天,他俩冒着鹅毛大雪,伸出一双冻僵的手,去挖掘地里的草药的根须……

师追问:假如你是李时珍,觉得这样做值得吗?为什么?假如你是弟子庞宪,有这样的师傅,你觉得怎么样?(师生情境对话)

带着这样的体会,再来读一读这段对话:“15年了,一年365天,15个365天,李时珍师徒多么不容易啊!”

小组合作,练习复述人物的对话。

教师点评:把人物的语言入情入境地描述下来,就是比较详细生动的复述了。刚才我们用心读课文,抓住了人物的对话描写,让复述详细一些,同时通过入情入境的体会,同学们的复述也变得生动形象起来。我们现在登上了这座“山”的哪一个台阶?(文章除了人物语言的描写之外,你认为还有哪些细节也是不能忽略的?)

2.动作描写分析

教师出示相关内容:

“鸡肠草……庞宪,你把药包拿来。”李时珍接过药包,从里面翻出两种草。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别它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他接着往下写:“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1)师生交流,抓住李时珍的动作“扯下”“嚼嚼”,体会李时珍一心想的是药材真实的药性,心里装的是天下人的健康 。

同桌边叙述边演示动作,练习复述。

师生评议:正因为有了这些生动的语言、动作描写,人物形象才会如此栩栩如生。而这,就是细节描写的力量。

(2)指名复述,要求加上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然后师生评议。

3.环境描写分析

教师相机出示内容:

(1)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只见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师:读一读,想一想,这是一座怎样破败的古寺?你有没有在哪里见过?

师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在电影电视中所看到的一些镜头,想象环境的恶劣。然后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次练习复述这段话。

(2)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

思考交流:本来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不可缺少,为什么以这样的环境描写结尾?复述的时候我们可以忽略这些环境吗?

(3)师生交流:体会寺内的紧张忙碌和寺外截然相反的两种环境描写,体会反衬手法的作用。因为环境的艰苦,更衬托了李时珍以苦为乐、甘于付出的精神,深化了主题,给人以深刻的回味空间。为了复述的完整、准确而生动,这样的细节当然也是不容忽视的。

4.回顾全文,练习详细、生动复述课文

小组合作练习,每组选出最佳复述,参加班级PK赛,赛后及时点评。

师:至此,我们登上了复述这座“山”了吗?

设计说明:此环节中,学生紧扣文本内容合作探究,在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听一听、议一议中,充分感受李时珍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和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在教者适时的点拨引领下,在“你说、我说、大家说”的盎然气氛中,潜移默化进行了详细生动的复述训练。练习复述的过程也深化了学生对人物的认识,而对人物的深化理解更助推着学生形象生动的复述。复述与解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登山”之旅,给学生带来挑战,合作“登山”,让学生感到紧张而愉快。

四、家庭讲坛,延续复述

师:这节课即将结束,联系我们学习的内容,你准备给自己设计一道什么样的家庭作业?

师生交流中,学生觉得要把课文复述给家人或朋友听,同时还想查阅李时珍的相关资料,丰富对人物的理解。

整节课上,师生、生生紧密携手,围绕文本,沿着复述之途努力向上攀登。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学习能力的差异,多数学生能进行较为详细具体的生动复述,有的甚至能进行简单的创造性复述,也有个别学生只能进行简要的复述。但每个学生都有了一定的进步,都在尽力登上自己学力所能及的“复述”这座小山,教学因此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美好景象。“家庭讲坛”这一开放式结尾,将课堂链接到课外,将复述练习延续到广阔的生活舞台,学生渐渐明白,学习复述、学习语文其实都像在登山,有累有笑有收获,同时也领略到生活的美好。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紧扣“练习复述课文”的核心教学目标,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教学的起点,引领学生在文本中找寻练习复述需要的东西,放手让学生自己或与他人合作探究,找寻复述的阅读策略,努力让复述练习渗透到课堂的各个环节,展现复述教学课堂的魅力。

课堂上,笔者始终以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将语言实践的时间更多地留给学生,力求让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从单一走向多元,让课堂变得立体而丰富。交流中,在有针对性地了解到学生复述的现状,知道学生哪些地方复述较好、那些方面还有欠缺的基础上,教者再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修正,因材施教,不仅让学生更加确切地把握了文本的内容,准确地进行复述,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懂得:读书应该多关注文本中的关键词句,关注文本的主要内容,让思维在这些地方多驻足停留,才能更深刻地体会人物可贵的精神品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的大胆放手,激活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评价,他们的思维在课堂自由驰骋,语言的表达流畅而自然,丰富而灵动。

复述练习是累并快乐的“登山”之旅,一路攀登,一路欢歌。作为教者,我们应该更多地给学生以自主成长的自由,激发他们继续攀登的热情,他们就会“说”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