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唐燕
摘要:“童玩”是一种基于儿童立场的快乐学习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教育资源呈开放、多元、碎片化、微型化、主题化的发展趋势。以“童玩”理念为指引,在语文课堂的传统大流程中整合进入微讲座、微情境、微制图、微资讯等“微元素”,可分解教学内容,降低难度,使教学方式多样化,吸引儿童满怀兴趣,自主投入学习。
关键词:童玩;小学语文;微元素;快乐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5A-0060-04
周一贯先生在《新常态课堂:语文在体制内外的碰撞和交集》中提出:当今语文课程中第六大新常态是由传统的大流程到“微元素”的有机整合。微视频、微评论、微阅读、微习作、微解读、微讲座等的出现使学程的安排在当下“微时代”中变得微型化,语文课堂中出现了“趋微”新常态。随着互联网技术、社交媒体快速蓬勃发展,社会节奏加快,教育资源逐渐开放、共享和多元,呈碎片化、微型化、主题化的发展趋势,课堂“趋微”应运而生。2014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就出现了微写作试题,从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不超过150字。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张祖庆把“微辩论”、“微写作”、“微采访”融进了课堂,“微元素”已逐渐步入小学语文课堂。
课堂“微元素”优势明显:一是能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将复杂的教学任务分解成小的知识点,让学生“小步走”,轻松习得。二是教学方式的多元化,采访、制图、讲座、评点、情境等多种“微元素”融合于课堂,能激发学生兴趣,便于沟通与交流,促使学生满怀好奇地、主动愉快地投入学习。这正与我们所倡导的“童玩”课程理念是相契合的。
“童玩”是一种基于儿童立场的快乐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并不单指“儿童玩耍”的方式,而指儿童能满怀兴趣自主投入学习,在“玩”中快乐习得,在“玩”中得到发展。
在“童玩”理念下,我们在语文课堂实践中融入“微元素”,努力使周一贯老师提出的语文学程的“趋微”成为我校语文课堂的“新常态”。
一、化难为易——微讲座
讲座是指由主讲人不定期地向学员传授某方面的知识、技巧等一种公开、半公开的学习形式。微讲座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集中传授某一知识点的学习形式,它与讲座的区别体现在“微”上,一是时间短,二是知识点小。
微讲座的优点一是适时,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在《行路难》的教学中,当学生读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警句时,相机作了“警句”这一知识点“微讲座”,就像迎面碰到一位朋友,立刻将这个朋友介绍给周围人一样,看得见、摸得着,直观形象,把握教学的最佳契机,学生乐意接受。二是精炼,微讲座的内容简短清楚,表达精炼,能使学生快速接收并记忆。三是新颖,“讲座”这一形式,具有公开、半公开的特点,给予学生选择权,促使学生满怀好奇,达到学的“最佳点”。
微讲座适合于强调语文知识和需记忆的内容。如《西湖》教学重、难点均是比喻句的认识与造句,利用“微讲座”可快速突破难点。
师(出示文中的4个比喻句):同学们,说一说这样的句子,能发现有什么特点吗?
(生自由发表见解)
师:同学们,这四个句子叫比喻句。关于比喻句,请听微讲座。
师(出示另一组常见比喻句):同学们,讲座听完了,你能判断这些句子是比喻句吗?并说出为什么?
以上案例,用“微讲座”的方式,将“句式”与“概念”相匹配,化解了难点,激发了兴趣,使学生习得轻松、快乐,突显“童玩”的自主、愉悦。
开设微讲座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自然,指微讲座要设在要点处、难点处,学生“愤悱”之时,“遇见”即开讲,不做作,不硬凑;二是微小,指提炼要点,精确表达,简洁易懂;三是同步,指教师讲座与板书(PPT)演示同步,双重感官刺激增强学生记忆;四是强化,指“微讲座”的延伸,可以在讲座后用复述、转述、练习等形式当场检测讲座效果,强化理解与巩固。
二、入情入境——微情境
微情境是指在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微小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体验,触及精神需要,提高学习效率。刘韶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等观点,表明客观外物能激发人的情感活动。情感活动又能触及语言表达的动机,提高运用语言的技能[1]。语文教学中,在教材的疑难之处,用传统的问答式教学突破难点,事倍功半。“童玩”理念下的情境创设,则能激发学生兴趣,自主进入学习,让学生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学生进入情境后的热烈情绪又反过来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使学习成了愿意参与的、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求”,实现“快乐学习”。
在三年级《鹬蚌相争》的寓言教学中,教师将“讲故事给奶奶听”这一情境用于教学生“把寓言故事讲生动”这一教学任务中,学生兴致盎然,跃跃欲试。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抓住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鹬啄蚌,蚌夹鹬,它们谁也不让谁,最后被渔翁捉住了。如果你回家把这个故事就用这两三句话讲给爷爷、奶奶听,他们爱听吗?
生:不爱听,不爱听。
师:那怎样讲,爷爷奶奶才爱听?
生1:要有表情。
生2:要有动作。
生3:要绘声绘色。
……
师:对呀,把故事讲生动这可是要学习的,今天我们就来学讲故事。
(课中,教师扮演奶奶,以奶奶的口吻对学生讲故事的关键之处进行指点。)
生(平淡的语气):蚌紧紧地夹住了鹬……
师:哈哈,奶奶猜到故事结果啦!(打断学生讲解,并卖个关子)鹬肯定逃走了。
生:没有,没有,蚌夹得可紧呢!endprint
师:啊?可是奶奶没听出来呀!
生:奶奶,你再听一遍。
生:蚌紧紧地夹住了鹬(咬着牙,收紧腮帮肌肉),连吃奶的力气都用上了。
师:真是逃不掉了!
逐段指导后,教师让学生完整地讲故事,学生在此情境的激励下争着讲故事,并习得了讲故事的方法。在语言实践中发展了语言表达的能力,体现“童玩”的发展性。
在语文课堂实践中,教师可把讲故事、访谈、介绍、表演、写信、发倡议、写颁奖词、留言、写信等都纳入到“微情境”中,例如学习介绍自然风光、历史遗迹的课文时,可创设“小导游”“访谈”这一情境,讲解说明类的课文,可创设“小小讲解员”、“小小推销员”的情境,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就创设表演、采访等情境。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三年级语文《小插秧脱险记》教学中就创设了表演情境理解“团团围住”“气势汹汹”等词语的意思。
课堂微情境的创设要做到“微”“准”“实”“和”。“微”即微小,用一个情境解决一个问题,切忌将一个情境从上课伊始延续到课终,这样学生会出现“迷失在情境中”或“把情境丢失”两种情况,且情境的“诱发主动性”这一功能会消失。“准”是把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重、难点选择情境,且一堂课不宜创设多个情境。“实”指语言实践。情境应为学生语言实践而创设。“和”指和谐,课文本身就含有情境,教师自主创设的情境应与课文内容相关。用好“微情境,能令学生快乐学习,课堂彰显活力。
三、思维可视——微制图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图像技术、电子媒介、数字媒介使人们对信息的接受形式走向了多元化发展,读图时代真正来临了。所谓“读图”,就是读者的阅读取向不是纯文字为主体,而是以图画或图像为主体内容的读物。心理学实验表明,人类通过视觉、听觉和其他感觉获取信息的比例为8.3:3.3:0.6,人对图像所传达的信息接收最为充分,并在大脑中保存时间最长,记忆更牢固[2]。“读图”因直观形象,概括性强,信息传播量大,方便快捷等特点深受儿童喜爱。新西兰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均把视觉语言作为一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不仅重视培养读图能力,还培养制图能力[3]。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是以“读文”为主要方式的一门学科,但对于身处各种图像因素包围的学生来说,如在课堂中引入他们所熟悉的、喜闻乐见的“图元素”是有吸引力的。基于“童玩”理念,跟上“读图时代”的步伐,可在课堂中努力挖掘课文中的可绘图的“资源”,开展“微制图”的尝试,助力语文教学。
(一)“方位”制图,知说明顺序
在学习按方位顺序来说明的文章与段落中,教师可让学生用“绘图”的方式来画一画说明顺序:如在二年级语文《月亮湾》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抓住“方位词”画一画茶园、小桥、桃花、村庄;在教学五年级《早》这篇课文中,可用简笔画一下“三味书屋”的陈设,在绘图中了解作者的有序表达;在五年级《詹天佑》这篇教材中,编者则将绘制两种开凿法设为课后习题。
(二)绘提纲图,明文章结构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结构,绘提纲图,可轻松明晰文章结构之妙。如六年级《记京华的双龙洞》的教学,可要求学生按作者的游览顺序和暗藏的一条暗线——溪流的路线绘制如下提纲图(如图1),以体会作者构思的严谨与巧妙。
提纲图,可帮助学生用“有序”的眼光来梳理课文构段,对于文章表达顺序和详略一目了然。如经常让学生绘制课文提纲图,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结构,养成先构思后成文的写作习惯,提高习作谋篇布局的能力。
(三)绘情节导图,品叙事发展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初读课文后均要求学生了解课文大意,除了用概括课文内容这个方式来检验学生掌握的情况外,还可以用绘制情节图来替代。
如六年级《半截蜡烛》的情节图,教师可让学生绘制情节图(如图2),让学生读文填图,以了解一波三波、环环紧扣的叙事发展。
学生在读文填图的过程中,一张图即可读出小说情节的一波三折。这样的情节图适合于理清写人记事类的情节,比口头表达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更加直观形象。
语文课堂中的绘图资源很多:可根据关键词绘思维导图,构思想象作文;可将多篇课文联接绘图,对比阅读品写法;也可倒推课文内容逆向绘图,品选材之妙等。
“童玩”理念下,我们关注儿童语言快乐生长和实践体验,让思维可视,依托“制图”这一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读文—制图—讲图。学生在“图”中学到的不仅仅是语言,而是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共建分享——微资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学生要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媒体学习语文。网络资源丰富、信息量巨大,现代人学会搜集、筛选、处理信息已成为基本技能,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尤其需要具备。但网络信息的过量也制约着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发展。如要搜索有关“钱学森”的信息,百度出现17600000个相关网页,这些信息如海洋,让学生从中筛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钱学森”资料谈何容易?笔者就五年级两个班104名学生搜集资料的方式作了调查,83.6%的学生资料来源为百度词条和课外辅导书。因此,就会出现“现抄现卖,千篇一律”的情况。为此,我们从“童玩”理念出发,顺应儿童对网络天生好奇的天性,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将“微资讯”引入语文学习中来。
“微资讯”是指将从网络上搜索到的海量资料分门别类提取,筛选加工后,以“微小”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现以六年级《钱学森》这一课为例,介绍微资讯的具体操作流程:
(一)细化搜索,分组合作
《钱学森》这篇课文是介绍名人的一篇概括性文章,借助资料助读是读懂此类文章的重要方法。钱学森的资料很多,为让学生有效地搜集资料,我们将“钱学森”这一搜索条件细化为“钱学森杰出成就”“钱学森美国求学”“钱学森美国囚禁”等八个搜索条件。学生分为八组,人人搜集,分组合作,这样每个小组内只需完成一个方面的资料。小组内再分工收集,有的搜故事、有的搜数据,有的搜评论等,并按要求对资料筛选、精简与概括。学生乐意接受“小任务”,且轻松上网,短时间就能完成。
(二)百川汇聚,建“资讯”库
当每个小组将搜集、处理过的信息汇集到一起,对于钱学森这个人物的一生已全面透彻了解,教师将资料汇集,建成一个钱学森“微型资讯库”。
实践中,我们通过在教室开辟资讯墙、制作PPT、课前集中播报、制作“微手册”等方式,实现“微型资讯库”的共享。在《钱学森》的教学中,就可采用微手册的方式。
(三)以学定“取”,资讯助学
“资讯库”的建成并不是要求每位学生全盘皆收,而是根据学习的需要自主选择,自由提取,培养学生资料的选用能力。
如在学习《钱学森》时,下发给学生的“微手册”中就有关于钱学森的八大板块的资料,简短而精炼,并且加注了醒目的小标题,如“杰出成就”“求学生涯”“囚禁历程”等。在学习中,学生根据需要随手翻阅,如查字典般,马上就会找到所需的资料。如在体会钱学森不可动摇的回国心时,学生就可自主选择资料,从“回国受阻”这一资料板块中找到相应的资料辅助学习。
“微资讯”的原理其实也像互联网一样,在班级里实现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全班动手齐搜集,汇聚成库共分享。这一过程因为任务“微小”,学生乐意去做,因为有目的地搜索资料、处理信息,目标明确,学生在做中研学,动手又动脑,体现了“童玩”的自主性与发展性。
语文课堂中的微元素,除了上文所提及四种外,还有微辩论、微视频、微写作等逐步进入我校语文课堂。“童玩”理念下,我们践行的语文课堂“微元素”并不是简单地将教学内容“切割”后“改头换面”呈现,而是立足于学生语言发展需求,以培养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促进学生在玩中学语言、做中练语言、生活中用语言,这是白鹿小学语文教学“趋微”新常态的行动准则,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吉林.为全面提高儿童素质探索一条有效途径——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上)[J].教育研究,1997(3).
[2]刘文静,任顺元.读图时代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现代教育论丛,2010(5).
[3]胡根林.读图时代,我们教孩子怎么阅读[J].教学与管理,2006(11).
责任编辑:石萍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