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反规划”视角下的乡村旅游规划理论研究

时间:2024-04-23

陈文捷 段湘辉

[提 要]传统的旅游规划是“正规划”,侧重于经济发展,而现在的旅游规划和发展愈发注重环境的影响。“反规划”理论目前主要集中在城市、森林、湿地旅游规划中的研究,在乡村旅游方面研究较少。针对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的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于“反规划”视角对乡村旅游规划理论进行研究,侧重于关注乡村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优先规划,分析了乡村旅游“反规划”的理念、过程、特征、原则、路径等,以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續发展。

[关键词]“反规划”理论;乡村旅游;旅游规划理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陈文捷(1967—),女,广西大学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物流管理、中国—东盟区域发展;段湘辉(1998—),男,广西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乡村旅游。(广西南宁 530004)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广西旅游型特色小镇建设研究”(18FJY004)

一、背景与问题

旅游规划最开始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英、法等国,这些年来旅游规划理论方面引入了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增长极理论等,实践方面也在城市旅游、滨海旅游、乡村旅游等得到了应用。不管是旅游资源开发还是产业发展,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到规划先行[1]。过去以市场为导向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的旅游规划思想会危及到旅游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氛围,可持续的旅游规划既要注重区域利益,也要注重社会、环境影响。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作为农业+旅游业的形式受到了广泛关注。乡村旅游地大多是依赖于原有的建制乡镇发展而来,绿色的自然环境是基础,在做旅游规划时需要避免破坏乡村旅游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给予村民和游客优良的生活场景,给予农业生产足够的空间,保持乡村的旅游吸引力,而引入“反规划”理论能为乡村旅游规划提供新的理论思路。“反规划”理论并不是说反对旅游规划,而是突破了以往建设先行的理念,提出把环境作为旅游规划的先行条件,从环境、生态等非建设用地着手对旅游地进行总体协调的把控,来解决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目前“反规划”理论主要被引入在城市、森林、湿地旅游规划中,乡村旅游规划理论引入较少。“反规划”理论丰富了乡村旅游规划的理论研究,能对乡村旅游规划给予一定的指导,有利于乡村旅游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可持续旅游的发展。

二、旅游规划理论研究进展

旅游规划是以为游客创造另一种生活状态的短暂体验为核心而对旅游系统进行长远、全面地谋划,从而实现区域旅游的发展[2]。旅游规划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规划理念、旅游要素、规划导向和重点、规划技术方法、规划交叉与融合方面[3],其本应走在旅游业发展的前沿,但理论研究落后于实际发展[4]。“反规划”理论[5]最先由俞孔坚教授提出,之后主要有城乡规划、风景旅游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领域的学者引入了该理论[6],其中在城市规划中已经有了不少实践,比较成功的有浙江台州城市规划案例[7]。廖培分析了众多利益相关者对旅游规划进行的评价[8]。姚威分析了规划中政府、居民、企业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研究并建立了公共参与机制模型[9]。易平和方世明阐述了可接受改变的极限理论在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中的应用[10]。李星明等说明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对旅游地规划所提供的指导性[11]。唐建兵研究“反规划”理论在森林公园旅游规划中的应用能提高森林公园的生态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合理性[12],认为将“反规划”理论引入森林公园综合体规划中的核心问题是规划生态基础设施、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和测算旅游自然环境容量[13]。张捷等提出的景观意象导向型旅游规划理论模式对于乡村旅游有较好的引导示范价值[14]。旅游规划要具有适应性,编制旅游规划不仅是经济行为,也是社会行为和环境行为。黄冬梅等从旅游凝视的角度探讨了旅游规划创新性不足、过度追求利益的困境[15]。徐兆敏将“反规划”理论引入于湿地旅游规划中[16]。黄少辉等通过易学中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九宫构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旅游规划发展战略模型[17]。朱莉和万怡春认为核心边缘理论为区域旅游规划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持[18]。王成基于微度假模式,结合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以及景观生态学理论对乡村旅游规划进行研究[19]。李紫玄论述了“反规划”理论在农村旅游规划中的嵌入[20]。张荣群等提出了城市土地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借鉴“反规划”思想构建出该模型的评价因子体系[21]。邹统钎总结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智慧旅游、全域旅游等旅游规划新理论与方法[22]。那守海等利用“反规划”方法建立了湿地旅游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控制指标体系[23]。王宇娟丰富了感官体验等理论在旅游规划理论体系中的运用[24]。

现有的旅游规划理论在环境保护方面较少,需要引入“反规划”理论加强旅游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从“反规划”理论视角下对乡村旅游规划的研究较少。现代化的乡村倡导生态宜居,本文将“反规划”理论引入乡村旅游规划理论体系中,既是乡村旅游规划的理论创新,也延伸了“反规划”理论的应用视角,有利于指导乡村旅游规划的编制实施和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

三、“反规划”视角下乡村旅游规划分析

(一)乡村旅游“反规划”的提出

“反规划”理论是应对功利主义条件下区域无序发展、挤压绿地空间的一种新规划理论,其早期应用于城市规划并取得了良好成效。随着旅游的发展,旅游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城镇化发展和注重乡村生态文明的今天,将“反规划”理论应用于乡村旅游规划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乡村旅游“反规划”理论是旅游规划可持续理论的良好反映,其核心理念是可持续发展,在规划程序上是反向程序,具体措施上是乡村环境优先规划。传统的乡村旅游规划和《旅游规划通则》属于“正规划”思路,讲究以“环境为底,旅游用地为图”进行规划,大多是在村镇的基础上直接进行景区景点、旅游设施、道路交通、娱乐服务等建设,容易忽视当地村民对于自然空间的工作生活需要,也容易破坏游客心中对于乡村生态田园风光的旅游期待。“反规划”理论颠覆了以往的理念,提倡“环境为图”来进行乡村旅游规划,将环境作为旅游规划的先行基础,先构建乡村自然环境图象来保障自然和人文景观,再在生态环境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旅游用地的规划。乡村旅游“反规划”理论侧重于乡村基础生态设施的规划,着力于保护乡村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原真性,有利于构建乡村旅游持续的吸引力。

(二)“正、反规划”理论视角下乡村旅游规划流程比较

三农问题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农村的土地问题一直是农村建设和开发的难点。我国有“土地红线”等一系列保护土地用途的政策,必须对土地使用严格把控,保障粮食安全。而开展乡村旅游,建设乡村旅游地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土地,因此乡村旅游中的旅游建设用地矛盾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正规划”理论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可能会加剧旅游用地的紧张,忽视土地保护的重要性,对乡村原有的经济生产造成破坏。传统旅游规划的“正规划”理论是积极面向市场的,偏向于开发时保护或开发后保护,对环境保护关注较少,规划流程是先进行旅游资源调查和市场分析,其次确定旅游定位和主题形象,再进行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以及各项基础规划,最后设计旅游产品进行投资分析,如图1所示。

乡村旅游“反规划”不是旅游规划中的控制性规划,也不是单纯地划分保护区或非开发区等功能分区,而是侧重于开发前控制保护的程序,优先进行自然环境区域控制,将该区域同其它区域建立内在的景观、文化、自然等联系,强调乡村旅游资源的整体协调。“反规划”流程是在进行资源调查和旅游定位后,以整个乡村旅游地为底,非建设用地和环境为图,规划自然环境、生态设施、乡村耕地和乡土文化遗产用地,再依照“非开发区—保护开发区—适度开发区—建设开发区”的顺序来对乡村旅游用地进行不同强度的规划建设,如图2所示。

这种逆向的规划程序能够有效地建立自然环境格局,优先保护乡村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以环境安全健康为底线规划发展,保证了乡村旅游地的生态完整性。

(三)“正、反规划”理论视角下乡村旅游规划特征比较

与“正规划”理论视角下的乡村旅游规划相比,“反规划”理论视角下的乡村旅游规划在规划目的、性质、形式、重点、导向、依据、布局、结果等方面有诸多不同,后者更适应“两山理论”和乡村生态宜居的基本要求,如表1所示。

(四)“反规划”理论视角下乡村旅游规划原则

1.环境优先原则

“反规划”理论遵循环境为图,环境优先规划的原则,力主先构建自然景观再在周围布局相关的旅游服务设施,达到生态完整性的格局。自然环境是农业和旅游业产生持续作用的必要条件,没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农业无法开展生产,旅游业也无法提升游客满意度和美誉度。自然环境不比人类社会,良好的自然环境是长期相对稳定条件下形成的,有其脆弱性。它的安全健康是持之以恒地为人类社会提供场景和服务的条件,自然环境的破坏会导致人类社会自身安全和健康的威胁,因此需要把自然环境放到重点优先保护的地位,先规划好自然环境区域,同时立足于乡村旅游地实际情况规划好乡村文化环境,建设具有真实感的乡村,不是城市的翻版,让游客体验到乡村的存在,享受到生活场景不一致带来的差异刺激感,而不是空间位移下相似场景的异地体验。

2.条件性开发原则

条件性开发原则是指在做乡村旅游规划时,并不是说完全禁止开发,而是有限制地、有条件地、有前提地进行开发。开发和保护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资源可以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对资源进行适度的开发能有效地提供保护的资金、人力等。资源通过开发后才能更好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才能获得足够多的关注度。“反规划”理论注重整体协调的预防控制规划,在做乡村旅游规划时,应该全局把控乡村旅游地的资源,将旅游资源分为不可再生、可再生、人造等若干个等级,按照资源的多寡、集中程度、珍稀程度块状式地分为非开发区、保护开发区、适度开发区、建设开发区等功能分区,在各分区的基础上来有条件地建设服务设施和设计旅游产品,保证生态系统的协调。

3.动态修复原则

自然环境有自我修复和演化的功能,在做乡村旅游规划时要蕴含“自然保护自然、自然修复自然、自然养育自然”的理念,利用和发展这项功能,尽量做到让环境自我修复,不引入外力干涉自然活動。“反规划”理论要求旅游规划中做好乡村旅游地的环境监测工作,周期性地调查乡村旅游地的生态环境状况,针对性地做好修复工作。建立区域休息制度,合理设置环境承载力,对于环境破坏过重的区域暂时停止开放,而高质量的保护区域也可以适度开放。利用旅游季节性的特点,在游客少的淡季进行保护措施的规划,以便在旺季时更好地发挥资源禀赋效用。乡村旅游规划自身也要滚动性调整,不断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调整规划,做到理论和实际同步。

4.双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的发展要求,乡村旅游规划的目的是旅游可持续发展,“反规划”理论优先保护环境,目的是环境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反规划”应严格遵循旅游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旅游和环境共同发展,达到双持续,避免过度的保护使得旅游的发展受到限制,也避免过度的开发使得环境受到不可挽回的破坏。在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今天,优良的自然环境能提升旅游地的质量,本身也是具有强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是旅游地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乡村旅游地是一个整体,各个方面都是紧密相关的,不应该把环境、经济、文化割裂开来,应当讲究整体效用,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

5.综合性原则

传统的乡村旅游规划部分出现了过于注重经济导向、内容相似、偏好城市属性等问题,只看重经济利益,没有考虑乡村环境、文化的保护;规划的内容比较粗糙,方案同质化重;没有结合乡村旅游地的实际情况,把乡村简单地当作城市来进行旅游规划。在全域旅游时代,旅游涉及的因素多,旅游产生的影响多,旅游覆盖的方面多,因此乡村旅游规划要秉持综合性原则,平衡乡村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协调经济、环境、文化等影响,引入旅游学、农学、环境学等学科。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多元化,充分考虑当地村民的就业问题,吸收村民加入旅游业的发展梯队,使得村民自发地维护乡村的环境。乡村旅游产品多样化,把乡村旅游地规划打造成农业休闲基地、研学旅行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设计研发多种旅游产品。综合利用乡村的原有建筑设施,尽量保持原貌,修旧如旧,活化乡村资源。旅游规划要具有创新性,不同的旅游规划要挖掘当地的文化特色,把握当地文脉,做到“一地一规划”和“千村千面”。旅游规划是综合性的规划,既要符合乡镇的整体发展规划,也要和交通规划、农业规划、环境规划等对接。

(五)“反规划”理论视角下乡村旅游规划路径

1.优先规划自然环境和生态设施

乡村旅游地是具有乡村自然风光和特色的旅游地,需要保证景观的乡村性。如果乡村旅游地不再具有乡村特有的诸如农田、鱼塘、山水等景观,那么就难以引起游客心中的情感共鸣,村民们的农作生产和土地依恋也就难以持续,同时也意味着该乡村的湮灭。因此,乡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设施是乡村旅游地的重要部分,是乡村旅游系统的关键要素。在编制和实施乡村旅游规划时,要尤其注意乡村景观结构的田、塘、河流等要素,优先对自然环境进行规划,配套相关的生态设施对环境安全予以支持,保护乡村的河流、沟渠、森林、农田等生态系统,保证农业的正常作业,防止水土流失和绿地的破坏,尽量不改变乡村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原有基础上建设开发,有效地协调环境系统和乡村建设,给游客原生态的深度体验,感受真实的乡村风景魅力。

2.构建旅游景观安全格局

乡村旅游地的环境和文化本身是比较脆弱的,不比城市旅游地那样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且后者有更多的人力、资金、物质来维持稳定和修复。过去常把城市旅游规划的思路和方法比较简单粗暴地用在乡村旅游规划上,重点关注建设用地的规划,忽视了乡村的特性和村民的需要,造成乡村环境的破坏和文化的流失。乡村旅游地的景观格局包括自然环境景观、文化遗产景观、游览观光景观等,在“反规划”理论视角下要保证乡村整体景观的安全,建立景观格局的保护体系,为旅游地开发建设提供依据。协调非建设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关系,相互配合达到乡村土地的充分利用,非建设用地中的自然环境可以作为景观来进行视觉上的开发,而不是游览踪迹的涉入开发,建设用地用来作为游览踪迹的载体,兴建旅游服务设施,提供旅游支持。对乡村的宗祠、祖屋等古建筑予以保护性修缮,保持乡村的文化脉络和历史传承。

3.划定生态、生产、生活控制线

乡村作为一个建制单位,是村民生产生活的综合体,具有一定的自然和文化空间。发展旅游后,乡村旅游地引入了更多的群体,如游客、企业工作人员等,因此乡村旅游地的人员关系变得更复杂,人员构成更多元化,既需要自然环境作为生态空间,也需要提供给村民生产空间,还需要给予游客和村民生活空间。目前部分乡村旅游地存在农业生产用地和村民生活用地被建设用地占用过多的问题,挤压了生产和生活空间,导致了游客和当地村民的矛盾,造成了社区关系恶化和旅游体验变差,打破了乡村旅游地的平衡体系,不利于乡村旅游的长期健康发展。在“反规划”理论的视角下要求合理规划乡村用地,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乡村实际情况划定生态、生产、生活控制线,依照环境景观安全和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划定绿线(自然环境范围界限)和蓝线(文化遗产范围界限),依照农业土地规划和村民生产需要划定黄线(耕地保护范围界限),然后依照配套服务设施和景区、点建设需要划定红线(旅游建设范围界限),避免旅游活动对自然环境和村民生产生活造成过度影响,防止建设用地侵占非建设用地,抑制旅游发展的无序开发,有效地维护乡村旅游地的生态完整性和规范性。

4.建立乡村旅游控制指标体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唤起“乡愁”的旅游形式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也是城市居民周末游的优先选择。旅游具有季节性和地理集中性,旅游人次会产生波动,而农业是一种周期性的生产活动,所以乡村旅游地的环境承载力具有弹性,不同时期的游客容量是不同的。在全域旅游时代,乡村旅游地需要建立一套可行的控制指标体系,配合农业生产周期合理测算不同时期的游客容量,形成弹性的反馈机制,使得旅游活动在环境的可接受范围之内,防止大量游客的干扰导致乡村生态系统的破坏。乡村旅游控制指标机制应当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游客心理、管理能力等多个指标,以自然环境指标为主,合理设置安全阀值,建立生态预警系统,保证景区的资源供给和生态支持不超出环境承载限度并且能提供给游客良好的体验。

四、結论

旅游规划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应用产物,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结合性要求。随着这些年旅游的高速发展,旅游规划的制定也越来越多,在旅游由高速发展转变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的旅游规划理论和新时代所要求的旅游规划实践具有一定的差距,引进新的旅游规划理论对于指导旅游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对于促进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乡村旅游规划存在注重经济效益、忽视村民利益等问题,不利于乡村旅游地的长期稳定发展。

本文将“反规划”理论引入乡村旅游规划理论体系中,提倡优先规划自然环境和生态设施达到保护目的,比较了“正规划”和“反规划”的过程和特征,叙述了“反规划”的理念、原则、路径等,为乡村旅游规划提供了新思路,使得乡村旅游规划更为合理,有利于乡村旅游的绿色发展。本文没有以某个乡村旅游地为例,缺乏该理论的应用,之后可以考虑以该理论具体对乡村旅游地做出规划,以做出更具验证性和操作性的研究。本文提供的是“反规划”理论宏观层次上的阐述,是思维上的引导,没有构建标准的“反规划”模式,没有对控制指标体系中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等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分析,数值上比较模糊,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苏海洋,陈朝隆.中国城市旅游规划研究进展与启示[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9,(3).

[2]石培华,龙江智,郑斌.旅游规划设计的内涵本质与核心理论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1).

[3]冯立新,任劲劲.2000年以来中国旅游规划创新热点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7,(1).

[4][17]黄少辉,黄司充,刘苑婷,等.基于易学的旅游规划发展战略——以清远市为例[J].热带地理, 2017,(2).

[5]俞孔坚,李迪华.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C].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第22分会场论文集,2002.

[6]王雷,李旺君.景观设计的“反规划”理念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借鉴初探[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1).

[7]叶舒娟,杨效忠,罗世俊.基于“反规划”视角的乡村旅游规划新途径探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1).

[8]廖培.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旅游规划评价初探[J].财经问题研究,2010,(6).

[9]姚威.城市的旅游规划中公众参与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2.

[10]易平,方世明.基于LAC理论的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管理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7).

[11]李星明,曾菊新,LIU JUANITA C.旅游规划的文化生态理论研究[J].人文地理,2014,(1).

[12]唐建兵.“反规划”理论视域下的森林公园旅游规划探讨——以自贡市飞龙峡森林公园旅游规划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4,(2).

[13]唐建兵.基于“反規划”理论视域下的森林公园综合体规划探讨[J].林业经济问题,2014,(2).

[14]张捷,钟士恩,卢韶婧.旅游规划中的共性与多样性博弈——乡村旅游规划规范及示范的若干思考[J].旅游学刊,2014,(6).

[15]黄冬梅,何学海,罗明春.旅游凝视:旅游规划的困境[J].时代农机,2015,(4).

[16]徐兆敏.基于“反规划”理论的湿地旅游规划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7.

[18]朱莉,万怡春.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分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3).

[19]王成.基于微度假模式下乡村旅游规划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11).

[20]李紫玄.反规划视角下面向农村基底的旅游规划研究[J].乡村科技,2018,(16).

[21]张荣群,王大海,艾东,等.基于生态位和“反规划”思想的城市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8,(3).

[22]邹统钎.中国旅游规划四十年[N].中国旅游报,2018-10-23(003).

[23]那守海,徐兆敏,赵希勇.“反规划”视角下的湿地旅游规划控制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11).

[24]王宇娟.感官体验在旅游规划中的实践和应用[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3).

[责任编辑:黄贝如]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