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2022年9月,一场由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主办的“中学生金融主题辩论赛”拉开序幕,在启动仪式上,来自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和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两支顶尖中学生队伍针对“压岁钱应不应该交给父母”展开辩论。
正方: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论题:压岁钱应该交给父母
[辩手金句]
压岁钱与零花钱的性质不同,青少年不具备合理消费大额金钱的能力,而家长代为保管压岁钱可以监督孩子的支配权。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青少年发展专家德瓦旭希·杜塔指出,大脑中前额叶皮质负责理性思考的部分,这部分的发育程度会在17岁左右达到一个高峰。由此可见,处于18岁以下的青少年判断能力不成熟,需要家长帮助其培养正确的金钱观。
孩子上交压岁钱不等于无法使用,只是多了一道家长关,仍可以在可控范围内使用金钱。我方认为孩子可以通过家庭劳动等途径再次获得这笔金钱,以培养其正确的金钱观和劳动观,而非简单地直接获取。
孩子或许有能力使用好压岁钱,但是交给家长保管可以更好地规避风险,因为成年人有更好的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反方: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论题:压岁钱不应该交给父母
[辩手金句]
我作为一名生物竞赛的学生,在开始阐述我方立论之前可以很明确地说,人的大脑并不只是简单地由大脑中前额叶皮质进行调控的。
零花钱在金融上称为现金流,而压岁钱是固定资产,是一个人独自享有的。
孩子上交压岁钱意味着使用权、管理权均转交给家长,等于家长有花这笔钱的权利。且我方认为孩子与家长共同协商如何使用压岁钱与上交压岁钱是两个概念。
家长应当做的是合理引导孩子学会理财,而不是独断地将孩子的压岁钱转进自己的银行卡。如一直以孩子未满18岁为由帮助孩子管理这笔钱,那如何谈成人之后独自理财?我方认为学会理财缺的是实践,而不是理论。
正反双方其实代表的是两个观点,正方强调的是风险管理,反方强调的是能力发展,双方的辩论各有千秋。作为金融从业者,当我听到学生提出“现金流”和“固定资产”两个词的时候感到很吃惊,不过你们对这两个概念还没有很好的理解。但是这个角度是好的,我很受启发。
“压岁钱应不应该交给父母”这个辩题的涉面很广,不仅涉及青少年的金钱观,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还与道德教育等方面息息相关。因此在辩论过程中,我发现了一点微小的不足,你们正处于收压岁钱的年纪,为什么在辩论这个话题的时候仿佛在说别人的事情,说了很多数据,还有科学研究表明的观点。我认为这是你们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与未来发展成怎样的金钱观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当下的你们有关,所以这是一个值得你们用第一人称思考的问题,这也是我认为这次辩论赛最大的意义。接下来我具体说说关于正反两方提出的观点。
正方亮点:建立劳动和金钱的关系
当下的青少年,包括刚刚进入社会的青年,有一个直观的观念,就是用金钱去建立他们的价值认知,钱从哪里的不是特别重要,有钱就行。
确实,钱作为一种社会符号可以表明一个人的社会身份,其购买力可以丰富人的娱乐活动,也可以提升一个家庭的幸福感。所以,在这种认知下,久而久之就忽略了金钱背后所关联的一系列能为我们的精神生活提供更充实的,包括劳动在内的一系列东西。
压岁钱某种程度上是在强化我们和金钱之间的这种直接联系,因为它不需要经过任何其他途径,不是说要通过努力得来,相当于一种完全赠予,这笔钱的使用权、支配权转移到收压岁钱的人身上。当我们跟金钱之间不存在其他途径的时候,金钱在我们心中这种符号性的价值就会进一步地固化。所以正方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一定的益处的,通过父母这个媒介加入一个新的元素——劳动,让孩子意识到其实金钱本身并不能够决定我们的价值,由劳动所带来的金钱获得才能带来价值感的提升。
反方亮点:通过实践学会花钱
反方用现金流和固定资产来区分不同的金钱类型,这两者给青少年在理财方面带来的成长确实是不同的。
相比于零花钱,当青少年手里有一大笔钱供自己支配的时候是很开心的。其实反方还可以进一步地去发散思维,这个辩论赛也是想让青少年学会怎么花钱,这句话本身听起来像是一句空话,但是很值得探讨。
什么叫会花钱?简言之就是会规划,如何使用支配权。我认为青少年手里有一定的资产是一件好事,因为资产的多少会决定你的消费欲望,一定程度也会影响能力的发展。比如说父母一个月给予孩子的零花钱是50元,很明显,这对父母没有满足这个孩子在篮球鞋消费领域的消费欲望,所以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孩子喜欢打篮球的兴趣。所以,在高中这个阶段,青少年应该享有一部分的消费自由,去决定这笔钱应该怎么花。
在这里我还要说一下正方举的一个极端例子,“中学生给主播打赏16万元”,我认为这个例子当中的问题在于16万元的数额太大,乃至影响了家庭的正常生活。但换一个角度思考,假如这个学生支持自己喜欢的主播并把金额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我们还有没有理由去谴责他呢?他有没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娱乐生活呢?有没有可能他通过建立这样的兴趣,将来他也会成为一名著名的主播呢?这是他发展的可能性。所以反方可以强调支配权要回到孩子手中。如果要强调个人能力的发展,那不仅仅是规划的能力、理性的能力,更重要的还是发展自我可能性的能力。
“压岁钱应不应该交给父母”,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当青少年“财务自由”时,是否持有理性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在当今青少年越來越频繁地跟金钱打交道,持币现象普遍且数额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如何培养青少年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使其能够科学、合理地支配金钱是一个值得讨论的社会议题。首先,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当代青少年的消费行为都有哪些特点。
Z 世代人群消费洞察
1995—2009年出生的群体被称为“Z世代”。截至目前,Z世代人数总量将近3亿,已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中学生群体也包括在其中。
Z世代人群的三大消费动机:社交、人设、悦己。
1.“社交货币”
Z世代人群的社交方式是线上线下结合的,很多人愿意出来吃饭、聚会、玩剧本杀、玩密室逃脱等,然后在社交平台分享,寻求认同感,这是一种“社交需求”。互联网社交平台让“当下热门”更透明、快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大家争相参与到这样的共同话题中,也就造就了“网红品牌”。而“网红品牌”一旦掌握年轻人的“消费密码”,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正如2021年6月,网红奶茶品牌茶颜悦色首次走出湖南,进驻湖北武汉。开业当天,武汉江宸天街早早就排起了一眼望不到头的长队。那一天,据说每个武汉年轻人的朋友圈里一定要“晒”上一杯茶颜悦色,如果没有,你也要跟别人聊聊“抢不到茶颜悦色是什么体验”。可能排队的人不一定都对茶颜悦色感兴趣或者觉得多好喝,但如果买到了,拍照发在社交平台的那一刻获得的愉悦感可能比尝到奶茶的愉悦感还要多。类似的打卡活动还有很多,可能每一次的消费金额都不算高,一杯奶茶钱也不过十几块,但是“积少成多”,每一次热点都不想错过的话,加起来也不是一笔小数目。可能到月末的时候你还在纳闷,我这个月没花什么大钱,也没添什么大件,怎么零花钱就花光了。
小编有话说:偶尔赶一次“潮流”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一点乐趣完全没问题,但也不必次次都要做“潮流先鋒”。尤其是高中生,在还没有赚钱能力的情况下,最好把钱花在刀刃上,做好规划,约束好自己的消费行为。
2.“你进圈了吗?”
基于爱分享、爱“种草”的社交属性,Z世代群体还衍生出了圈层文化。一群对某个固定领域有同样爱好的人群聚在一起,形成圈层。比如电竞、汉服、某个明星、某个运动类别等,他们彼此交流感想,构建友谊。也许每个圈层本身都不算大众,但由于Z世代庞大的人群基数,小众的爱好也积累了不容小觑的消费者数量,能够带动消费潮流,通过消费不断探索和尝试,加强自我认知和加深兴趣的机会。
比如没那么小众的追星圈子,一开始喜欢上某个明星加入粉丝团,可能是想要进一步了解偶像或者寻找同好,但没想到进圈之后会有这么多需要花钱的地方。偶像代言的产品要不要买?偶像参演的电影要不要包场?见面会要不要买票?还没进入圈子的时候,你还有理智思考自己是否需要消费,可加入了圈子后被各种信息裹挟,很容易跟风然后做出不理智的消费行为。很多商家也拿捏了粉丝的这一点心理,开始“割韭菜”。偶像的代言给粉丝预定了购买数量,如果买不到商家预定的数量,粉丝就会觉得没面子,于是只能多下几单。更有甚者,还会追求“秒切”(指商品一上架即售罄)来体现偶像的受欢迎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粉丝想的就不是这个产品我能不能用上,而是我的钱还可以买多少单。等热情褪去,脱粉后才发现自己好像买了一堆“废品”,用得上的还好说,用不上的只能放在角落里积灰,后悔莫及。
小编有话说:每一次消费行为最好考虑实用性,如果买这个产品既能用得上,又能支持偶像,那就是两全其美。如果这个产品你用不上,价格又比较高,那就没有必要消费。为了支持偶像省下生活费或者超前消费的新闻在粉圈里层出不穷,其实,偶像作为成年人,具备赚钱的能力,不需要我们“供养”他们。而我们,只有好好地爱自己才可以更好地爱别人。
3.“花钱买快乐”
消费为Z世代群体带来的即时的满足,让他们感受到“买买买”带来的幸福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青少年的零花钱也是越来越多的,随之而来的是精神方面的需求也水涨船高。很多时候,有些东西没什么用,尤其是一些小物品,但是当下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却非常喜欢,于是产生了消费行为。
在这里不得不说一下这几年的“盲盒风”。目前,玩具、餐饮、文具等诸多消费领域都掀起了“盲盒风”,消费市场出现了“万物皆可盲盒”的倾向。据了解,盲盒采用类似于抽奖的营销策略,有的商家打造“系列”概念,并设置所谓的“隐藏款”等进行饥饿营销,抽中概率很低。由于盲盒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买家只有打开才会知道自己抽到了什么,因此为了集齐自己想要的东西,买家常常要花费“巨资”。2022年1月,有消费者为了集齐整套玩偶而一次性斥资1万余元,购买106份肯德基与泡泡玛特联名款盲盒套餐,事发后引起社会热议。1月12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在官方网站发布文章,批评肯德基利用限量款盲盒销售手段诱导并纵容消费者不理性超量购买食品套餐,有违公序良俗和法律精神。很快,“中消协评肯德基盲盒”的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榜首位。
小编有话说:很多成年人尚不能抵挡盲盒的诱惑,对于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哪有那么容易就做到理性消费呢?所以我们需要想清楚的一个点是,大部分成年人有抵抗风险的能力,青少年更多的是依赖父母来抵抗风险。所以在消费的时候就要好好多思考一下,不要冲动消费,更不要超前消费。当然,最有效的办法还是有关部门让盲盒市场走向规范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