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王者回归,风采依旧

时间:2024-05-04

离开北京的兄弟们想回来。梦里见到的,都是学院路的风和叶。学院路上,没有谁比北京医学院、北京航空学院和北京钢铁学院更盼望着八大学院能再次团聚。

还好,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

兄弟们,我回来了

北京地质学院和北京矿业学院虽然在京外有所发展,但是它们没有忘记北京,也忘不了学院路。它们离开北京后,在北京建立了研究生部,开始了两地办学的艰辛旅途。1987年,北京地质学院改名为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正式成立。1997年,由北京矿业学院演变而来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正式成立。两地办学虽然艰苦,但难不倒以苦为乐的地矿人。

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和北京林学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回到了北京。光阴荏苒,现在的它们已经是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代表着中国农林类高校的顶尖水平。

北京医学院则嫁了贵人,分分合合,最后还是成了北京大学的医学部。庆幸的是校址仍在,专家也在,北京大学也给北京大学医学部带来了更丰富的资源。

同样回到北京的还有北京石油学院,只不过它没有回到学院路,而是搬到了几十公里外的昌平。它改名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成了“国字号”大学里的石油尖兵。当人们聊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如今的成就,总免不了想起当年学院路上的石油大院。

北京钢铁学院则是八大学院里改名最彻底的一所。现在的它是北京科技大学,崭新的校名无法掩盖曾经的实力,直至今日,讲起炼钢,北京科技大学在高校界里仍是中国第一。

北京航空学院成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特色和工程技术优势十分突出。在“神舟”系列飞船的研发工作中,担任副总师以上职务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生就有四十几名。

新发展,共同体

八大学院从创办到现在,一直代表着各学科的先进水平。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八大学院的单科优势还是太突出了,学科门类仍不够齐全。假如像其他高校那样采用合并、改组的方式来补全学科门类,又会失去八大学院的特色,得不偿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既然大家都是各行各业里的翘楚,为什么不能跨校跨学科办学呢?199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牵头组建了“北京学院路地区教学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其他学院路上的大学纷纷响应,加入了共同体。共同体变成了一所虚拟的综合性大学,所有成员校的学生都可以跨校选修课程,而且能够获得学分。单一所成员校的实力已经非常强,共同体更是直接地将这一优势放大了好几倍。越来越多的大学被这一模式所吸引,许多八大学院以外的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也纷纷加入了共同体。

现在,共同体课程涉及的学科已经多达11门,囊括了北京邮电大学的“通信工程”、 北京体育大学的“运动人体科学”等具有明显优势的明星课程。另外,共同体还开设了国家专业目录以外的共同体辅修专业。

八大学院以共同体的方式重聚在一起,它们的学生也因共同体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可谓是一大幸事。

64年过去了,昔日的学院路经过屡次翻新,如今已成为连通三环和四环的交通干道。四环路把学院路隔开,一座四通八达的立交桥横立在四环路上,人们称之为“学院桥”。

学院路上的大學也越来越多,目前,十几所高校云集于此。

时迁物移,京城里有人传出了“新八大学院”的顺口溜,比如乐在工大、火在财大……谈起八大学院,青年们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已经很少有人能够数得清了。

无论如何,八大学院经历了一甲子的风霜雪雨,它们就像伫立在学院路两旁的沧桑老树,见证了北京高校的变迁。遍地桃李的八大学院也将不断汲取新的营养,抽枝生芽,愈加枝繁叶茂。

八大学院真正让人动容的不仅仅在于学科实力,更在于师生们的求学精神。

八大学院中每一所大学的建校史,都是一段辛酸的历史。在简陋的教室上课,用自制的教具教学,没有苏联专家的帮助就自编教材,八大学院的一切都是在摸索和实践中成长起来的。

八大学院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也很高。八大学院大都以理工科学科为主,毕业生将长期在野外工作,没有过硬的身体素质,谈何为祖国做贡献?八大学院的学生没有令人失望。中国登山家里有许多中国地质大学的校友。北京钢铁学院的男子篮球队曾经击败过北京体育学院的专业队伍。前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就读于北京石油学院时,也曾是校女子手球队的活跃队员。

八大学院培养了许多政坛精英与院士。温家宝、吴仪、徐匡迪、魏寿昆、柯俊等人都是从八大学院里走出来的。在2009年全国高校院士数量排行榜中,八大学院在前20名里就占了4席。

哪怕条件如此艰苦,八大学院取得的成就仍然闪耀无比。也许八大学院离我们有些遥远,但这股硬要闯出点什么的精神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