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教学实践

时间:2024-05-04

摘要:古詩文教学是中职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中职学校语文课堂上长期存在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缺乏等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更新教学模式,找准学生学习发展的“最佳期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走出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困境。

关键词: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最近发展区

一、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主要问题溯源

一直以来,古诗文教学是语文课堂上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理解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四个方面。从这个角度来看,古诗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起点,对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中职语文古诗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让学生反复诵读、抄写等,进行机械性的记忆性练习,效果往往不理想。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古今汉字音形差异较大、中华传统文学作品意蕴深厚,学生语文基础普遍薄弱,学习难度大;二是教师习惯于“填鸭式”教学模式,增加了古诗文教学的难度。

为什么中职语文课堂上的古诗文教学长期呈现出“教师不知如何教好、学生没有兴趣学好”的状态?归根结底在于教学活动未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未能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当古诗文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实际渐行渐远,学生对诗词文本便没有了个性化的体悟与理解,只为了完成任务而肤浅诵读,自然无法陶冶情操。

二、基于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更新教学模式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维果斯基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把学习主体的认知程度区域化,进而表明:少儿教育要想达到最佳的效果就必须找准“学习的最正确期限”。该理论指出,每一个学习主体的认知按照其不同的发展程度可以划分成“现有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潜在发展区”,而“学习的最正确期限”应该是介于当下发展实际与未来发展可能的“最近发展区”。按照该理论,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该如何确定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呢?

(一)合理设计课前预习

学习基础、学习经历、学习环境、学习专业的差异,导致中职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不同态度和体验。首先,个人的考试成绩、学习目标、学习积累的影响。语文成绩好的学生自然信心满满、兴趣盎然,想继续学习的学生对古诗文的重视程度也会高于其他学生,而古诗文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又会在无形中作用于下一阶段的学习。其次,性别和年龄发展特征的影响。从性别差异和思维习惯上看,女生往往在古诗文的理解与感悟上比男生有优势,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也较强。当然,学生的年龄普遍在12~16岁之间,自我认知能力、想象力、语言理解能力等发展较快,对古诗文的学习状态存在较大的波动空间。最后,学生所学专业与语文的学科相关性,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导致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动机。

就笔者的教学经历来看,学前教育、旅游管理等文科性质较强的专业需要积累一定的古诗文知识,所以这些专业的学生会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部分理工类专业的学生会因自己所学专业技术偏理工实践而认为没必要学好古诗文。正因为学生群体的差异性,教师有必要在课前预习环节下足功夫,力求由点到面、动态辐射,对学生原有古诗文知识积累、新知接受水平、学习期待、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实时监测,以便明确教学任务,及时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以《永遇乐·京口北顾亭怀古》一课的教学为例,宋词的体裁内容相比现代诗歌更为抽象、复杂,在预习环节,教师要设计词牌名、基本流派特点等相关的知识填空题或资料收集题。另外,该词创作于南宋抗金的时代背景,词中用典颇多,在预习题中,教师应通过具体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初步把握写作背景,准确定位词中的典故。学生在预习活动中呈现出来的认知水平和思维习惯,有助于教师发现并抓住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明确教学目标,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二)游戏化、竞技式课堂活动分解语法学习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多数语文教师都会开展足够的诵读教学活动,古诗文尤其需要充分诵读,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来认知与理解作品。然而,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单纯讲授语法、节奏、格律等知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较为抽象,较高的学习难度超出了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很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且易让学生产生学习挫败感,更遑论体会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情感内涵。因此,为促使学生做到准确流利、感情充沛地诵读古诗文作品,教师应基于学生诵读能力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指导。

以《将进酒》一课的教学为例。这是一篇极具艺术表现力和个人思想特征的代表作,笔者通过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发现,学生对作者生平、写作风格等背景知识积累得比较充分,且颇感兴趣,但对诗歌中的生僻字、格律、修辞掌握不到位。有了这一学情监测信息,在实际教学时,笔者避开概念化的抽象讲授,打开学生的思路。为了做到准确流利地诵读,笔者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汇总课前预习内容,鼓励学生展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一来,“将进酒”“欢谑”“沽取”等生字新词的音义辨析、诗歌的写作背景知识介绍等知识点都能转化成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任务,而句式长短、节奏、轻重音、停顿延续等诵读知识则通过个人读、齐读、小组比赛读等诵读方式得到呈现,在疏通文义的同时,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文本,整体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三)创设情境,催生个性化诵读体验

学习古诗文作品时,学生融入个人情感的沉浸式诵读,能有效促成知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因此,在古诗文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引起学生的共鸣,以“因声求气”的诵读感知诗人情志和文本价值。《将进酒》全文笔法夸张,意象雄奇,读来有如长江黄河,气势磅礴。文从字顺地读只能让学生停留于作品表面,而情境化的诵读能促使学生具体、形象地感知文意,把握诗情。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选取优秀、规范的视频或者音频资源,通过信息化手段让学生聆听、模仿范读,强化学生对诗句音韵、节奏的感受和品悟,整体把握作品的感情波动。接下来,教师结合预习阶段收集的人文背景合理设计台词,以情景剧的形式一边再现《将进酒》背后的创作故事,一边穿插诗文诵读。声情并茂的诵读和表演能促使学生层层递进地体会诗文背后看似矛盾的情感,理解李白为何在“赐金还山、痛饮狂歌”的归隐生涯中表现出大悲大喜甚至激愤无奈的复杂情绪,好友相聚畅饮固然欢喜,然而人生短促、青春已逝、怀才不遇的种种困境终究令李白难以释怀,于是胸中块垒、情怀壮志都化作了杯盏之间的美酒和狂放不羁的文字。

身临其境的角色扮演还原了诗句中的特定情境,帮助学生把握诗人借酒浇愁愁更愁的情感内核。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重点品读“天生我材必有用”等名句,学生能顿悟虽然这纠缠着社会、政治、个人种种因素的“万古愁”一度让诗人无法自拔,但诗人仍然没有失去走出困境的乐观与旷达,这种心境对难免经历人生失意的自己何尝不是一种振奋人心的正能量。

(四)在职业化、项目式任务实践中感知诗文的时代意义与价值

古诗文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增强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而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彰显职业教育特色”,联系生活、链接时事,提高学生语用实践能力;渗透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职业精神元素,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注重服务专业,加强学科协同育人。在古诗文教学中构建“彰显职业教育特色”的学习支架,教师就要根据学情特点与专业特色,結合单元教学授课内容,聚焦单元教学的核心问题,提炼紧贴专业的学习任务群,深化文本与现实、语文学科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构建沉浸式的古诗文课堂。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的这首名篇,语言精练形象,意境豪放开阔,无论是思想内涵,还是艺术形象、篇章语法,均具有鉴赏和学习的高度典范性。学生对苏轼较为熟悉,也已初步掌握了宋词的相关文体知识,基本能把词的主要内容读懂、读通顺,也能大致感受苏轼词的艺术风格。这首词的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尚不能通过有效的个性化解读把握作品的艺术精髓和词人的精神魅力。

基于上述学情,教师在给学生授课时,通过专题拓展、批注阅读、表格对比、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紧扣“人生如梦梦何如”的问题链,解读词作艺术特色和苏轼雄奇旷达的创作风格,以此形成相关背景知识基础。教师可以在课上布置两个专业化情境任务:第一,列车即将抵达黄冈站,请以列车播音员的身份创作一份播音文案,为车上乘客介绍拥有灿烂“东坡文化”的湖北黄冈;第二,请以湖北高铁直播团队成员的身份,结合你的所思、所学、所见,为黄冈设计一份文创产品或者名优特产的高铁直播文案。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选择其中一项任务进行学习探究、展示评价,以专业化的情境任务驱动自我学习,将课上所学的语文知识融入职业化、项目式的实践任务,对传统文学具有深层感受和理解。

三、结语

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出现种种问题的症结并非学生学不好古诗文,也不是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而是教师没有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情感需求出发,也没有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与学生共同发现知识增长的“最正确期限”。因此,在职业教育教材、教学方法改革持续向前推进的环境下,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的桎梏,走出古诗文教学困境。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20年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王文静.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心理学探新,2000(2).

[3]刘恩甲.针对学生特点开展中职语文教学工作[J].职业,2019(26).

[4]袁益芳.中职语文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策略[J].知识窗(教师版),2023(8).

[5]樊长仁.新时期中职语文教学的价值定位与实践思考[J].学周刊,2023(17).

[6]严妍.“大思政”背景下中职语文大单元教学优化策略探析[J].教师,2023(14).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22年度广西技工教育科研课题“‘大思政导向下的中职语文思政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2JGY205。

(作者单位:广西工业技师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