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和美”共生,打造高中地理新课堂

时间:2024-05-04

周国娟

摘要:在新时代教学背景下,生态平衡、审美情操、道德修养、文化品格等逐渐成为地理课堂的关键词,旨在打造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优质课堂。融合这些关键词,“和美”——和谐化、审美化的地理环境成为地理教师新的探索方向。

关键词:高中地理   “和美”   审美教育

地理是一门与生活环境、人文环境息息相关的学科,审美教育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审美教育离不开和谐课堂,所以教师要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调动学生感官,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体会地理之美,最终构建“和美”课堂,推动地理教学改革。

一、以“和”促“美”——师生共同实践,发现地理之美

学生只有主动探究,才能发现地理之美。然而,高中生的认知能力不足,他们不能独立探寻和感知地理之美。这就要求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在“和美”课堂上,教师要以“和”促“美”,让师生在共同实践中形成地理审美能力。

如在教学《参与旅游环境保护》时,首先,笔者创设了活动情境,即为了将一些旅游区打造成生态旅游区,请学生推出方案并模拟实践;其次,教师建立学习小组,引导学生进行组内讨论、交流,制订打造生态旅游区的方案;然后,由各小组展示并解读自己的方案;之后,笔者与学生进行共同探讨、修改、融合这些方案,设计出一份可以实施的方案;最后,建立一个旅游区模型,模拟实施方案。在设计与落实生态旅游方案的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了地理的和谐美和环境美。由此看来,以“和”促“美”,才能构建和谐的审美课堂。

二、以“美”促“和”——合作探究情境,达到师生和谐

在通往审美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可以达成和谐、新型的师生关系,所以“和美”课堂的实现依赖于以“美”促“和”。教师可以构建与审美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从而自然而然地进行师生交流与互动,达到师生和谐的状态。

如在教学《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时,由于教学内容散发着地理自然美,所以笔者以“探寻自然美”为主题展开了合作教学,实现以“美”促“和”,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创设情境,即某旅游团要组织一次世界范围的森林主题旅行,观赏沿路的自然景观。出发之前,学生们需要设计一套合理的线路,确保自然审美旅游成功。其次,组织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笔者充当“智慧老人”的角色,提醒学生从全球性的地域差异、区域性的地域差异等角度探寻地理差异。而学生也完美扮演了“好奇宝宝”的角色,他们会反问“如何直观看出各地的差异?”“我们生活地区的植被类型是什么?”等,与教师形成有效的互动与交流。通过学习地理自然之美,学生与教师建立了友好关系,达到了师生和谐。

三、“和”“美”共生——提出审美性问题,师生对话交流

和谐课堂与审美课堂相融共生,和谐课堂是审美课堂的环境,审美课堂是和谐课堂的目标。可以说,“和”和“美”是地理枝干上开出的两朵花,相生相长。基于“和”“美”的共生性,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有关审美的问题,创设教师与学生思想对话的环境,让学生在师生对话中体验地理之美,提升地理审美能力,由此构建“和美”课堂。

如在教学《森林的开发与保护》时,笔者设计了一些与地理和谐美有关的问题,引导师生探究,如“我們常说,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为什么看似‘强壮的雨林会如此脆弱?”“雨林的破坏是谁的责任”“我们应该如何保护雨林?”等。

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师生平等的关系,形成了正确的师生互动思想。一方面,教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并与教师产生思维碰撞;另一方面,在对话交流中,学生意识到世间万物是相互关联且有一定规律可循的,继而生成了和谐美和科学美的地理审美观念。由此可见,“和”与“美”是共生关系,教师遵循这一关系,可以构建地理“和美”课堂。

总之,以“和”促“美”、以“美”生“和”、“和”“美”共生是“和谐”和“审美”的内在关系,教师只有弄懂这三种关系,才能构建“和美”课堂。

参考文献:

[1]魏莉华.探讨审美化地理课堂教学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6(23).

[2]曹邱.注重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地理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0(1).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阳羡高级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