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崔志峰 李来全 乔德金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基础知识,分析了如何将传染病病毒等相关知识点融入日常生物教学活动,并探讨了疫情防控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旨在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 高中生物 健康教育
2020年新年伊始,一场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从华中重镇武汉迅速蔓延至全国多个省市,短短1个多月时间,感染人数已经超过7万人。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党中央的有力引领下,各个省份以最快的速度投入战时状态。***总书记为此多次召开专项会议,并针对如何防控疫情提出了具体要求,一场声势浩大的疫情防控工作正式拉开了序幕。
为了避免疫情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导致广大师生被病毒侵袭,教育部及时下发通知,要求所有学校推迟开学时间,所有学生不得参加集体活动,以多种方式实现“停课不停学”。各学校在落实“停课不停学”的同时,也积极通过网络等渠道,就自我隔离、口罩佩戴、洗手通风、合理饮食作息、怎样使用消毒与防护用品、怎样尽自己的能力防控病毒等具体措施对学生进行了指导,并向学生普及了相关知识,帮助他们消除了恐慌。
从古至今,人类饱受各种传染病的困扰,各种病毒以排山倒海之势出现在生活之中,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也向各个国家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发起了挑战,这是一项全球课题。为了使中小学生掌握必要的传染病知识,许多国家在中小学的课本中增设了这方面的内容。如我国现行的高中生物课程在必修课程模块中,对于病毒的结构、病毒的侵入及病毒的基因表达调控等基础知识均有涉及。而《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更是建议以选修的形式开设“传染病与防控”模块课程。作为与此类知识点关联度最大的高中生物教学,如何以此次疫情为切入点,将新型冠状病毒等病原生物学基础知识、生物安全与个人防护技能等内容更好地融入日常生物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发展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的完整核心素养,是值得高中生物教师深入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一、新型冠状病毒生物学研究进展
冠状病毒(CoV)是一类含有正链单股RNA的病毒,因包膜上有向四周伸出的突起,形如皇冠而得名。其下分四个类型,即α-冠状病毒、β-冠状病毒、δ-冠状病毒和γ-冠状病毒。据相关研究表明,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发现之前,已有6株冠状病毒被证实可感染人类。如2002~2003年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其他多个地方爆发的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病毒(SARS-CoV)感染,2012年以来在阿拉伯半岛持续性流行的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MERS-CoV)感染。此外,CoV-229E、CoV-NL63、CoV-OC43、CoV-HKU1这四种冠状病毒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引起人类急性呼吸道疾病。引发此次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其遗传物质为一段含有29891个核苷酸的RNA分子,可编码包括刺突糖蛋白、小包膜糖蛋白、膜糖蛋白、核衣壳蛋白等多种蛋白质。在细胞学实验中,研究者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正是通过其表面的刺突糖蛋白识别,并结合靶细胞上的人血管紧张素受体而进入细胞。因新型冠状病毒为单链RNA病毒,RNA分子相对不稳定的化学性质决定了其具有较高的突变率与基因多态性,如单个N501T基因突变可能会明显增强β-新型冠状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的结合亲和力。该结果提示新型冠状病毒存在进化的可能性,其传染力与致病力有可能增强,未来的防控工作依然不可松懈,必要的防控措施不可或缺。
二、新型冠状病毒溯源及其传播途径研究进展
目前,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尚不完全明确,据《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联合考察报告》显示,蝙蝠似乎是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很有可能是人类与蝙蝠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致。但由于蝙蝠有着特殊的生活习惯,一般只在夜间出现,人类与其并没有发生过频繁接触,两者之间的联系需要借助于其他原因才能实现。武汉周边地区群山起伏,这里是野生动物的聚集地,极有可能是人们在野外游玩时接触到了野生动物,或是食用了野生动物,受到了病毒的侵袭。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在蝙蝠与人类之间存在中间宿主。伴随着疫情的扩散,“华南海鲜市场”倍受关注,这里虽然违规售卖野生动物,但一直没有看到过蝙蝠的身影,这再次证实了中间宿主的存在。从现阶段的研究情况来看,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的确存在中间宿主,也没有找到中间宿主,需要在后续进一步研究。在野生动物跨物种传播给人类后,又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与SARS-CoV相似,此次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仍为呼吸道,也会通过直接接触传播。科学家于近期发现,在回肠和结肠的上皮细胞中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病毒株,提示消化系统是潜在的传染途径。与此同时,我国年龄最小的新冠病毒感染者为出生仅30小时的新生儿,所以有人怀疑这种病毒可能会通过母婴传播。
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学校健康教育的启示
在暴发疫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除了要了解病原生物的基本特征、传播途径等之外,在学生的健康教育方面更是责无旁贷。如果学校及教师能将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知识融入日常教学,让学生不仅学会识别传染病的症状,还掌握了预防传染病的知识,是否可以增强他们的自我防范意识?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与措施。
我国高中生物课程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選修、选择性必修、必修。必修部分中主要包括两个必须学习的模块,分别为“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这两个模块与病毒知识相关联的是病毒的结构、病毒的侵入、病毒基因的表达。
1.病毒的结构
病毒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一种核酸(DNA或RNA),根据核酸的不同,病毒分DNA病毒或者RNA病毒。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属于RNA病毒,这与艾滋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相同,由于RNA多为单链结构,相对于双链DNA更易突变。
2.病毒的侵入
冠状病毒侵入宿主细胞有两种可能途径:一种是受体介导的内吞途径,另一种是膜融合途径。结合高中生物知识可知,如果是受体介导的内吞途径,会涉及糖蛋白的识别作用和胞吞的考查,如胞吞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需要消耗能量等;如果是膜融合方式,可以联系膜结构方面考查,如冠状病毒包膜和细胞膜都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所以能相互融合,先复制冠状病毒的基因组RNA、结构蛋白,在此基础上宿主细胞内质网处生成病毒颗粒,在高尔基体的辅助下来到细胞外。
3.病毒基因的表达
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蛋白质的合成包括两个阶段:转录和翻译。冠状病毒是单股正链RNA病毒,侵入细胞的冠状病毒成熟粒子中,先把基因组RNA当成模板,用其描述RNA聚合酶,在该酶的辅助下转录合成负链亚基因组RNA,又合成其他结构蛋白mRNA。其中,以病毒基因组RNA为模板表达病毒RNA聚合酶的过程,即基因表达中的翻译过程。然后,在此酶的催化作用下,转录负链亚基因组RNA,即合成与正链RNA互补的RNA,两条RNA进行互补配对。随后,以负链RNA为模板,转录正链RNA翻译产生病毒的蛋白质,以及再合成互补的基因组正链RNA。最后,产生的基因组正链RNA与蛋白组装成新的病毒。
上述知识点主要涉及以病毒为主的病原生物方面的基础知识,并没有传染病与防控、生物安全与个人防护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对此,有学者建议,在基础教育阶段增加与防控疫情有关的内容,并适当开展实践活动,使青少年更加全面地了解传染病。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意识到,人类一直在与疾病做斗争,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有人类牺牲,但人类从未被任何一种病毒吓倒,更不会被打败。
总而言之,要想改善全民卫生习惯,必须从娃娃抓起。首先,教育部要把与传染病有关的内容引入小学课堂教学。如在课本中出示佩戴口罩、洗手、卫生消毒、自我隔离等方面内容,以文字和插图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让他们了解到在重大疫情面前应该以怎样的方式科学防控。其次,教育部应该在各级各类校园中推广防疫科普工作,既要向学生传递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为他们播放各种宣传片,甚至带领学生到医疗机构参观,让他们掌握更全面的传染病防控知识,增强自我防范与保护意识。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行政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我国卫生教育事业的一次考验。应对疫情,学校有必要、有责任、有义务积极参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充分发挥保障学生生命安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助力科学防控疫情方面的特殊价值,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在未来积极应对来自疾病与灾难的挑战,用知识改变未来。
参考文献:
[1]宇凤,李晶,马菡.浅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J].中医学报,2020(2).
[2]王玉波,何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刍识[J].重庆医学,2020(2).
[3]杨涛.重大疫情应对中促进大学生成熟成长的方式方法探析[J].理论建设,2020(1).
[4]魏星.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感染的疾病名称[J].中国科技术语,2020(1).
[5]李六億,吴安华.新型冠状病毒医院感染防控常见困惑探讨[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0(2).
[6]贾明,王虹,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文献整理及研究概述[J].陕西医学杂志,2020(3).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育才中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