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思维导图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4-05-04

靳夕桐

摘要:思维导图是根据大脑的记忆特征引发出来,而成为人们开发思维潜力、促进思维活跃、提高做事效率的工具。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合理地应用思维导图,可以把关键信息简洁明了地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的物理思维,把握物理各个知识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思维导图   物理教学

一、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又称为“心灵图”,最先是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托尼·巴赞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来的一种做笔记的新方法。它是一种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方式,可以模拟人大脑神经的放射结构,通过图谱形象展出人类认知结构,从而激发大脑潜力。思维导图的特点如下:①中央位置是整张图的关注焦点;②中央主题向四周放射分支;③分支由一个图形或关键词组成,或关键词、图形置于分支上,形成一个新的中心;④线条连接各个节点,构成树状或网状图;⑤不同级别用不同颜色区分,不同分支用不同色系区分。思维导图具有广泛用途,它可以汇总资料、整理笔记、罗列大纲,以及拓展小组讨论时的思路。

二、思维导图理论依据

1.知识可视化理论

知识可视化是指一切可以用来建构、传达及表示复杂知识的图解方法,它将复杂抽象的知识信息、经验、态度、观点等以图示的方式来传达,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重构、记忆和运用知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知识可视化的了解越来越深,并且选择用思维导图调动左右大脑进行联想。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发散思维,能回忆已有知识,有效结合新知识,发现词条之间的联系,合理引起大脑思考,构成知识体系。学生将学习时思考的轨迹展现出来,实现知识可视化,能快速掌握新知识。

2.激活扩散模型

1975年,柯林斯和洛夫特斯提出了激活擴散模型。激活扩散模型将已知概念以节点的形式和其他相关概念储存、联系起来,强调节点之间的关联性,像数学一样,点构成线,线构成面,面构成体。把每个概念放在一个节点上,两个节点之间连线越远,说明两个概念间的关系越远;连线越短,说明概念之间的关系越近。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主要是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等人研究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积极主动地学习,并且承认学生学习的过程,它排斥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看法和前提经验,筛选、加工处理新知识和旧知识。

在高中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熟悉的表达方法绘制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而不是死记硬背复杂生涩的物理概念。

三、思维导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教师利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可以辅助教师备课,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备学生、备教材、备教学方法。在备教材的时候,教师要合理加工教材,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整合教学思路,突出重点。下面,笔者以“电势差和电势”为例,阐述了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确定一级主题

“电势能”这个中心主题主要学习电势能的概念和大小、对电势能的理解,并以这些方向作为一级主题,从中心主题的右上方开始, 按顺时针方向编排。同时,教师可以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静电力做功与电荷经过的路径无关。

(2)确定二级主题

在一级主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确定相应的二级主题。如电势能的大小需要在了解“零势能面”概念之后确定,对于电势能的理解分为“标量”“适用环境”“相对性”“系统性”。

(3)确定三级主题

确定二级主题后,教师可以进行分析和延展,确定三级主题。如教师可以将电势能与必修二所学的能量结合在一起。

2.学生利用思维导图

(1)绘制知识全景图

许多学生会觉得物理知识点零碎,并且不容易记忆公式。笔者认为,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找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绘制知识全景图,减少知识点之间混淆、模糊不清的可能性。

(2)改良笔记的书写

目前,教师基本采用标准线性板书, 此板书类型虽然可以清楚地罗列出教学内容, 但是不能突出关键词, 且不利于学生记忆。思维导图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它将一些关键词罗列出来, 并拓展知识,发散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参考文献:

[1]钱奇兰.思维导图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物理通报,2013(2).

[2]费金有,袁畅.科学方法教育的溯源与展望[J].当代教研论坛,2016(2).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