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陈宝丽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地给学生灌输数学知识,无法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也不利于小学生学习数学,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畏惧心理。此时,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数学知识,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乐趣。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笔者阐述了几点经验。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自由、自主地交流和讨论,有利于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2.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在小组交流讨论前自行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实际上是对同一个知识点进行了两次学习,且都是学生自主能动地学习。教师利用学生对小组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体现了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3.体现创新教学观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辅助者。不仅如此,全体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活动的形式,是教师创建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形成了创新教学观。这种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进而逐步养成创新意识。
二、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措施
1.合理设置合作小组
在设置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期,教师要根据全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合理、科学地分组,这是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与此同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保证每个小组既有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又有成绩排名较后的学生,让学习成绩好和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互相学习,这样才能保持每个小组学习水平均衡,也能更好地实现小组竞争与合作。
此外,教师要科学地划分每个小组的人数,一般一个小组以6人至8人为宜,可以由教师指定小组长,也可以让学生投票选拔小组长,还可以让每个组员轮流做小组长。小组长要合理划分每个组员的职责,让组员各司其职,完成小组任务。
2.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活化的场景设置问题,或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
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如果只有一个梯形,你们能不能开动脑筋想出多个推导它的公式呢?”然后,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完毕后分组汇报。小组一汇报说:“做对角线,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小组二汇报说:“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做另一腰的平行线,把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小组三汇报说:“从上底的两个顶点作下底的垂线,把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各小组汇报完成后,教师总结道:“你们真聪明,想出了好多种方法,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不管采取何种方法都可以得出梯形的面积是上底与下底的和乘以高再除以二。”这样的小组合作过程能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3.教师指导并协助小组完成合作学习任务
在小组合作时,很多教师会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是错误的,虽然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不代表教师就能撒手不管,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小组合作的任务,学生需要做哪些工作,要达到什么学习效果;其次,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实时了解每个小组的学习状况;最后,當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小组合作的过程是学生间合作交流的过程,也是师生间增加交流和互动的过程。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自我成长,形成合作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赣州市南康区赤土花园民族小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