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整合与拓展中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时间:2024-05-04

黄天飞

摘要:小学生具有贪玩、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等特点,如果小学数学教师不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很容易造成教学质量低下的现象,而在整合与拓展中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无疑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本文主要从顺应自然的整合与拓展、满怀期待的整合与拓展、追求精彩的整合与拓展这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了整合与拓展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整合与拓展   优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真理,都不能生搬硬套地指导实践活动,都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检验和升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也是如此。课程,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相对真理,它只有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根据学情、教情进行整合与拓展,才会焕发出迷人的魅力,小学数学教学才会不断得以优化。

一、顺应自然的整合与拓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课程建设还是课堂教学,教师都应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的年龄、个性、思维等特点,因材施教,围绕学情与教情顺应自然地整合与拓展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富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如在教学“线和角”“生活中的负数”等内容时,对于小学生而言,线段、射线和直线都是较为抽象的图形,学生往往会存在感知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小学数学教材中安排了“看一看”这类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入手,顺利理解新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有关铁轨的生活实际经验,帮助学生理解直线,这也是教材呈现出来的教学思路。但是,如果教师就这样按照教材的安排去授课,教学效果会好吗?学生会不会产生疑问:“铁轨虽然是看不到边的,但它还是有始有终的呀,怎么能是向两端无限延伸的呢?”如果学生有了这样的疑问,就会影响他们对直线这个知识点的正确理解。尽管教材中的表述是“如果铁轨向两端无限延伸……”,可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种假设性的表述显然会造成误解,更令他们费解。而且,除了向两端无限延伸、没有端点这些特点之外,直线还应该是直的,这也与铁轨的特点不符。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要对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与拓展,将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学生游戏等整合起来,用电脑自带的画图工具展示画任意尺寸的直线的过程(如图1所示)。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学生能形象地感知直线可以无限地向两端扩展与直直的特点。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在课前准备好的若干“小线段”拿出来,做“连接成线”的游戏。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深刻地理解直线的概念。

如在教学“正负数”时,教师可以大胆整合与拓展教材。如教师可以把正负数与直线的内容整合起来,直线在两个方向都没有极限,正负数同样如此。教师还可以用直线上面的点与正负数的数值一一对应,这种方式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什么是正负数。

二、满怀期待的整合与拓展

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当作传递知识的机器,而应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有深沉的教育爱,要对学生有满怀期待的目标展望,并转化为整合与拓展的动力。不可否认,学生手中的课本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与科学性,每个环节、每个素材都是专家精挑细选、精心安排的结果。但是,这种挑选与安排针对的是某个阶段全国的一般情况,各地的学情不一样,各个时期的学情也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整合与拓展。在进行整合与拓展时,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即学生的基础、兴趣、目标定位,尽可能地促进学生在生命长度、厚度、宽度的立体增长中,满怀期待地整合与拓展教学。

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时,教材是这样安排课堂教学的:首先,教师叙述一个小故事,讓学生在听故事时,通过思考、交流,对物体占有空间有所感悟,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两个同样大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进第二个杯子里,这时,第二个杯子装不下这些水了。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理解了不同的体积,也了解了石头占据了空间这一问题,但是这种教学方法费时费力。如果教师使用了过多的教学时间、教学资源,那么将与知识点的价值比不匹配。

为了让有限的时间与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用,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整合与拓展:在一个杯子中倒满水,然后往杯中放一块石头,让学生观察发生了什么。接着,教师再放入一块石头,让学生继续观察发生了什么。学生会产生疑问:“怎么会这样呢?”通过观察与思考,学生会发现:因为杯子放了石头,把水挤出来了,放了两块石头后,杯子里被挤出的水就更多了,这是由于石头占用了杯子的空间,水只能流到外面,而因为后面放入了两块石头,占用的杯子空间就更大了,所以流出了更多的水。这样一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体积这个概念,即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

此外,调整与拓展教材中的内容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如何计算体积。如教师可以这样问学生:“石头进入杯子后,水流出去了,那么流出去的水量与石头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经过引导,学生明白了流出去的水量与石头的体积是相等的关系,这是因为石头正好占了流出去的水的空间。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交流,短时间内就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创新思维,还优化了思维方式。

三、追求精彩的整合与拓展

高效的课堂教学一定是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师生有效互动、有机生成的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做好课堂教学的整合与拓展工作。

如在处理“如何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这类问题时,许多教师都是列出公式:商×除数+余数=被除数。但是,如果教师善于整合与拓展教学,善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就会生成意想不到的、精彩纷呈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应针对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验,但缺乏清晰的数学思考这一特点进行整合与拓展,让学生认真观察,意识到解题重点是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学生考虑了一小会儿,又低声商量了一会儿,然后有的学生说:“所有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都比除数小。”教师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请说出你的理由。”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了热烈讨论,有的小组说:“假如有10本书,要平均分给3个人,每个人会得到3本,还有1本无法分出去,那就可以表示为10÷3=3……1,如果10÷3=2……4,这样算的话余数就比除数大了,就算错了,因为余下的4本书,每人还可以再得到1本。”有的小组采用了摆小棒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了余数比除数小的原因。为了把学生的思维活动推向高潮,发挥整合与拓展的功效,教师应继续提问:“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用商×除数=被除数来验算除法了,那么,如何对有余数的除法进行验算呢?”学生们经过认真思考,得出了两种解决方法:第一,如果余数小于除数,那么计算肯定是正确的。第二,如果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的话,那么计算肯定是正确的。如果被除数-商×除数=余数的话,那么计算肯定是正确的。

得出各自结论的小组都认为自己的方案是最好的,也都有自己的理由。那么,哪一种方案最好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者小组间的合作共同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学生的讨论交流,他们最后会产生一致性的认识:这两种方法单独用,哪一种都有出错的可能,两种方案同时使用就不会出错了。学生举例证明:“10÷3=4……2,虽然2<3,但是4×3+2≠10,所以计算错误;10÷3=2……4,虽然2×3+4=10,但是4>3,所以计算错误。”可见,整合与拓展教材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

参考文献:

[1]徐斌.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初探[J].新课程研究,2009,(6).

[2]韦雁.关于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18).

[3]孙居文.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03,(2).

[4]曹志强.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优势与思考[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29).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暨南小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