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职业院校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意义及策略

时间:2024-05-04

姜嫄

摘要:我国医药类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医药类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改革,也引导医药类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的改革。为了实现教学、科研、育人及社会服务的目标,有的要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增强高素质教师的比例。教师团队不仅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实施和体现,还关系到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人才质量。

关键词:职业院校   高素质教师   队伍建设   意义   策略

一、职业院校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意义

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对教育的目的和性质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教育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决定知识的积累程度和知识的创新力。无论社会怎么发展,教育始终是立国之根本。随着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教育在改善民生和社会建设方面的地位日益凸显。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进行了丰富和发展,并突出强调了在“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地位。近年来,迫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急切需求和技术劳动人才供不应求的现状,国家对职业院校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对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尤为关注。

教育体系涵盖了各个领域,而医药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药职业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医药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将对我国医疗水平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间接地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然而,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如校内师资结构不合理、缺乏有效的职业教师培养模式、职业教师应聘门槛低、综合素质不高等。基于此,要想提升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推进职业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一支高素质、集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于一体的师资队伍,完善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基础。

二、职业院校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策略

1.扎实培训机制,夯实基础

职业院校要建立高素质教师系统性培养机制,在具体操作中,应根据不同教师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的高素质培养措施和内容。如对来自普通高校的教师,职业院校可以从职业教育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知识、专业实训操作等不同模块进行培训;对来自企业的教师,职业院校可以从职业教育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师范教育理论知识、教育教学能力实训操作等不同模块培训。同时,职业院校也要总体规划培养一名合格的高素质教师的周期年限,在培养周期里,对教师参与所有培训模块都应该规定相应的实施阶段和节点,一个接一个,一环套一环,且每个模块一定要有相应的考核机制。最后,对于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教师,职业院校还要规定多少年后再进行培训和考核,以便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能跟上社会经济产业的不断发展。总之,职业院校要建立系统的高素質教师培养机制,对高素质教师培养要有目标性、步骤性、考核性,以便全面提升高素质教师培养的质量。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实施以学校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容易产生小而全、相对封闭、适应市场变化慢等弊端,开放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有赖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的形成,表现为校企双方以分工的形式完成各自应承担的教学任务。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可最大限度地为职业院校教师提供实践的机会和条件,保证教学紧密联系工作现场和专业实践。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式,职业院校可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使教师在实践中掌握技术要领,提升专业技能,拥有胜任企业“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的能力,满足职业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发展目标。当前,职业院校的重点工作是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制度,通过访问工程师等形式,引导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实践,开展技术攻关和合作研发。

2.细化管理,提升教师素质

在高素质教师培养工作实践开展中,对各种培训形式开展实施有效的管理和培训结果的考核评定,是保证高素质教师培养成效的重要方式,也是规范高素质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重要方法。因此,职业院校要建立切实有效的培养管理考核机制,提升高素质教师培养的工作质量。这种培养方式既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又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教师参与校外培训时间较长的一种方式,其时限可能是一个学期,也可能是一个学年,甚至更长。对于培养过程的有效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就会形成脱管的状态,直接影响高素质教师培养的质量。针对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的情况,首先,职业院校要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创建校企双方高效畅通的沟通渠道;其次,职业院校要积极与企业进行互动,参与协商制定教师企业顶岗实践商务内容,并以《企业顶岗实践计划书》的形式呈现出来;再次,职业院校要建立定点联系企业机制和探访巡查的制度,了解并掌握教师参与岗位培训的实际状况及执行企业劳动纪律等情况;最后,职业院校要形成企业出具教师顶岗实践的鉴定报告和学院考核评定相结合的机制。这样才能改变目前高素质教师培养过程管理滞后,只是被动等待教师汇报结果的现状,形成一种积极联系企业、加强沟通、主动配合参与的形式,达到对高素质教师培养过程培训形式的有效管理。因此,职业院校必须建立培养过程管理机制,无论采取何种培训形式,都能对其过程采取有效的管理,提升高素质教师培养的质量。

同时,职业院校也要建立培训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教师的培训管理。针对不同的培训形式,职业院校可采取专家答辩、技能考核比武、论文发表、项目成果汇报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考核,然后根据培训考核的情况做出最终的考核评价与认定,并把结果纳入教师的绩效考核。这对教师参与培训起到了一定的鞭策和约束作用,改变了目前只要提交培训总结而没有实质性考核评定的现状,提升了高素质教师的培养成效。

3.建立完善的培养激励措施

建立完善的高素质教师培养激励措施,不仅能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是职业院校高素质教师培养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高素质教师培养激励措施的完善,是要让教师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高素质教师培养对于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对高素质教师的未来发展充满期望。笔者认为,激励措施应该在教师的技术职称评定、奖金课时费的提升、评优评先、岗位晋升、项目申报、交流深造等事关教师职业发展的方面有所体现,并且激励的力度要有所加强,并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保障积极措施能落到实处。如在高素质教师管理办法中,学院提到高素质教师在评定高级职称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慮”,为了更好地发挥激励作用,学院是否可以调整为“同等条件下优先选聘”呢?在目前学院的薪酬体系下,高素质教师并没有与个人薪酬待遇的提升直接挂钩,那么学院是否可以制定高素质教师的课时费、奖金等薪资的提升措施作为激励呢?在教师课题申报、交流访学、出国深造、岗位晋升等方面的实施中,高素质教师能否优先选派、优先参与呢?学院的激励措施要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经济收入提升等方面入手,让教师深刻感受到高素质对促进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实实在在地对教师产生激励的效果。

4.加强对兼职教师的培养

兼职教师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也是职业院校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培养目标。但由于现实中很多客观条件不完善,职业院校没有开展兼职教师培养工作。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要特别加强兼职教师的培养工作,通过改革创新相关培养机制,为兼职教师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平台,从而促进学院整体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5.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

客观地说,撇开教师这顶职业的帽子,教师也是普通人,也有幸福感和认同感。加强教师的素质培养,除了进行一些必要的培训、科研活动外,还能调动教师的内驱力,挖掘教师的潜在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一所好的职业院校一定是一所很有凝聚力的职业院校,也必然能够让教师乐在其中,并愿意踏踏实实地在工作岗位中奉献自己,积极努力向上。那么,教师该怎样激发自身的职业内驱力呢?

首先,职业院校要给予教师充分的尊重。幸福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满足,对于教师而言,满足教师的精神需求十分关键。职业院校必须尊重教师的岗位选择,将教师自身的兴趣、特长与职业相结合。同时,职业院校要尊重教师的知情权,维护教师的人格尊严。尊重是相互的,职业院校领导不能时时刻刻把自己放在高位上,也应该与教师互动,不能一味奉承“我说了算”的观念,也应该适时地低下头,倾听教师的心声,采纳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营造宽松愉快的工作氛围,构建和谐的上下级关系。

其次,职业院校要改善教师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校领导要以人为本,给予教师人文关怀。在生活环境上,职业院校可以帮助教职工完善宿舍生活设施,开设教职工食堂,建立教职工娱乐场所等;在工作条件上,职业院校可以完善教职工的教学设备,优化办公条件等。让教师的幸福感得到提升,也能够安心、快乐地在工作岗位上奉献自己。

最后,职业院校要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现在,大家都在强调给学生减负,却忽略了教师的工作重担,其实所谓的给学生减压,却将压力转移到了教师的身上。笔者认为,只有给教师减负了,让教师得以从繁重的杂事中解放,才有可能实现学生的减负。职业院校要提升教师的素质,光靠教师加班加点的工作是很难实现的,甚至还会引起教师的反感,导致教师幸福感下降,更难全身心地投入自我素质的提升上。职业院校应及时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教师额外负担,调整教师绩效考核办法,让教师有时间和空间腾出手来进行自我成长。

三、结语

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关键,但想要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任重道远,不能只把包袱抛给教师自己,职业院校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争取弥补职业院校教师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积极摸索和尝试适合职业院校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打好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攻坚战。

参考文献:

[1]赵云,王红军,张恩龙等.高职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2).

[2]高红艳.谈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J].科技信息,2009,(36).

[3]万长东,胡清,董晓兰等.高职院校基于产学研的教学团队建设探讨[J].成人教育,2009,(264).

[4]肖冰,罗永武,刘毓等.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218).

[5]欧阳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及对策浅析[J].科技信息,2009,(31).

[6]李翠芬.“团队合作型”高校中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8,(32).

(作者单位: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