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方兰
家访是联系家庭与学校的一条纽带,是家校联系的桥梁,是融洽教师与家长的感情、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的上门家访,带去的是师者的关注与尊重,是对家长的一种触动,对学生的一种激励。家访提供了教师、家长、学生共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三者多角度地思考学习与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基于这样的认识,每次接到新班级时,我都会挤出放学后或节假日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全员走访,以便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2015年9月,我又接到了一批一年级的新同学,看着50张新鲜稚嫩、生动活泼的小脸,我深深地感受到肩头的责任重大。为了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为了自己的职业使命,我一定要尽职尽责,用心育人。我清醒地意识到我不能孤军作战,必须联合学生身后的家长,与他们一同结成强大的家校教育同盟。
不走不知道,一走吓一跳。50个学生中,有11个是双亲在外务工的留守学生,他们随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有15个是父亲常年在外务工的留守学生,由母亲监管学习生活。我们班的留守学生的比例達到了近50%。
小A住在离校4公里左右的山村,姐姐已经到县城念高中了,家中仅有年近70岁的爷爷奶奶,早晚由爷爷骑三轮车接送,风里来雨里去,老人甚是辛苦。可小A偏偏又任性,早上常常是折腾着不吃这、不吃那,要买这、要买那。通过上门家访,老人如是说:“管好一日三餐、穿衣起居已是不易。学习上我们也不懂,只能靠老师你多管教。”
小B的祖父母要年轻一些,60岁出头,勤快得很。我到他家时,都是小B把爷爷、奶奶从地里叫回来的。他们率直地对我说:“身体还能吃得消,就想自食其力种些菜,做些活。孩子的学习就全凭老师多管。”
小C和小他三岁的弟弟都由爷爷奶奶照看,爷爷平常还要去揽点泥工活,奶奶一个人要照顾两个孩子,忙得不可开交。奶奶辛酸地说:“孩子妈妈不愿意在家带小孩,太烦心,硬要去外面打工,图个省心。”
感慨老人们的辛苦之余,我告诉他们:“抚养子女是爸爸妈妈应尽的责任,你们应该与自己的孩子好好沟通,鼓励他们就近创业,不揽这份吃力不讨好的活。”
还有一群隐形的“单亲妈妈”,我感受到的是她们的焦虑与无助。她们中的一部分是全职妈妈,生活所需都由在外务工的爸爸支付。孩子的优秀表现是她们看得见的成就感,可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偏偏不能立竿见影,于是妈妈们陷入了无止境的焦虑之中,满是无助感。还有一部分妈妈,自己就近务工,工作辛苦,工作之余又要照看家务,照料孩子,紧张的生活让她们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无心与孩子沟通交流。
感受妈妈们的辛苦,我首先给她们灌输正确的育儿观念,引导妈妈们科学认识孩子的成长,积极学习先进的育儿经验。其次,我利用班级微信群,巧妙地用亲情互诉的活动让孩子的爸爸们感受妈妈的生活现状,触动爸爸们的心。
我的班级中还有一半的孩子生活幸福美好,拥有爸爸妈妈的幸福陪伴。为什么不好好地利用这些优秀家庭的资源呢?我突然有了一个好主意:打开班级家庭,点赞幸福陪伴,告别留守岁月。我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要求家长们每天晒亲子共读的照片或晒亲子互动(与孩子一起劳动和运动)的照片,每周要晒亲子共游共发现的图文。
给优秀家庭点赞之余,我再恰当地评论一下,目的就是触动那些不能陪伴孩子的父母,引起他们的反思。有了对身边优秀的家庭的感知,再利用逢年过节爸爸妈妈返家之机进行走访、鼓动,告别留守的岁月就不难了。
如今,学生们都上三年级了。我欣喜地看到班上双亲在外务工的留守学生只有4个了,父亲长期在外务工的也只有4个了。孩子们爷爷奶奶的满意了,爸爸妈妈的笑容也幸福了,孩子们的笑容更灿烂了,班级群里的假日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
家访是一条心灵之路,它让我走进了学生们的故事,被故事中的人物感动着。关爱比授业更重要,生活比课堂更广阔,我要做一个坚定的麦田守望者,撑起一把爱的绿伞,跟学生们牵手走过留守的岁月!
(作者单位:江西省德兴市黄柏中心小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