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叶国伟
规律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它有着较强的抽象性。在进行物理规律教学时,笔者认为,教师需要充分地分析教材,并结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方式,以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能力,教会学生发现物理规律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物理基础知识进行实验设计和实施,分析问题,得出结论,从而探索物理规律。在设计物理实验时,教师可以把传统的验证性实验转变为开放式的探究实验,创新教学方法,挖掘学生的实验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例在教完“光的反射定律”后,笔者就创设了探究实验,让学生分析光线的折射和漫射现象,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再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光线传播的一般规律,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牢记规律,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验,让学生用自己事前准备好的工具来设计实验。在实验中,展开充分的交流和自主讨论,最后再由学生自己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规律。
二、研究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体会更深层次的科学研究
规律教学是促进学生交流思想、开发创新能力的教育过程,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也是人类思想的宝贵财富。
例如在教学“力”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回顾关于研究力学的发展史。从亚里士多德到牛顿,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力学的概念发生了很多变化,其中也包括对力学概念的不断纠正和完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然而,有的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重视物理规律结果的教学,往往忽略了向学生介绍关于力学概念的发展历程,这样不能使学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力学的概念,打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同时,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力学概念的理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可以请四位学生分别扮演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儿、牛顿,并站在他们各自的角度去阐述对力学概念的理解,这种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研究物理规律,需要具备质疑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物理规律的导出过程中,教师只有不断地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才能使他们始终处于物理研究的最佳状态。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实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学生学习心理、思维状态、认知规律的导出办法,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质疑,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例如,“凸透镜的成像”主要是研究物距与成像的关系,教师可以分别展示物距大于两倍的焦距、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物距在一倍焦距之内的成像,引导学生质疑物距和成像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自我验证,总结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四、注意物理规律之间的关系和物理规律的适用范围
物理规律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如物体从固态变为液态叫做融化,固态变为气态叫做升华,而物体反过来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从气态变为固态叫做凝华。
物理规律也有使用范围,在一定条件下物理规律才有存在的价值,超出了这个范围物理规律就不成立了。例如,并联和串联电路中就有不同的适用公式和规律。两种电路有不同的电流和电阻的计算方法,在使用公式时,不能将它们混淆或者误用,盲目应用规律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其使用范围,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物理规律教学是一项创造性的教学艺术。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全方位地考虑问题,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进行探究实验,才能提高规律教学的水平,从而使规律教学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智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第二中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