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生日常书写中“笔锋”的考略及表现

时间:2024-05-04

刘琴

一、笔锋杀尽中山兔——“笔锋”的界定

1.毛笔的尖端。唐人方干《卢卓山人画水》诗云:“海色未将蓝汁染,笔锋犹傍墨花行。”古人常喜欢类比,“锋”字应该是类比“刀剑”的锋,演化成“笔锋”,说的是毛笔最尖端的部分。毛笔笔锋的优劣,直接决定书写者在书写过程中中锋、侧锋、露锋的表现,以及起承转合、使转等书写技法使用是否自如。笔尖制作的工艺是否精良是衡量一支毛笔好坏的重要标准。

2.笔画的锋尖。在毛笔书写的过程中,笔锋可以表现出书写者想要达到的书法形态。细观古人法帖,可以看出,古人都是用锋好手。现如今,我们日常书写中已经舍弃毛笔,改为使用各式硬笔,因而这时的“笔锋”已经与毛笔无关了。随着科技迅猛发展,硬笔书写工具的制造工艺愈发精湛,笔尖的粗细软硬、出墨的流量大小,以及书写效果的呈现,都有相对应的书写工具可供选择。“笔锋”已然成为用书写工具表现出单个笔画的尖端。如,“撇、捺、钩、提”的锋尖。多数人认为,好的硬笔书写中,笔画应该锋芒毕露。这是因为有锋尖的笔画带给人干净、果断的力量感。所谓“书写有笔锋”,就是用笔时有习惯动作,即写出笔画的锋尖。

这种带有“笔锋”的用笔习惯,不仅仅是写出锋尖,还有笔画的曲直变化。如,清代黄自元在《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中论述“斜钩”“竖弯钩”:纵戈之法最忌力弱身弯。“纵腕宜曲劲”“当垂露而悬针,则无力”,说的也是笔画带给人的力量感。白蕉论康有为用笔,“颇似一根烂草绳”,论包慎伯草书用笔,“一路翻滚,大如卖膏药好汉表演花拳绣腿”,指摘书写者不会用笔,笔画缺乏硬挺、坚实的力量。与软笔书法一样,硬笔书写中,当“笔锋”已然成为书写者的一种用笔习惯时,整篇幅的书写气势必给人果断、凌厉之感。

3.书写的气势。李白在《草书歌行》中说道:“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众所周知,草书的锋尖一般是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的牵丝引带,与硬笔书写中的“笔锋”并不完全相同。写行草书的人都善于使用笔毫表现笔画的起承转合、提按顿挫,也就是“使转”,草书以“势”为先。点画组合成字,字与字组合成行列,行列又组合成作品。“聚点成字”的过程中必然有方折圆转,两者强烈对比之下,字势形成。诗句中描绘的草书“笔锋”就是单个的笔画、用笔方式,以及作品整体所表露的锋芒、气势,令人目动神惊。硬笔书写中“笔锋”的气势虽然不及毛笔书法震撼,但带给人的视觉效果是大抵相似的。

虞世南的《笔髓论》中:“管为将帅,处运用之道,执生杀之权,虚心纳物,守节藏锋故也。毫为士卒,随管任使,迹不凝滞故也。”可见,古人喜欢将“笔锋”类比“刀剑”等锐器,甚至将其看成厮杀征战的士卒。这里已经脱离了毛笔笔毫的本义,也远胜单纯基本笔画带给人的一种“锐利”的感觉,更多的是指通篇书写中具有杀伐决断的气势。

4.书家的“笔风”。古今书家理解的“笔锋”与非书法专业人士的理解有所出入,大抵是“笔风”的意思。它与书法的风格有关,可以说是因个人的用笔习惯而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的艺术风格,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倾向。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后世评价为“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可见其用笔之干净清冽,结构之潇洒自然,这种风格经后世书家继承、丰富、演绎,形成了“二王一路”的书风。这里的“笔锋”不在本文讨论范畴,在此不作赘述。

本文所探讨的“笔锋”,仅是指小学生日常硬笔书写中“笔画的锋尖”和“书写的气势”,即有“笔锋”的汉字带给人一种“有精气神”的感觉。

二、牵撇拨赲于毫端——“笔锋”的语言

硬笔书写中的“笔锋”,是通过提按这样微小的动作,行笔路线的走向,以及前两者合理用笔,使得字体结构紧凑,整个字有力量的生成,从而带给人“有精气神”的视觉效果。

1.起收的提按。朱和羹《临池心解》说:“大凡一画起笔要逆,中间要丰实,收处要回顾,如天上之阵云。一竖起笔要力顿,中间要提运,住笔要凝重,或如垂露,或如悬针,或如百岁枯藤,各视体势为之。”硬笔书写中,起笔、收笔“轻顿”,就是说要“轻轻停顿”。很多笔画的起笔是需要先停好笔,看准方向,再行笔,收笔也是渐渐收住,即停顿。如:长横、垂露竖。行笔过程中,力量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软笔、硬笔中说的“提按”大抵是如此。硬笔书写中,有的笔画的起笔,以及行笔的提按比较隐秘,尤其是在一些组合笔画里。如:横折钩、横折撇、竖折折钩。

2.笔路的走向。“笔路”就是笔画行走的路线,首先是笔画的走向,其次是行笔中的曲直变化。笔画的走向也会影响结构,进而影响到字的精神。《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中,“纵戈之法最忌力弱身弯”,“纵戈”是贯穿整个字的斜钩,是整个字的主笔,书写时要下笔果断,行笔有力,笔路不能过于弯曲,否则会显得软弱无力。此法看似讲的是笔画,实则说的是结构松紧,可以补充成“纵戈之法最忌力弱身弯,宜体长劲挺”。书写时,若斜钩弯弧过于大了,则中宫笔画过于紧凑,斜钩在《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的例字中都是主笔画,斜钩“力弱身弯”,则不能舒展有力,字也无法做到主笔突出,端正美观。

“纵腕宜曲劲,横腕贵圆隽。”“腕”是个书法术语,即“弯钩”。这里可以理解成书写“弯钩”时手腕动作应灵活,根据字的需要,“弯钩”弧度、长度应适当变化。“纵腕”是指横斜钩,整体呈纵势。“横腕”就是指“竖弯钩”,笔画整体呈横势。“横腕”难在“圆隽”,就是说笔画不仅要圆润俊美,还要耐人寻味,意味深长。这种说法在“笔锋”概念下同样适用于所有的笔画。

3.力量的生成。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遒劲”恰恰是善于用笔的表现。自古以来,关于用笔有“笔力千钧、入木三分”等说法,皆是指书法线条刚劲有力,用笔技巧高超,与书写者本身气力的大小无关。遒劲既非僵硬板直,又非枯槁颤抖,体现在楷书书写中用笔微妙之下生成较佳的笔画形态,从而给人较好的视觉感受。

《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中“纵撇忌鼠尾”,“纵”即纵向。一个字中有竖向撇画的,撇尖不能写得过于尖细,弯曲的弧度也要适当,不能像个老鼠尾巴。这一类的长撇写出笔锋比较容易,但要寫得有力,具有美感,弯弧的大小以及起笔是否顿笔,是关键因素。

上图中第一行字中,笔画弧度过大,导致汉字失去力量感。第二行则是起笔缺失和起笔(收笔)夸张导致笔画变形,汉字失去“笔锋”意趣。

三、迅牵疾掣骨气余——“笔锋”的意味

古今书家对不同书体中“笔锋”的理解基本一致,认为它带给人一种锐利、干净、果断的力量感。有人认为毛笔的特性更容易表现汉字“笔锋”的旨趣,但硬笔书写工具同样可以轻松表现出每个笔画的“笔锋”。

“笔锋”的表现源于书写者的书写自信,具体体现在审美自信和技法自信两方面。无论是书法的形式,还是汉字本身(内容),都是中华几千年来孕育出的文化奇珍。而硬笔书写是在通晓“笔锋”语言的基本书写规则之上,是在日常书写中熟练把控书写工具,使用书写技法,自然生成的一种文化自信。

结构端正,但笔画缺乏“笔锋”,没有精神,分析原因如下:未养成良好的用笔习惯,导致笔画形态粗疏,缺乏精神。教师可以从基本笔画的形态方面对学生书写进行针对矫正:提按(用笔轻重)、曲直(弧度大小)、节奏(方折圆转)。

1.提按顿挫,轻收重放,写出力度。书写首先要知提按,明白用笔轻重,这可以使笔画看起来有变化,少生硬、呆板。以横画为例,长横的起笔、行笔、收笔的轻顿或重按,都有力量变化。短横空中轻起笔,行笔由轻至重,力量逐渐加大,然后轻轻停住。这种提按动作的力量也是需要加以控制的,是最能体现书写者控笔能力的。

有时候“笔锋”能否表现出来,与笔尖的粗细有一定的关系。笔尖的粗细与书写者控笔过程中的轻重、快慢缓急等息息相关。下图是一年级下学期学生的书写内容,其中不乏可圈可点的字,有的笔画书写也很到位,但很多字的“笔锋”缺失。常规意义上的“笔锋”,仅仅是笔画比较明显的主笔画,或者是能一目了然看到的撇捺钩提的“锋尖”。事实上,汉字中许多细小的笔画却承担着整个字的精神风貌。

2.曲直有度,方折圆转,写出速度。书写时笔画或多或少是有弧度的。在基本笔画中,弧度的大小,也就是曲直的微妙变化,直接影响字的力量感。根据字形需要,笔画多寡,每个汉字笔画的弧度、长短、方向都会有相应的变化。

同时,书写的速度以及用笔的果断、凌厉,要基于书写的实际需要,日常作业书写或是考试答题,必然需要一定的书写速度。书写时用笔的稳定性是力量的来源。离开书写速度,笔锋所表现的力量感几乎是不存在的,一定的书写速度会使得笔画看起来干净、流畅、果断。

课堂习字一般是让学生对田字格中的生字进行描红临写,是教师指导学生识读生字后,进行写字指导的内容,学生书写时速度较慢,在教师的指导下,整体的书写质量较高。但与课后书写相比,课堂书写会显得刻板、生涩,学生用笔常常会不自觉地夸张。书写速度过慢是原因之一,笔画书写时速度的不同,同样也会让汉字或意气风发,或萎靡不振。练字时,学生应有速度追求,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提高书写速度。

3.动静并蓄,缓急兼收,写出节奏。日常教学中,教师常常提醒学生要顿笔,但如何顿笔、何时顿笔却没有具体的指导。“顿笔”即将笔轻轻停驻,看准方向,再果断行笔。停顿和行笔一动一静,则有节奏产生,这是单个笔画的节奏。笔画之间的节奏则体现在单个笔画和几个笔画之间。例如,横与横之间,可以省略一些顿笔动作,这样几笔就形成一个节奏。例如,书写“目”字省略短横的起笔,原先需要五笔写成的,可以分成两到三个节奏来写,笔画间笔断意连。

如上图第一个“桂”字,可能是学生书写时走神了,或是在教师的注视下用笔过于谨慎,又或是铅笔削得太尖,以至于怕折断,过于小心的用笔使得笔的稳定性削弱了,写出的字也缺乏力量感。只要集中注意力,选择粗细合适的笔,多看,看准再下笔,下笔应果断,就可以规避这些现象,写出用笔有力的汉字。

又如上图第一个“金”字和第二个“桂”字最后一笔横画的起笔、行笔收笔潦草,起行收的速度也没有变化,也就是缺乏停笔的意识,使得字看起来是匆匆而成,没有干净、果断的感觉。笔画的起笔过于强化,则是另外一种草率,起笔、收笔缓急有度,笔在手中有速度控制的意识,才能写出轻松、灵动的字来。

元代赵孟頫指出:“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这就说明用笔和结构同样重要。于当今硬笔书写而言,“笔锋”不仅仅是写好基本笔画,写出笔画的锋尖,还应包含笔势、笔力、笔路等。汉字的精气神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笔画的精到,主笔画或有力,或挺拔,或遒劲,结构自然合理,这些是“形体美”的一部分,更是汉字书写中传达出的民族文化自信。※

(作者單位:江苏省南京市南师附中黄山路小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