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策略

时间:2024-05-04

朱红霞

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要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结合学科教学特点,从学科教学资源和学生活动、实践中进行人文精神渗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人文精神的内涵,自觉从思想和实践两方面发展人文精神。结合初中语文学科实际,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深挖语文文本的人文内涵

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知识,这些都可以作为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素材。教师要分析文本信息中的人文内涵,并将人文内容与学生发展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文本的同时,感受课文蕴含的人文精神内涵,实现人文精神的生长。

以《白杨礼赞》为例,在教学第5~6自然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内容,了解这两段中白杨树是什么样的状态,它的“不平凡”体现在什么地方。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到白杨树的人文精神内核是“紧密团结、不屈不挠”。在教学第7~8自然段时,教师依然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提炼出人文精神内容——“朴素的风格、内在的品质”。而到了最后一个段落,教师着力于提炼教材中想要表达的思想,即赞美白杨树,鄙视贵族化的楠木,在一褒一贬的对比中让学生认识到课文想要表达的感情和蕴含的人文精神。在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要做好内容指导和升华工作:为什么作者对贵族化的楠木的态度是贬低的,对常见的白杨树是褒奖的?“贵族化的楠木”代表着什么?它的品格是怎样的?常见的白杨树代表着什么?它的品格和精神又是怎样的?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白杨树想要表达的人文精神内容,鼓励学生向白杨树学习,继承和发扬白杨树的精神,从而实现“白杨树”人文精神的培育。总之,语文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内涵,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挖掘,进行总结和升华,并引导学生在文本分析中思考和讨论,融入对人文精神实质内容的理解,从而最大限度实现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拓展语文文本的人文信息

语文文本的周边信息有很多,包括作者资料、写作背景等,这些信息中都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能够对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产生积极的作用。教师在挖掘语文文本周边资源时,要做好人文精神的引导工作,根据文本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地选择周边人文资源,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在资源整理的过程中感悟文本中的人文价值。

以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为例,其内容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拓展文本中的人文信息,丰富人文信息核心内涵,强化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教学中,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拓展人文信息:

首先,教师为学生提供与名著导读相关的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人文认知。通过阅读,学生了解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了解长征是“瑞金→突破敌人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甘肃会宁会师”的具体路线,体会到红军长征的不易,初步感受到长征精神的人文内涵。

其次,教师要做好名著拓展内容的细节引导。如“飞夺泸定桥”的场面,“第一个红军战士被击中了,掉进下面的水流中。接着第二个,第三个……可是当他们来到离链子的近处,那些没有被毁去的桥板多少保护了这些敢死的人,许多的子弹都飞过了,或者打到对岸的悬崖上。”这些细节描写让学生对场景中革命先烈的英勇奋斗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思想上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人文精神的引导,即红军战士身上体现出来的为了救国救民,不怕牺牲、不畏强敌、英勇顽强、坚韧不拔、无坚不摧的精神。除了文字展示以外,还可以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真实感受革命战士的英勇战斗精神,实现思想洗礼。

最后,教师要做好学生精神的培养与正确价值观的引导,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向革命先烈学习,珍惜新时代的和平发展。

总之,拓展信息有利于引导学生感受人文精神内涵,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作用,而教师需要将拓展信息中的价值观内容挖掘出来并进行解释说明,明确人文精神的要点内容。

三、语文课堂活动实现学生人文精神发展

课堂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形式。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围绕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进行广泛的讨论,感受语文知识与人文的碰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用活动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

以“人无信不立”综合性学习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信”为主题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在活动中拓展学生对“信”的认识,实现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信”本身就是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的内核之一,教师可以设置三个活动阶段。

活动一:引经据典。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关于“信”的典范内容,主要方向是思考与“信”有关的经典故事、名人警句、名人逸事等。教材中提供了商鞅立木和曾子烹彘的故事,學生在此基础上拓展了“孟信不卖病牛”“韩信报恩”等小故事,进一步丰富了学习材料。引经据典的课堂活动设计让学生从古代先贤的事例中汲取了“信”的人文精神,丰富了人文认知。

活动二:关注时政新闻。学生从时政新闻中寻找“信”的典型实例,符合学以致用的思维,学生从“信”的角度看待当前的社会热点话题。如有的学生小组提出了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谢延信,他一诺千金,在妻子去世后,33年如一日精心照顾体弱多病的岳母。学生在寻找现实案例的时候会融入自己对“信”的思考。从古代经典故事到当代人文践行的深刻认识,对发展学生以“信”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活动三:自我感知。从引经据典到寻找社会真实案例,学生对以“信”为核心的人文精神有了丰富的认知,因此,教师可以将最后一个活动设计为“信与个人”,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信”的认识和了解,将自己的个人行为、思想与人文精神结合在一起,体现人文精神培养的活动目标。

四、语文实践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内化

人文精神的培养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语文实践的方式更好地将人文精神的内容与学生成长实际相联系,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行动将课堂学习的人文精神内容展示出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实现人文精神的内化。

以《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一文教学为例,文章从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写起,概述了世界各地正义人士组织的纪念活动,告诉人们,历史是不容忘记的。学习了课文内容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人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实现人文精神的内化。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在烈士陵园肃穆的氛围中接受烈士精神的洗礼,真切感受那一段壮怀激烈的峥嵘岁月,每一寸鲜血浸染的红色热土,每一段感人至深的红色往事,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爱国、爱党的情怀,从而增强自己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那段特殊的历史,让学生从历史性文字中感受人文精神,并将其内化为自己价值观、人生观的一部分。

此外,教师还要利用多种契机开展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自己的理念和思想。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追寻红色足迹、感受红色传统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红色故事,分享自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在宣传活动中让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更好的拓展,从而影响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体现人文精神培养的价值。

总之,初中生的价值观、人生观都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语文学科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让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在实践中感受人文精神内涵,践行人文精神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文山初级中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