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一个教育行者的四部曲

时间:2024-05-04

真挚—— 课题研究启航

光阴荏苒,若白驹过隙。我认识陈林快20年了。

那天,我接到一个陌生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很年轻、很激动,甚至有些颤抖。他说他是宝应县望直港镇中心小学的副校长,叫陈林,想申报我主持的省重点课题“小学语文教学发展性评价研究”的子课题,加盟研究团队。我被他的真诚、热情打动了,答应了他的请求。

后来,我从宝应县教研员刘咏春主任那里得知:陈林是一个“很要求进步的人”,他不停地思考,而且总喜欢“折腾”,如果能有一个课题研究,或许会让他“折腾”得“上路子”一点。于是,我便带上了这个“素未谋面”的、爱“折腾”的小老师。

没想到,这一带带出了惊喜。陈林严格执行总课题组的规范研究要求,积极成立研究团队,撰写开题报告。或许是第一次参加课题研究,他的研究显得有些稚嫩。但我看到他确实是真的在做研究,而且是一种沉浸式的研究。他把自己的语文课作为研究对象,紧扣“发展、评价”两个关键词,积极探寻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评价要素,分析课堂,改进教学。

一张评价表出来了,我提出了意见。很快,第二张又发来了,我再看,告诉陈林:“评价研究需要理论支撑,不能仅凭经验,要多看与课程论、学习论、活动论、教育评价有关的文献。”他立即扎进了文献堆。有一天,他兴奋地问我:“陈老师,是不是可以进行描述性评价?是否可以在课后进行沙龙性评价?是不是也可以邀请学生参与评价?”我被他的真挚和纯粹感动了。

我的课题结题大会专门安排了39个子课题单位进行过程性展示。陈林带领他的团队认真制作了研究展牌:一幅幅研究照片、一篇篇论文、一张张代表研究轨迹的评价表,详实地呈现了他们研究的过程。我陪同原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朱家珑先生、副主编李亮先生来到他们的展牌前,陈林立即介绍了起来。他的团队的研究思路条理分明,研究过程扎实有效。两位专家频频点头,驻足了很久。摄影师拍下了这珍贵的瞬间,既见证了我们当时课题研究的用心,同时也记录了陈林专业成长轨迹中的努力与付出。江苏省教研室朱芬老师在点评课题时真诚地说:“扬州陈萍老师带领她的团队做课题,创造了江苏省课题研究5个之‘最……”我觉得最有成就感的不是我们出版了36万字的《走向主体发展的语文教学评价》专著,获省课题成果一等奖、首届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而是4年规范研究,带出了一批像陈林这样优秀的年轻老师。

执着—— 海量阅读强基

陈林说,他对语文教学的科学认识就是从那次课题研究开始的。课题结题后,我不大听到他的声音了,感到有些奇怪。刘咏春主任告诉我,他在发奋读书。他读书的勤奋程度令我震撼。我听说,他曾用一部手机连续4天读完一本厚厚的《苏菲的世界》,要知道,那个时候的手机屏幕是很小的。我听说,他为自己制订了阅读规划,每天至少读书1小时。我还听说,他的阅读工具从手机变成了电子阅读器。再后来,他开启了“每天阅读+每天写作1000字”的学习模式……这种勤奋和执着绝对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有一次,陈林跟我说,他现在教的是高年级,他打算利用两个月的时间与学生一起学习完国家教材,然后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跟学生一起读课外书,进行综合性学习。我知道,这个设想十分大胆,但我对他有信心。

他精心梳理教材,整合多篇课文,进行群文教学设计……其实,我知道,一个人一旦投入自己喜欢的事情当中去,一定会获得非常大的进步。果然,他告诉我,学生不但对课外阅读更加感兴趣,而且能够用独到的眼光看待世界。质量监测显示,学生的成绩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提高了。我感到十分欣慰,也敬佩于他那种敢闯敢干的精神。

作为国家教材审查专家,我郑重地提醒他:一定要足够重视国家教材,在学好教材的前提下,做一些“自选动作”。陈林说他打算在前期小学语文教学发展性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开展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从而省下时间跟学生一起做课外阅读与综合性学习。我知道,他又在自我“加压”了,正如他的读书活动一样,他把他的工作节奏又进一步“铆”紧了。我真心期待他的专业成长的真正升华。

沉浸—— 课堂教学晋阶

如果真挚是一种情感,执着是一种毅力,那么沉浸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了。一个人甘愿全身心融入事业,想不成功都难。2014年10月8日,我为全国第五届“《七彩语文》杯”全国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课堂教学大赛组织选拔赛,陈林带着他的课来了。我欣喜地看到,陈林的课堂又有了变化。他在努力追寻语言文字的真谛,努力理解儿童学习——虽然还略有些“拙”。

课上完了,他仿佛依然沉浸在情境中,跟孩子们一一微笑挥手。这样的以学生为主体、让儿童站到课堂中央的课堂,是我一直在追寻和期待的,也是我们团队在探寻的。最终,他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认可,被选中参加全国大赛。这时,我对他提出了“严厉”的要求:好好研究儿童,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好好练内功,好好读活动论之类的文献;好好练习普通话——我知道他是省级普通话测试员,但要在全国大赛中展示,语音标准只是基础;好好練字——我知道他的字不差,但他可以写得更好;好好设计教学流程,使其达到最优化……我一口气提了很多。

“沉浸”的人,一旦有人指导,一定会更加“沉浸”。事实上也是如此。自那天起,每天他都会用短信的方式给我发送练字的照片、朗读的录音。一开始,我故意不回复,我知道这个执着的人,一定知道我期待很高。直到第7天,我真的感到他进步了, 于是我回复了3个字:“有进步!”我更知道,这个真挚的人,一旦得到我的肯定,会更加努力的。

后来,经过不断试教,在南京4000多人的大礼堂,陈林执教了苏教版语文教材二年级《识字8》,教学“包”字时,学生说出了表示名称的“包”、表示动作的“包”、表示姓氏的“包”……学生不断试错、积极挑战,课堂高潮迭起,掌声不断。陈林获得了全国赛课特等奖第一名。

痴迷—— 厚积薄发领航

陈林获奖后,很快被破格提拔到城区小学做校长,来自全国各地的请他上课和办讲座的邀请函也多了起来。但是,陈林没有躺在荣誉簿上,反而对语文教学、教育更加痴迷了。他读书的“规矩”没有丝毫变化,依然坚持每天读书1小时,写作1000字。他更加深入体验语文教学和研究。在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方面,他呼吁不要过于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认为语文的精神性同样重要;在教学内容方面,他认为语文教学要突破教材,需要拓展大量的课外资源;他在省级课题“基于‘学本的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基础上,撰写了论文《论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设计力》,收到了很好的反响。

陈林深深沉浸在语文教学及研究中了。事实上,只有这样深深地痴迷,得到的思想才能获得转化或者迁移。他早年担任校长的那所城区小学,基础很薄弱,他千方百计地思考学校突破的方向,总是给我抛出他“捣鼓”出的点子。有一次,他对我说,他想在学校作“闲适性课外阅读”研究。对于这个“新观点”,我持的是保留态度。我提醒他说,“闲适”是一种状态,你如何让孩子获得这样一种阅读状态呢?他没有立即回答我,而是用实际行动和成果回应了我。在他的努力下,孩子们还真的进入了一种热爱读书的“闲适”状态中,学校的教学面貌也焕然一新。后来他又到了一所新的学校,他告诉我,他还要继续做“闲适性课外阅读”,并且希望借此形成学校的文化。这次我没有提出疑问,我想,此时对他最大的帮助,就是鼓励,鼓励,再鼓励。如今,他的课题被确立为省精品课题,我也真的为他骄傲。而有一天,他又“轻描淡写”(我知道,这是他“心虚”的表现)地对我说了一句:“导师啊,‘闲适性可能是我一直在追求的教育思想。”我知道他是在提炼自己的教育思想,向着教育名家迈进!

我是看着陈林一路走过来的。他真诚、谦虚,他热情澎湃、敢于创新,他沉浸课堂,他深深痴迷语文教学……每次看到陈林,我的心中都有一种深深的感动。我真的希望,我们的小语界乃至于教育界,能多一些像他这样纯粹的年轻行者。※

(陈萍,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教材审查委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