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王鑫
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教学这篇文言文,一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认识;二是在朗读中理解部分字词;三是在理解詞义的基础上,感受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并了解这正是智慧的闪现。本课教学,教师应始终围绕朗读展开,引导学生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这一重难点。学生明确体会到杨氏之子应答语言的巧妙的同时,在读中悟、悟中思、思中练,把深度学习落到实处。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在学习五年级下册第一课的时候,我们认识了三位可爱的小朋友。同学们还记得他们吗?(出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杨万里《稚子弄冰》、雷震《村晚》)瞧,今天又来了一位小朋友,你们想认识他吗?
2.(板书课题)提问:读课题,猜猜这是谁的故事。(杨家的孩子)“氏”字的意思是家族、姓氏,所以课题的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提问:请问你贵姓?模仿课题,在古代,你可以称自己为“×氏之子”或“×氏之女”。学着课题的样子介绍一下你的同桌。
【设计意图】读懂课题,掌握其中的关键信息的同时,学习用文言文简练的表达方式来介绍自己,学以致用。
(二)读通读熟
1.规范化朗读。“读”是学文言文的诀窍。这篇文言文不难理解,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哪个小组愿意开火车朗读?
2.挑战性朗读。(出示写在竹简上的竖排原文,请学生尝试朗读。)古人称文词停顿的地方为句或读。句读不仅是现行白话文中的句号与逗号的统称,还是文言文辞休止、行气与停顿的特定呈现方式。
【设计意图】改变文字书写形式,让学生和古人对话,把朗读教学做得更加扎实。这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朗读节奏的有效方式。
(三)感悟语言特色。
1.渗透学法。学习文言文首要是朗读,其次是理解字面意思。回顾之前读懂文言文的方法。(相机板书:查看注释、拆字组词、结合插图、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或资料等。)
2.把握文眼。这是一个怎样的杨氏之子呢?书中有答案。从“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提示:杨氏子居住地是梁国,姓氏是杨,年龄九岁。)“聪惠”可能是作者的评价,也可能是邻居的评价。说明杨氏之子是一个小神童,这是大家公认的。(结合注释理解“惠”和“甚”)
3.品味语言。这篇文言文讲了杨氏之子的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尝试用黑板上的方法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聪慧。
【研读一:迎客之道】
(1)孔君平来干什么呢?“诣”——拜访。观察:诣、访两个字都有言字旁。
(2)这里有好几个代词,“其、儿”都代指杨氏之子。替换:孔君平诣杨氏之子的父亲,杨氏之子的父亲不在,孔君平乃呼杨氏之子出。
(3)追问:孔家和杨家关系怎么样呢?(两家关系密切)杨氏之子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不但没有走,而且和杨氏之子攀谈。
小结:让一个九岁的孩子出来迎接客人,可见两家常来常往,为下文的调侃做铺垫。
【研读二:待客之道】
(1)家中没有大人在,那么杨氏之子会怎样接待客人呢?你怎么知道是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的呢?
小结:文言文的语言非常简练,这一句省略主语,叫承前省略。理解的时候,需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补充主语。
(2)再次朗读时,你还读到了什么?客人来了,杨氏之子端出来什么水果?
【研读三:答客之道】
(1)孔君平遇到热情好客的杨氏之子,不由得心生怜爱。又见“果有杨梅”,于是,孔君平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此”指的是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3)提问:为什么要读成夫子家/禽,而不是夫子/家禽呢?夫子家禽对应君家果,你家的果实对应你家的禽鸟。而家禽一般是指家养的鸟类动物,最常见的是鸡、鸭、鹅。孔雀不是家禽,所以不能连读,意思应该是您家养的鸟。文言文中一个字往往是一个词,单音节的词多,而现代汉语中双音节的词多。
4.了解了课文内容,请同学们再次自由朗读。看谁读得又准又快。
5.这篇文言文讲了生活中的一次玩笑。给你们什么感受呢?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预设:孔君平说得巧,杨氏之子答得妙,真叫人拍案叫绝。
6.理解孔君平的语言。
(1)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你听明白了吗?杨梅有“杨”字,杨氏之子姓“杨”,他开玩笑说杨梅是杨家的人。
(2)孔君平为什么不直接说杨梅是你的家人呢?这说明他也很聪明,想变着法儿地逗杨氏之子,拿他的姓氏取乐。
7.理解杨氏之子的回答。
(1)提问:杨氏之子能听得明白吗?
(2)回答巧妙:杨氏之子用孔君平的方法,也拿对方的姓氏开玩笑。
(3)假如客人姓“白”,你觉得杨氏之子会怎样回答?
预设:未闻茭白是夫子家菜。未闻白兔是夫子家畜。未闻白莲是夫子家花。
(4)思考这个问题你们用了多长时间?再来看看杨氏之子的回答速度—— 应声答曰。
点评:听到声音就马上回答,说明他反应速度很快。
(5)如果杨氏之子模仿孔君平的话:孔雀是君家禽。合适吗?为什么他要加“未闻”两个字?
①未闻:从来没有听说过。因为孔君平是长辈,用否定的形式,更加婉转。②夫子: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夫子”呢?古代把有知识、有内涵的成年男子,称为夫子。杨氏之子称孔君平为 “夫子”显得特别礼貌。
(6)提问:由此看来,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预设:思維敏捷、聪明机智、不卑不亢、有礼有节、分寸恰当。
小结:一个九岁的孩子,不仅有对答成人的勇气,还有反击的智慧,以退为进,度也把握得恰到好处,再加上反应又迅速,说话方式也得体,难怪文章一开头就称赞他——“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生齐读)
8.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充分把握文眼“聪惠”一词,深入展开探究性学习。创设对话情境,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既让学生体会到杨氏之子反应速度快、懂礼貌、回答语言妙的特点,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将杨氏之子的语言智慧灵活运用,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
(四)熟读成诵
1.填空。(省略称呼)
梁国( )九岁,甚聪惠。( )诣( )父,( )不在,乃呼( )出。为设果,果有杨梅。( )指以示( )曰:“此是( )家果。”( )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 )家禽。”
2.填空。(省略过程)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父不在,( )。为( ),果有( )。孔( )曰:“( )。”儿( )曰:“( )。”
3.背诵全文。
4.好书推荐:《世说新语》。
1.尚简之美:品味文言文的精练语言。文言文篇幅短而内涵深,要想把握住精练的语言,只有扎扎实实地朗读: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进行意义联结;品读重点字词,体会遣词造句的妙处;积累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并加以运用;积淀语感,熟读成诵。
2.唯真之美:体悟文言文的鲜活人物。刻画人物离不开事件,事件需要有人物活动。作者通过不同角度描绘人物,如外貌、神态、语言对话、动作、心理活动等,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灵动的人物形象。学生从中学习先贤们的精神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智慧思想和优秀理念。
3.上善之美:感受文言文的灵动思维。小学语文教材是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贯穿始终的双螺旋结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字词句段语篇的内容,更要向古人学习其优秀品质,像先贤们一样思考。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学生培养了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准确的判断力、灵活的思辨力、坚定的意志力,从而切实地提升了学习能力。
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意义在于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不断树立文化自信,培育民族灵魂,传承中华文明,争做新时代中华智慧好少年。※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拉萨路小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